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高龄手术麻醉安全指南

  • 2025-08-24 23:16:0017次播放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视频内容

高龄手术麻醉安全指南

高龄患者手术麻醉:就像给老房子装修,做好准备照样安全

 
在苏州市立医院的病房里,77岁的周老先生躺在病床上,儿女围着我不停追问:"乔医生,我爸又要做肝囊肿手术,又要切胆囊,年纪这么大了,麻醉会不会有危险啊?"其实,高龄患者手术麻醉确实像给老房子装修——墙体老化、水电管线脆弱,但只要提前查清楚隐患,选对施工方案,一样能既安全又顺利。今天,我就借着周老先生的病例,跟大家聊聊高龄患者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麻醉对高龄患者,是更精细的"生命调控"
很多人觉得全麻就是"睡一觉",对高龄患者来说可没这么简单。它更像给一台运行了几十年的老机器做精密调控——既要让机器暂时"停机"方便维修,又得保证核心部件(心、脑、肾)始终正常运转。
年轻人的身体像新车,发动机强劲、零件耐磨,麻醉时药物剂量稍多一点,身体也能很快代谢掉;但高龄患者就像老车,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路可能有堵塞,对药物的耐受力差很多。周老先生有轻度高血压和前列腺增生,肝肾功能比年轻人弱一些,我们选的麻醉药就特别讲究:用依托咪酯诱导睡眠,它对心血管影响小,不会让血压大起大落;用瑞芬太尼止痛,这种药半衰期只有几分钟,老代谢慢也不怕在体内蓄积;肌松药用罗库溴铵,剂量比年轻人减少了20%,避免药物在体内停留太久。
整个麻醉过程,我们像"盯仪表盘"一样盯着各项指标:除了常规的心率、血压,还特意监测了有创动脉压(能更精准反映血压变化)和脑氧饱和度(看大脑供血够不够)。周老先生手术到第50分钟时,心率突然慢了5次/分,我们立刻推了0.5mg阿托品,半分钟就恢复了正常。这种精细调控,就是高龄麻醉的关键——不能等问题变大了再处理,要在苗头刚出现时就解决。
高龄麻醉的三大风险,我们这样应对
高龄患者麻醉确实有几个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但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完全能有效规避:
第一个是血压波动。老年人血管就像老化的橡胶管,弹性差,麻醉药物一进去可能突然"瘪掉"(血压骤降),手术刺激时又可能突然"鼓起来"(血压骤升)。周老先生术前血压在145/85左右,我们术前3天就把他的降压药调整成了短效药,手术当天早上用少量水送服,避免术中血压降得太低;术中备了去甲肾上腺素,万一血压掉下来能及时升压;同时尽量减少手术牵拉对内脏的刺激,从源头减少血压波动的诱因。
第二个是术后谵妄。有些老人术后会突然意识模糊、说胡话,像周老先生的儿女就担心"会不会醒不过来,或者变糊涂"。这其实是高龄患者常见的反应,就像老电脑突然断电后重启,系统容易紊乱。我们的应对办法是:术前评估认知功能(让周老先生做了简单的记忆测试);术中少用可能引发谵妄的长效镇静药;术后让家属多陪他说话,病房里放他熟悉的收音机,保持环境安静不频繁换药瓶——这些细节能帮大脑慢慢"重启",减少谵妄风险
第三个是恢复延迟。年轻人术后6小时能坐起来,高龄患者可能需要更久,就像老车冷启动需要预热。周老先生术后我们没急着让他醒,而是在恢复室多观察了30分钟,等他自主呼吸稳定了才拔管;回到病房后,护士每2小时帮他翻一次身,第二天才慢慢扶他坐起。这种"慢一点"的恢复节奏,反而能减少意外。
高龄不是手术禁区,科学应对最重要
周老先生术后第二天就能扶着栏杆慢慢走了,儿女来看他时,他还笑着说:"比我上次感冒输液轻松多了。"其实,现在的麻醉技术早就把高龄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我们医院每年做上百台70岁以上患者的手术,最大的92岁老人做髋关节置换,也顺利恢复了。
关键是要找有经验的团队。就像给老房子装修,得找懂老建筑的施工队;高龄患者手术,要找熟悉老年人生理特点的麻醉医生,他们知道哪些药物更安全,哪些细节要格外注意。
所以,家里有高龄老人要手术,别先慌了神。像周老先生这样,提前做好检查、跟医生充分沟通、术后按要求护理,年龄只是个数字,安全顺利才是最重要的。我是乔志明医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有需要的家庭,咱们下次再聊。
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