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恋物癖:心理深渊中的微妙吸引
01 恋物癖到底是什么?
生活里总有人对某些物品有特别的喜好,比如有些人对真丝手套、皮鞋、丝袜莫名着迷。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做“恋物癖”(Fetishism)。它指的是:对特定非生殖器物品或者材质产生很强烈的性吸引,有时甚至比对人更有吸引力。
这种吸引和普通的审美、兴趣不同,常常带有强烈的性愉悦感。不过,恋物癖容易被误解,有些人觉得“新奇”甚至“古怪”,但从医学角度看,这只是多样的性取向之一。如果这种喜好影响了生活、感情或工作,可能需要考虑心理健康支持。
02 恋物癖的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样子
人类对物品的特殊情感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事。其实,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贝内迪克特·莫雷尔(B. Morel)就曾提出过"恋物"一词(参考:Money, J. (1986). Lovemaps. Irvington Publishers)。在欧洲的某些社会,恋物被当成心理疾病甚至受到惩罚,20世纪以后,西方逐渐将其视为多样性的一部分。东方文化里,相似的现象往往被归于“癖好”,也常有误解。
时代/文化 | 对恋物癖的态度 |
---|---|
19世纪欧洲 | 被归入精神障碍 |
20世纪后期 | 逐渐被视为性多样性,部分人开始包容 |
现代中国 | 误解较多,多归为偏好或“怪癖” |
03 恋物癖是怎么来的?原因有哪些
- 1. 生理因素:部分专家认为,恋物癖可能和大脑边缘系统的“奖赏回路”有关。物品的某些性质(如光滑感、气味等)会和身体的愉悦感连接,逐渐形成依赖(参见:Kafka, M.P. (2010). The DSM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etishism.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9(2), 252-263.)。
- 2. 童年经历:有些人在青春期前后,因为一次偶然的体验,把某种物品和性愉悦绑定。有位26岁的男士小时候在穿校服时受到特殊对待,长大后对校服产生特殊吸引。这个例子说明,个人成长经历会深刻影响性偏好。
- 3. 心理和情感创伤:部分恋物癖的形成和自我保护机制有关。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曾受到性羞辱、忽视或者仪式性强的环境包围,物品成了被寄予情感的“安全岛”。
- 4. 性格与环境:“压力释放阀” 对某些人来说,恋物癖还可能是一种缓解焦虑和压力的方式。特定物品带来的仪式感,就有点像有的人通过喝茶或者捏解压球减压,只不过表现更私密。
04 恋物癖对自我认同和情感生活的影响
恋物癖不仅仅影响某个人在私底下的心理体验,还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乃至人际关系。有的人因为这种特殊偏好,产生羞耻和自责,长期隐藏自己,导致自信心受损。有一位32岁的女性,由于钟爱某种材质的围巾,婚后在伴侣面前长期回避谈及内心想法,两人沟通变得紧张。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恋物癖与人的整体性格和自尊相关。长期压抑往往会加重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或社交障碍,甚至影响婚姻和亲密关系。
05 恋物癖可以治疗吗?心理支持有哪些?
其实,大多数恋物癖者如果没有对生活和社会关系造成困扰,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但如果偏好变得极端,导致日常功能受影响,可以考虑寻求心理治疗。
当前临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干预方式 | 适用人群 |
---|---|
认知行为疗法(CBT) | 恋物冲动强烈且难以自控者 |
个体心理咨询 | 因恋物癖引起焦虑、自责的朋友 |
家庭/伴侣治疗 | 恋物影响亲密关系者 |
- 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受到明显影响
- 有严重自责、抑郁或焦虑状态
- 自控能力下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法控制
06 社会观念与包容:该怎么面对恋物癖?
在很多场合,人们对恋物癖的认知还停留在误解或者标签阶段,容易产生羞辱、歧视甚至排斥。实际上,恋物癖行为本身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1,只有当行为本身导致极大困扰或伤害才被界定为“障碍”。(参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多样性的广泛存在,包容和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07 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建议
- 出现疑惑或困扰,可以和信任的人或专业心理医生聊聊。
-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理解性取向的多样性;别让误解困住自己。
- 伴侣之间可坦诚交流,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 平时注意疏解压力,例如运动、培养兴趣爱好。
- 数据一览:研究显示,轻度恋物癖在一般成年人中发生率约为0.8%-2%(DeBlock, G., & Money, J. (1990).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2), 165–176.)。
主要参考文献(APA格式)
- Kafka, M. P. (2010). The DSM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etishism.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9(2), 252–263. https://doi.org/10.1007/s10508-009-9490-9
- Money, J. (1986). Lovemaps: Clinical Concepts of Sexual/Erotic Health and Pathology, Paraphilia, and Gender Transposition in Childhood, Adolescence, and Maturity. Irvington Publisher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 https://icd.who.int/en
- DeBlock, G., & Money, J. (1990). "Adult Erotic Age Orientation in Different Subtypes of Fetishism."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2), 16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