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等脂肪堆积加重,4个准备让麻醉过程更安全!
张均副主任医师|重庆当代整形外科医院
6次播放
胆囊手术麻醉真的可怕吗?一位48岁患者的亲身经历告诉你
在苏州市立医院的术前谈话室里,48岁的王先生攥着术前同意书,指节泛白:"乔医生,我一想到全麻后可能醒不过来,心就砰砰跳。"他身高162cm,体重57kg,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却被胆囊多发结石折磨了半年,医生建议腹腔镜切除。其实,每天都有类似的患者带着这样的焦虑来咨询,今天就借着王先生的病例,好好聊聊胆囊手术麻醉的真相,帮大家把悬着的心放下来。
麻醉不是"盲打",而是像精准导航
很多人觉得麻醉就是"医生凭经验打一针",这可太小看现代麻醉技术了。它更像你开车时用的导航系统——从起点(术前评估)到终点(术后苏醒),每一步都有精准规划,还能实时调整路线。
王先生的"导航起点"是术前评估。我们不仅测了他的身高体重,还查了肝肾功能(看药物代谢能力)、心电图(排除心脏隐患)、既往手术史(他十年前做过阑尾炎手术,当时用的半麻,这提示他对麻醉药物耐受性正常)。这些数据就像导航里的"车型参数",决定了后续的"路线规划"。
"路线规划"就是药物组合。我们给王先生用了三种药:丙泊酚负责让他"睡着",像手机按了电源键,屏幕平稳变暗;芬太尼专门"静音",阻断手术部位的疼痛信号,就像导航开启"免打扰模式";罗库溴铵让肌肉放松,方便腹腔镜器械操作,类似手机切换"省电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药量计算更是精确到毫升:按他57kg的体重,丙泊酚用了100mg(每公斤约1.7mg),芬太尼50μg,罗库溴铵50mg——就像导航根据距离算油耗,不多不少刚好够用。
手术中,"实时导航"从未停过。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心率72次/分、血压125/75mmHg、血氧99%)就是"路况信息",一旦有波动(比如手术牵拉胆囊时,他的心率突然升到85),我们就像导航避开拥堵路段一样,微调药物剂量(加了20μg芬太尼),1分钟就恢复了平稳。整个50分钟的手术,王先生的生命体征波动没超过10%,就像开车走在平坦的高速上,稳稳当当。
这三个误区,别再被误导了
门诊总能听到各种关于麻醉的传言,澄清这三个最常见的误区,能帮大家少受没必要的罪:
第一个误区:"全麻伤脑子,术后会变笨"。王先生术前反复问:"我还得管公司的事,万一记不住事怎么办?"其实这是对药物代谢的误解。现代麻醉药就像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丙泊酚进入体内后,半衰期只有4-6分钟,2-3小时就会被肝脏完全代谢,随尿液排出;芬太尼的代谢更快,基本不会在体内蓄积。我们科室每年做上千例胆囊手术,还没见过谁因为全麻影响记忆力的。王先生术后第二天就能准确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出院时笑着说:"比我喝酒断片清醒多了。"
第二个误区:"麻药会上瘾,用了就离不开"。很多人担心术后用镇痛药会成瘾,其实完全没必要。胆囊手术后的镇痛药(比如王先生用的地佐辛),剂量是"按需给予"的,一般用2-3天,疼痛缓解后就停药。就像感冒时吃退烧药,烧退了就不用吃,不会成瘾。王先生术后第一天说伤口有点疼,我们给了5mg地佐辛,他睡了个安稳觉,第二天就不用了,哪来的"成瘾"一说?
第三个误区:"酒量好的人,麻药不管用"。有患者说"我能喝一斤白酒,麻药是不是得加倍?"这就像说"能吃辣的人不怕烫"一样没道理。酒量好坏取决于肝脏里的乙醇脱氢酶,而麻醉药代谢靠的是肝药酶(比如CYP450),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王先生平时能喝两杯啤酒,我们给他的药量和同龄不喝酒的患者没差别,他照样顺利入睡、平稳苏醒——麻醉效果和酒量真没关系。
如果你身边有要做胆囊手术的朋友,把这些内容转给他们,让他们知道:麻醉不可怕,做好准备,就能平稳过关。我是乔志明医生,咱们下次再聊更多手术小知识。
张均副主任医师|重庆当代整形外科医院
6次播放
张均副主任医师|重庆当代整形外科医院
11次播放
李佳仪主治医师|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次播放
刘献旺主治医师|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瑞丽江畔社区卫生服务站
21次播放
张伟主治医师|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7次播放
赵雨晴主治医师|青岛市南花莲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15次播放
乔志明主任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15次播放
李宇副主任医师|济南市市中区六里山街道办事处干休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次播放
张均副主任医师|重庆当代整形外科医院
10次播放
孙振层主治医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3次播放
张龙主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
24次播放
宋爱波主治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18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