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应用:科普与实用建议
01 麻醉是什么?
在医院手术室外等待时,许多人会担心“麻醉会不会有危险?”其实,麻醉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神秘。简单来说,麻醉是一种让人的意识、感觉或运动暂时消失的医学技术,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在手术或者一些特殊治疗过程中减少疼痛、避免记忆创伤,同时保障生命体征的稳定。
打个比方,麻醉像为身体搭建了一道“保护伞”,能隔绝手术带来的痛感和不适。医生通过专门药物和设备,让人进入“睡眠”或部分区域“麻木”,但内脏和重要生理活动依然被严密监控。麻醉医生是这场“保护伞工程”的设计师和守卫者,不断调整措施,以便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打个比方,麻醉像为身体搭建了一道“保护伞”,能隔绝手术带来的痛感和不适。医生通过专门药物和设备,让人进入“睡眠”或部分区域“麻木”,但内脏和重要生理活动依然被严密监控。麻醉医生是这场“保护伞工程”的设计师和守卫者,不断调整措施,以便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02 手术中麻醉的类型与作用
医学上麻醉分为几大类型,每一种都有针对性和优势。
全身麻醉:让人进入深度“睡眠”,整个身体都没有感觉。常用于大型手术,比如开腹、胸腔等操作。有些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如丙泊酚),有些用吸入(如七氟烷),麻醉医生还会配合需要用镇痛药和肌松剂,帮助手术顺利进行。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某一小块区域“失去感觉”,比如拔牙、手指切割等小型操作。常用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直接作用在需要手术的部位。
区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适合下肢、盆腔及部分腹部等手术。常见于剖腹产或髋关节置换。
在手术中,麻醉医生不断调整药量,监测血压、呼吸、氧气含量等数据,保障患者安全。
案例提醒:一位53岁男性因输尿管结石、肾积水与感染,需进行择期腔镜碎石手术(详见下文分析)。他接受了全身麻醉,使用包括七氟烷、地佐辛、依托咪酯、维库溴铵等药物,全程生命体征平稳(SpO2 100%,ETCO2 34-35,体温36℃)。这一实例说明麻醉在复杂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全身麻醉:让人进入深度“睡眠”,整个身体都没有感觉。常用于大型手术,比如开腹、胸腔等操作。有些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如丙泊酚),有些用吸入(如七氟烷),麻醉医生还会配合需要用镇痛药和肌松剂,帮助手术顺利进行。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某一小块区域“失去感觉”,比如拔牙、手指切割等小型操作。常用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直接作用在需要手术的部位。
区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适合下肢、盆腔及部分腹部等手术。常见于剖腹产或髋关节置换。
在手术中,麻醉医生不断调整药量,监测血压、呼吸、氧气含量等数据,保障患者安全。
案例提醒:一位53岁男性因输尿管结石、肾积水与感染,需进行择期腔镜碎石手术(详见下文分析)。他接受了全身麻醉,使用包括七氟烷、地佐辛、依托咪酯、维库溴铵等药物,全程生命体征平稳(SpO2 100%,ETCO2 34-35,体温36℃)。这一实例说明麻醉在复杂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03 麻醉的围术期管理
手术不仅仅在于切开与缝合,麻醉医生的另一项重任是在手术前、中、后严格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比如心率、血压、体温、氧饱和度等。麻醉前会与患者沟通既往病史、用药、过敏、体格情况,比如BMI、职业、抽烟饮酒等习惯。围术期管理的过程很像调节汽车的驾驶仪表盘,各项参数随时微调。
比如对于高龄、肥胖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三高、慢性病、ASA分级≥III者),麻醉团队会提前准备多种应急方案,以便应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这个管理过程不仅提高了患者安全性,也让术后恢复更顺利。
比如对于高龄、肥胖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三高、慢性病、ASA分级≥III者),麻醉团队会提前准备多种应急方案,以便应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这个管理过程不仅提高了患者安全性,也让术后恢复更顺利。
04 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虽然麻醉技术不断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并发症风险。
1. 过敏反应:麻醉药品有少数人可能产生过敏,比如皮肤瘙痒、喘息、低血压,严重时可引发休克。
2. 呼吸或循环系统异常:风险包括突发呼吸抑制、心律失常、血压骤降,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更需要密切关注。
3. 恢复期间的不适:有些人醒来后会感到恶心呕吐、头晕或短暂的“迷糊”,长时间处于麻醉状态也可能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
4. 感染与手术部位损伤:少数情况下,穿刺或插管可能引起局部感染、神经损伤。
5. 长期影响:极少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期认知障碍,尤其是老年和多病共存者。
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点是,麻醉的风险与患者体质、手术范围大小、病史等息息相关。数据表明,ASA分级高的患者(如III级及以上)发生麻醉并发症概率略高(Myles, P. S., & Gin, T., 2002)。
引用:Myles, P. S., & Gin, T. (2002). 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5(7361), 946-949. ⚠️
