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躁动与宁静之间:深入了解躁狂症发作的世界

  • 34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躁动与宁静之间:深入了解躁狂症发作的世界封面图

躁动与宁静之间:深入了解躁狂症发作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似乎总是精力过剩,行动力超强,但其实,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心理健康的问题。家人突然话多到停不下来,花钱没节制,夜里几乎不睡觉——如果你偶尔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许只是情绪波动;但如果持续出现,就需要多点关注了。本文就带你用最自然的方式,认识躁狂症到底怎么一回事,以及咱们可以怎么做。

01 躁狂症是什么?🧠

简单来说,躁狂症是一种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特别高涨、活动量明显增加,有时还会带点易怒和冲动。在医学里,它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部分。患者会经历明显的躁动阶段和相对平静(甚至低落)的阶段,两者常常交替出现,但不是普通的“心情好坏”,而是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

按照心理学分类,躁狂症发作通常同重度抑郁症一起被归入情感障碍,但不同点在于情绪是异常的高涨,和轻微抑郁相反。要分清,这可不是普通的情绪变化或压力大,更不是简单的“爱激动”。

02 躁狂症的主要症状🔍

表现类型 早期(轻微/偶尔) 明显(持续/严重)
情绪 偶尔感觉愉快,自信心增强 持续高涨、异常活跃甚至轻微激动
言语 说话变流畅,偶尔插话 滔滔不绝,难以停下来,还会打断别人
行动 活动量增加,精力旺盛 行为冲动:比如突然购物、轻率投资
睡眠 睡眠需求减少但不影响白天 几乎熬夜不睡却不觉疲倦
易怒 偶有急躁 经常发火、控制不住脾气
判断力 偶尔做决定快 严重缺乏理性判断,容易冲动

现实中,如果一个人突然变得极度乐观,睡得很少却精力充沛,短时间内做出很多冲动决定,比如没理由的豪购或忽略风险的投资,这时候就不是单纯的活跃了。有一位28岁的男性朋友,平时性格文静,某天突然话多不停,夜里连续几天只睡两小时,银行卡花个精光,这种情况要尽快求助专业医生。

03 病因揭秘:为什么会发作?🔬

  • 生物学基础: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平衡被打乱,是主要原因之一。专家提出,基因影响不容忽视,有家族史的人患躁狂症的风险较高(Craddock & Jones, 1999)。
  •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青壮年,男女比例相近,但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伴随焦虑(Kessler et al., 2005)。
  • 生活因素:严重压力、持续失眠、重大生活变故(如失业或丧亲)都可能触发发作。偶尔“报复性消费”没问题,但如果持续高强度压力,健康隐患会慢慢积累。
  • 药物和环境: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滥用,以及不规律作息也可能增加风险。污染和噪音等环境因素也在部分研究中被提及,但影响程度还在进一步探讨。
📊 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包括躁狂)影响约1%的全球人口(Merikangas et al., 2011),多数患者首次发作在20-30岁之间。

04 躁狂症对生活的影响🏠

  • 工作与经济:由于判断力下降,患者常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或浪费钱财,一旦发作,刚创业的小刘(32岁,男)一个星期之内就把三个月工资花光,公司项目也无法按时完成,压力倍增。
  • 社交与家庭:情绪波动可能导致冲动行为,对家人和朋友发脾气,人际关系受损。一位35岁的女性因频繁发火,家中气氛紧张,孩子甚至害怕和她沟通。
  • 心理健康:发作期间可能伴随焦虑或小型幻觉,长期如此容易影响自信心,甚至抑郁。别忽视——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高风险行为,比如无保护性行为或交通违章,带来实际危险。
⚠️ 要记住,躁狂症不只是个人“小麻烦”,长期管理不到位容易引发严重后果,包括失业、家庭破裂。

05 应对策略:如何管理躁狂症?🌱

🔔 识别信号

发现自己或者家人出现持续精力过剩、睡眠减少并伴随冲动行为,别拖,尽快寻求心理健康咨询。

💊 药物治疗

医疗上主要采用情感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适合持续症状明显者,由精神科医生严格掌控剂量和用药时机。

🗣️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改善情感调节和冲动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家庭成员参与有明显好处。

🥗 有益饮食

三文鱼 (促进大脑健康) 推荐每周2-3次
核桃 (有助情绪稳定) 每日适量
菠菜 (补充维生素) 成为主餐配菜

🧘 规律作息

每天都争取固定时间休息和起床,增加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帮助身体自我调节。

📅 定期随访

建议每3-6个月到专业机构复查一次,由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小提示:如发现不对劲,可以先到综合医院精神科或专业心理门诊做初筛,医生会根据具体症状推荐后续治疗路径。

06 走出阴霾:希望与康复的未来✨

其实,躁狂症并不是绝路。有位26岁的女性患者,大学起多次发作,但经过家人支持、规律治疗,现在已经开始自己创业。她坦言:“最开始很害怕被贴标签,现在觉得,面对自己的情况就像修理一台复杂机器,偶尔停下来,偶尔加油,但总能继续前行。”

管理躁狂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勇敢面对并积极寻求帮助。家人的包容、朋友的理解,以及专业的医疗支持,都是重要的“助推器”——只要不放弃,每个人都能重拾生活的节奏与希望。

🌻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类似困扰,记住: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总有专业的人愿意帮忙。健康的生活,用心经营。

参考文献

  • Craddock, N., & Jones, I. (1999).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36(8), 585–594. PubMed
  • Kessler, R. C., Berglund, P., Demler, O., Jin, R., Merikangas, K. R., & Walters, E. E. (2005).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2(6), 593–602. PubMed
  • Merikangas, K. R., Jin, R., He, J. P., Kessler, R. C., et al.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