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心灵的狂欢与阴影
01 什么是躁狂症?
在生活中,有些人像突然换了一个频道,变得异常兴奋、精力充沛,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快。躁狂症说起来并不罕见,它是一种情感障碍,属于双相障碍的一种类型。患者会出现情绪明显高涨、活动量大增等特点。很多人以为“开心点儿”没什么,但躁狂和普通的好心情不是一回事:这种情绪的高涨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控制不住自己。
躁狂症常发作于18-30岁人群,但也并非儿童和老年人没有风险。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指出,躁狂相关障碍 lifetime prevalence 达到2.4%(Merikangas et al., 2011)。躁狂期和抑郁期会像跷跷板一样交替,患者在高涨和低落之间反复切换,难以自控。
02 怎样识别躁狂症的症状?
轻微时,很多信号容易被忽略;可一旦进展,变化就非常明显。下表简单梳理了躁狂症常见症状的不同阶段表现:
阶段 | 常见表现 | 生活示例 |
---|---|---|
早期(轻微、偶尔) | 说话增多,兴致提升,睡得少但精神好 | 原本话不多,最近总爱插话、组织聚会 |
发展期(持续、严重) | 情绪极度高涨或易怒,自信膨胀,思维跳跃 | 某27岁男性患者短期内不仅开设多家公司,还企图大笔投资,结果工作和财务状况一团乱 |
需要留心的是,除了情绪和能量的变化,躁狂发作往往还伴随社会功能受损,比如对家人或同事造成困扰。
03 躁狂发作会有哪些表现?
真正的躁狂发作更像是对生活的一种“越轨”。不少朋友说,家人原本很稳重,突然却疯狂购物、频繁社交、冲动驾车。有的表现得过于自信,自我评价极高,即使面对明显的失败也毫不气馁。具体来说,常见影响包括:
- 决策失误:冒险投资、突然辞职、过度消费,常让人措手不及。
- 关系紧张:与同事或亲人的关系因情绪易怒或外向过度而变得紧张。
- 法律或财务问题:例如30岁的王女士在一次躁狂期内签下数份借款合同,事后后悔不迭。
04 躁狂症的触发因素有哪些?
其实,躁狂症不是凭空出现的。许多研究指出,这类障碍的发病原因并不单一,主要包括遗传、生活变化、压力、药物以及生理问题等。下面用表格做个梳理:
因素类型 | 典型内容 | 说明/数据 |
---|---|---|
遗传 | 家族中有情感障碍或躁狂史 | 有家族史患病风险约高8倍(Hirschfeld et al., 2003) |
重大压力事件 | 失业、亲人离世、升学/结婚等重大变化 | 短期压力叠加,突破心理承受阈值 |
药物/物质影响 | 精神刺激类药物、酒精、毒品滥用 | 刺激神经递质紊乱,干扰情绪调节 |
生理因素 | 激素变化、脑部疾病或损伤 | 影响大脑化学物质功能 |
说到底,不同个体的诱发因素不完全相同,对此完全不必过度担心,但了解“为什么会得病”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合理应对。
05 生活中的挑战与影响🚦
现实中,躁狂症对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少困扰。比如李先生,原本是银行白领,发作时对同事大呼小叫、各种项目一拥而上,三个月后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的人际关系、职业表现都受到明显影响,有的人会把诊断当作讳莫如深的小秘密,对前途和自信造成打击。
有数据显示,躁狂相关障碍患者的失业率和工作表现不佳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Grande et al., 2016)。而家庭关系,因为情绪和行为波动,也时常处于敏感状态。如果忽视这些变化,不仅疾病本身会加重,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并发症。
- 社会功能受损 —— 工作效率下降,错失升职机会
- 家庭关系紧张 —— 经常发生争吵甚至离异
- 自我伤害风险 —— 严重时可能做出伤害行为
06 躁狂症可以怎么管理和治疗?
管理躁狂症,光靠强忍是行不通的。目前主要有药物、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管理等办法。每种方法作用不同,通常需要多管齐下。
方法 | 作用 | 建议人群 |
---|---|---|
药物治疗 | 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控制情绪波动 | 中度及以上发作、复发风险高者 |
心理疏导 | 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促进自我认知和管理 | 情绪波动易自责、对抗性强者 |
生活节律调整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固定锻炼 | 全部患者,配合药物 |
- 燕麦粥:有益于情绪平稳,早餐加入坚果搭配食用更好。
- 深色绿叶蔬菜:补充B族维生素,提升神经健康,每日食用为宜。
- 三文鱼:富含优质脂肪,对脑健康和情绪有益,每周食用2-3次较合适。
最后的话
躁狂症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强风,既可能带来短暂的“兴奋快感”,也容易席卷生活的秩序。真正需要做的,是发现异常后勇敢面对,早行动、多沟通,合理搭配饮食和作息,有助于情绪稳定。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发现类似的信号,都没必要自责,更不用害怕。早一点关注,早一点管理,这才是帮助健康的最好方式。
文献引用(APA格式)
- Merikangas, K. R., Jin, R., He, J.-P., et al.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 Hirschfeld, R. M. A., Calabrese, J. R., Weissman, M. M., et al. (2003). Screening for bipolar disorder in the communi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4(1), 53–59.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