1. 过敏反应:麻醉药品有少数人可能产生过敏,比如皮肤瘙痒、喘息、低血压,严重时可引发休克。
2. 呼吸或循环系统异常:风险包括突发呼吸抑制、心律失常、血压骤降,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更需要密切关注。
3. 恢复期间的不适:有些人醒来后会感到恶心呕吐、头晕或短暂的“迷糊”,长时间处于麻醉状态也可能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
4. 感染与手术部位损伤:少数情况下,穿刺或插管可能引起局部感染、神经损伤。
5. 长期影响:极少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期认知障碍,尤其是老年和多病共存者。
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点是,麻醉的风险与患者体质、手术范围大小、病史等息息相关。数据表明,ASA分级高的患者(如III级及以上)发生麻醉并发症概率略高(Myles, P. S., & Gin, T., 2002)。
引用:Myles, P. S., & Gin, T. (2002). 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5(7361), 946-949. ⚠️
05 重症监护中的麻醉应用
一些危重病人手术后需要进驻重症监护室(ICU),这时麻醉的作用更为多元:既要用药物维持镇痛、镇静,让身体获得充分休息,还要持续保障呼吸、循环和肾功能的稳定,比如配合呼吸机支持、维持最佳血压和氧气供应。
举个例子,尿路感染手术后患者如果有高热、呼吸困难或者意识变化,麻醉医生会通过镇静药物和精准的液体管理,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同时,ICU内的麻醉团队还负责编制个性化用药方案,每日调整药量,让身体慢慢恢复到最佳状态。
这说明麻醉医生不仅是“手术支持”的幕后英雄,还是重症病房里的生命保障者。 🏥
举个例子,尿路感染手术后患者如果有高热、呼吸困难或者意识变化,麻醉医生会通过镇静药物和精准的液体管理,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同时,ICU内的麻醉团队还负责编制个性化用药方案,每日调整药量,让身体慢慢恢复到最佳状态。
这说明麻醉医生不仅是“手术支持”的幕后英雄,还是重症病房里的生命保障者。 🏥
06 疼痛管理与康复
很多人对术后疼痛感到焦虑,其实科学的疼痛管理能最大程度提高生活质量。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创伤程度,制定合适的镇痛方案,比如使用多模式镇痛(联合不同药物),降低单药副作用,促进康复。部分患者还可选择自控镇痛泵(PCA),让止痛更加个性化。
術後初期疼痛往往较为明显,可以采取动态评估,下床活动前适当补充止痛药物,逐渐开始康复训练。同时,一些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理疗(热敷、牵拉)、心理疏导,也能帮助身体和心理同时恢复。
经验显示,疼痛管理做得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整体住院时间缩短。
術後初期疼痛往往较为明显,可以采取动态评估,下床活动前适当补充止痛药物,逐渐开始康复训练。同时,一些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理疗(热敷、牵拉)、心理疏导,也能帮助身体和心理同时恢复。
经验显示,疼痛管理做得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整体住院时间缩短。
07 如何预防及健康自我管理
预防方面,推荐以下几点(均为正面建议):
1. 清水:多喝水能稀释尿液、减少矿物质沉积,建议每天饮用2000ml左右,分次摄入为好。
2. 新鲜蔬果:富含各种维生素、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代谢、保护尿路黏膜。每天至少保证400g以上。
3. 低脂奶制品:适量摄入可以帮助补充钙质,减少草酸与尿钙结合机会,降低结石风险。
4.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年进行一次泌尿系统检查(包括B超、尿常规、必要时CT)。如发现不明腹痛、尿血或排尿困难,应及时就医。选择正规三甲医院或有口碑的泌尿专科更为妥当。
实际方法:合理安排饮食、充足休息、规律运动,能有效降低结石和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引用:Mandal, A. K., & Singh, S. K. (2010). Drug-induced nephrolithia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6(5), 245–254.
1. 清水:多喝水能稀释尿液、减少矿物质沉积,建议每天饮用2000ml左右,分次摄入为好。
2. 新鲜蔬果:富含各种维生素、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代谢、保护尿路黏膜。每天至少保证400g以上。
3. 低脂奶制品:适量摄入可以帮助补充钙质,减少草酸与尿钙结合机会,降低结石风险。
4.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年进行一次泌尿系统检查(包括B超、尿常规、必要时CT)。如发现不明腹痛、尿血或排尿困难,应及时就医。选择正规三甲医院或有口碑的泌尿专科更为妥当。
实际方法:合理安排饮食、充足休息、规律运动,能有效降低结石和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引用:Mandal, A. K., & Singh, S. K. (2010). Drug-induced nephrolithia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6(5), 245–254.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 Feng Zengkun. (2022). Causes and symptoms of ureter stones. Asia MD.
- Myles, P. S., & Gin, T. (2002). 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5(7361), 946-949.
- Mandal, A. K., & Singh, S. K. (2010). Drug-induced nephrolithia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6(5), 2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