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嵌顿性腹股沟疝与麻醉科的安全保障:手术中的麻醉应用

  • 39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嵌顿性腹股沟疝与麻醉科的安全保障:手术中的麻醉应用封面图
高龄高危患者嵌顿疝急诊手术的麻醉管理:一例80岁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心律不齐患者的围术期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一例80岁高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心律不齐的嵌顿疝男性患者,详细阐述了其急诊手术的麻醉前准备、术中管理及术后维护的全过程。重点探讨了如何应对高龄患者生理机能衰退、多系统合并症及急诊手术带来的特殊挑战,旨在确保患者围术期安全,促进术后康复。



一、 病例特点与麻醉挑战

患者为80岁男性,诊断“嵌顿疝”,需行急诊剖腹探查+疝复位修补术。其基础疾病包括:

1. 高血压:长期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2. 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高,心血管储备功能下降。
3. 心律不齐(具体类型未知):增加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力衰竭甚至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4. 高龄:80岁高龄意味着全身各器官功能呈退行性改变,生理储备显著降低,对麻醉药物更敏感,代谢减慢,代偿能力差。

麻醉主要挑战:

· 急诊手术:无法充分优化内科合并症,常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风险(尤其嵌顿疝可能存在肠梗阻)。
· 高龄生理改变:心血管系统顺应性差,压力感受器反射迟钝,易出现剧烈血压波动;呼吸系统肺顺应性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肝肾功能减退影响药物代谢与排泄。
· 多合并症叠加:高血压和心律不齐使心脏氧供需平衡脆弱,高血脂提示潜在冠心病可能,术中极易发生心肌缺血、急性心衰或脑血管意外。
· 反流误吸风险:急诊状态,胃内容物潴留,全麻诱导期反流误吸风险极高。



二、 麻醉前准备:快速且全面的评估与优化

时间紧迫,但准备必须高效、有针对性。

1. 快速访视与评估:
   · 病史与用药:迅速询问病史、禁食时间、抗高血压药及抗心律失常药使用情况。急诊条件下,需假设为“饱胃”状态。
   ·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气道评估、心肺听诊(有无啰音、奔马律、杂音)、容量状态(皮肤弹性、颈静脉充盈度)、有无肠梗阻体征(腹胀、压痛)。
   · 查阅急诊检查:立即获取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动脉血气(评估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心电图(评估当前心律及有无缺血表现)。如有条件,紧急床边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
2. 紧急优化措施:
   · 建立可靠静脉通路:至少建立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必要时考虑中心静脉穿刺,用于快速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输注。
   · 容量复苏与纠正内环境紊乱:根据血气结果,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液体治疗需谨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理念下,避免过多或过少输液,保护脆弱的心肾功能。
   · 心血管系统准备:继续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心脏保护性药物。准备好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硝酸甘油等)以应对术中血压剧烈波动。
   · 预充氧与误吸预防:准备吸引装置。术前30分钟静脉给予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和胃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诱导前采用压迫环状软骨的快速顺序诱导(RSI)。



三、 麻醉管理:精细化的术中调控

1. 麻醉方式选择:

· 首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确-保气道安全,控制通气,应对可能开腹操作和气腹(若用腹腔镜)带来的生理干扰。区域麻醉(如椎管内麻醉)因患者高龄、循环不稳定、急诊凝血结果未明等因素,风险较高,需慎重。

2. 麻醉诱导与维持:

· 诱导:采用快速顺序诱导。选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药物:依托咪酯(对血压影响小)或小剂量丙泊酚,联合罗库溴铵(快速起效的肌松药)及芬太尼。严密监测血压,备好血管活性药。
· 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烷或地氟烷吸入维持,联合瑞芬太尼(短效,易于调控)持续输注。此举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术后快速苏醒。肌松药可选用顺阿曲库铵(不依赖肝肾代谢)。

3. 术中监护与管理要点:

· 高级别监测:常规监测(ECG, NIBP, SpO₂, ETCO₂)基础上,必须进行有创动脉血压(IBP) 监测,实现血压实时、连续监测。考虑中心静脉压(CVP) 监测指导液休治疗。体温监测并主动保温(加温毯、液体加温)。
· 循环管理核心:
  · 控制血压波动:维持血压在基础值±20%范围内。高血压时加深麻醉或使用硝酸甘油;低血压时加快输液或使用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
  · 保障心肌氧供:避免心动过速(增加心肌氧耗),控制心室率。维持正常窦性心律为佳。
  · 液体管理:遵循GDFT原则,根据SVV、PPV等动态指标补液,避免容量过负荷诱发急性心衰。
· 呼吸管理: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小潮气量(6-8 mL/kg理想体重)、合适的PEEP(5-8 cmH₂O)、定期肺复张,防止肺不张和气压伤。
· 心律失常处理:持续心电监护,明确心律失常类型。针对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准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及电除颤设备。



四、 术后维护:安全过渡与并发症防治

1. 苏醒期管理:

· 力求平稳苏醒,避免呛咳、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在深麻醉下拔除气管导管(“深拔管”技术)或使用右美托咪定等药物镇静过渡。
· 严格掌握拔管指征:意识清楚、肌力充分恢复、自主呼吸频率节律良好、血气分析结果满意。
· 继续严密监护直至完全清醒,送返ICU或麻醉后复苏室(PACU)。

2. 术后镇痛:

· 多模式镇痛是核心,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其副作用(呼吸抑制、谵妄)。
  · 基础用药:对乙酰氨基酚静脉注射+NSAIDs(如帕瑞昔布,除非禁忌)。
  · 区域阻滞技术:如腹横肌平面阻滞(TAP),能有效控制腹壁切口痛,大幅减少阿片需求。
  · 阿片类药物:作为补救措施,小剂量、滴定式给予,或使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泵。
· 密切监测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尤其是呼吸频率和镇静程度。

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呼吸系统: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雾化吸入,预防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 循环系统:持续监测血压、心率,继续管理好心律失常和高血压。
· 认知功能:警惕术后谵妄(POD)。优化镇痛、避免使用易致谵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尽早恢复昼夜节律、鼓励家属陪伴。
· 其他: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压疮,尽早下床活动。



结语

为该例80岁高龄、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行嵌顿疝急诊手术患者实施麻醉,是对麻醉医生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1. 快速而全面的术前评估与紧急优化;
2. 选择对生理干扰最小的麻醉方案与药物;
3. 实施高级别的精细化术中监测与调控,特别是循环和呼吸管理;
4. 贯彻多模式术后镇痛与积极并发症预防的快速康复理念。

通过严谨的围术期管理策略和多学科协作,方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这类极高危患者的安全,帮助其平稳度过手术难关,实现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