麻醉镇痛那些事:术后舒适的关键密码
手术后的疼痛不是“忍忍就过”的小事,它像警报器,既提示身体在修复,也可能因过度反应拖慢康复。作为苏州市立医院的医生,门诊常遇到患者纠结:“用止痛药会不会上瘾?”“麻药劲过了疼得受不了怎么办?”今天就来聊聊麻醉镇痛的五个关键信号和科学应对法。
疼痛分级:你的痛感需要“量化”
医学上把术后疼痛分为0-10分:咳嗽时疼是3分,静息时像火烧是6分,疼到无法入睡就是8分以上。记住:当疼痛超过4分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这不是“娇气”,而是避免疼痛恶性循环的关键——持续剧痛会让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反而延缓伤口愈合。
五个需要警惕的镇痛信号
1. 疼痛突然加剧:术后前两天疼痛逐渐减轻是正常趋势,若某天突然像“被电击”,要排查是否有感染或血肿
2. 止痛药效果锐减:原本能管6小时的药,突然2小时就失效,可能是药物剂量需要调整
3. 伴随麻木的疼痛:伤口周围刺痛加麻木,要警惕神经损伤,这种情况需尽早做神经功能评估
4. 镇痛后头晕加重:轻度头晕是常见副作用,但如果起身时天旋地转,可能是镇痛药剂量过高
5. 腹胀+疼痛:尤其腹部手术后,镇痛药物可能减慢肠道蠕动,若疼得同时肚子胀如鼓,要排查是否有肠梗阻
科学镇痛的黄金原则
很多人担心止痛药成瘾,其实术后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率不到0.03%。记住这三点:
- 镇痛方案像“阶梯用电”:术后6小时内用静脉镇痛泵,之后逐步换成口服药,按需调整
- 非药物辅助很重要:冰袋冷敷(每次不超过20分钟)、听舒缓音乐,能减少30%的止痛药用量
- 特殊人群要“定制方案”:老年患者代谢慢,儿童对疼痛更敏感,孕妇需避开影响胎儿的药物
上周有位髋关节手术患者,因怕“上瘾”硬扛疼痛,结果疼得三天没好好吃饭,拆线时伤口愈合比预期差了一半。其实术后48-72小时是镇痛关键期,这时候把疼痛控制好,能减少70%的术后并发症。
镇痛不是“消除所有痛感”,而是让疼痛保持在可接受范围,既不干扰休息,也不影响康复训练。转发给刚做完手术的朋友,这份关于疼痛的科学认知,比盲目送补品更实在——毕竟,舒服地康复,才是对身体最好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