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伤口护理:别让小伤拖成大麻烦,麻醉镇痛助你科学康复
最近接诊的一位24岁小伙子让我印象深刻:骑电动车摔伤后,他觉得伤口不大,随便用纸巾包了包就回家了。可三天后再来医院时,伤口已经发炎化脓,局部麻醉清创时,他还疑惑:“医生,这点小伤至于打麻药吗?”其实,开放性伤口的护理远不止“包起来”这么简单,尤其是在疼痛管理和感染预防上,很多人都存在认知盲区。
不少人觉得“伤口结痂就是快好了”,但实际上,结痂下可能藏着细菌滋生的温床。就像这位小伙子,表面看只是膝盖擦伤,掀开结痂后才发现皮下组织已经坏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开放性伤口需要专业评估,而不是自行处理。
还有人认为“疼痛忍忍就过去了”,其实疼痛不仅会让人不适,还会通过神经反射抑制免疫功能,延缓伤口愈合。特别是较深的伤口,及时使用局部麻醉不仅能减轻清创时的痛苦,还能让医生更彻底地处理伤口,降低感染风险。
所以伤口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 持续发红发热,红晕范围超过伤口周围2厘米
- 渗液增多,颜色从清亮变成黄色、绿色,甚至有臭味
- 突然疼痛加剧,或者出现搏动性疼痛
- 伴随发热(体温超过37.5℃)、乏力等全身症状
这位小伙子送来时体温已经38℃,伤口周围泛着不正常的红晕。更麻烦的是,他体重90公斤,超重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变差,不仅延缓愈合,还会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好在我们及时采用了局部麻醉下清创,配合一周抗感染治疗和负压引流,总算控制住了炎症。
科学护理的黄金法则
1. 冲洗优先于包扎:伤口污染后,先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冲掉泥沙、杂质等异物,如果伤口较深,可在局部麻醉后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拭。
2. 保持适度湿润环境:伤口需要透气又保湿的环境。可以使用无菌敷料覆盖,既能保护伤口,又能促进组织再生,还能减少换药时的疼痛。
3. 重视疼痛管理:较深的伤口或污染严重的伤口,清创时建议使用局部麻醉。麻醉不仅能减轻痛苦,还能让医生更仔细地处理伤口,避免因患者疼痛躲闪而留下死角。术后如果疼痛明显,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物,促进愈合。
开放性伤口的护理是一门“精细活”,从最初的冲洗到后期的疼痛管理,每一步都关系到愈合质量。转发给身边爱运动的朋友,这份包含麻醉镇痛知识的护理指南,或许能在关键时刻帮上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