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安全进行腹腔镜手术?掌握这些麻醉知识至关重要!
陶鑫主治医师|苏州市中医医院
6次播放
《肠道长息肉,竟是菌群在“报警”?如何科学调菌,防患于未然》
大家好,我是南开医院消化内科的副主任医师贾剑南。很多朋友做完肠镜,发现报告上写着“结肠息肉”,心里不免咯噔一下。息肉和肠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会长息肉?其实,这背后可能和你肠道里另一个“隐形世界”——肠道菌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肠道息肉和菌群失调的那些事。
肠道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它的形成与遗传、饮食、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也是不可忽视的“推手”之一。当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占据上风,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1.慢性炎症环境:某些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持续刺激肠黏膜,导致低度慢性炎症,这是息肉发生和发展的“温床”。
2.代谢产物改变:菌群紊乱会影响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等有益物质的生成。丁酸是结肠上皮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并能抑制异常细胞增殖,其减少会削弱肠道黏膜的屏障和修复能力。
3.免疫调节异常:肠道菌群直接参与局部免疫系统的教育与调控。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无法及时清除异常细胞。
既然菌群失调可能助长息肉,那么主动调节菌群就成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一环。对于已有息肉病史、或处于肠镜术后恢复期的朋友,除了遵医嘱定期复查,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低脂高纤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外,还可以考虑主动进行微生态调节。
在益生菌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对胃酸及胆盐耐受性强的,如地衣芽孢杆菌就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益生菌,它以其芽孢形态具备极强的耐受能力,能有效定植肠道,竞争性抑制致病菌,帮助减轻肠道炎症,为黏膜修复创造更健康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科学预防,三步走
1.定期筛查是关键: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早发现、早切除息肉,是阻断癌变之路最有效的手段。
2,吃出健康菌群: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它们是有益菌的“口粮”;适当补充发酵食品(如酸奶、奶酪);减少红肉、加工肉类和高脂食物的摄入。
3.考虑补充益生菌:对于高风险或术后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经过验证的益生菌制剂,如地衣芽孢杆菌,作为日常保健和辅助预防的举措之一。
肠道健康是一个整体工程,息肉是警报,菌群是土壤。呵护好肠道微生态,就是为肠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更有意识地去关注肠道菌群的平衡,科学预防,防患于未然。
陶鑫主治医师|苏州市中医医院
6次播放
贾剑南副主任医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6次播放
黄灵绣主治医师|杭州市上城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次播放
庄秀梅主治医师|长春市绿园区同心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次播放
曹丽馨住院医师|长春市绿园区同心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8次播放
张玲燕主治医师|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六里桥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6次播放
李丽主治医师|海淀区东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次播放
王莉住院医师|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建清园社区卫生服务站
8次播放
何永泉主治医师|沈阳市于洪区陵西街道乐山社区卫生服务站
8次播放
李宝华主治医师|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3次播放
何芾主治医师|上海市闸北区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次播放
王珊珊主治医师|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