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的浪潮中:解锁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与原因
01|走进双相情感障碍
生活中,有的人会因为天气阴晴不定而情绪变化,但还有一类人,情绪仿佛自己也掌控不了,时而高涨,时而陷入低谷——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在心理健康领域,双相障碍早在19世纪就被医学界注意到。过去人们常把它叫做“躁郁症”,如今我们知道,这远不止单纯的情绪波动。不同于常见的悲伤或快乐,这种疾病会带来更极端的变化,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2%的人曾经历双相障碍。这意味着,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有人正在默默与它抗争。最需要关注的是,它常常不是“某一天”突然爆发,早期很多迹象其实很容易被忽视。
02|情绪的两极:主要症状有哪些?
简单来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在于情绪的极端波动。主要表现为“躁狂期”和“抑郁期”,每个人的体验可能有不同。
阶段 | 轻微症状 | 明显症状 |
---|---|---|
躁狂期 |
|
|
抑郁期 |
|
|
💡TIPS: 有位28岁的男士,进入躁狂期时接连好几天夜不归宿,总想发起聊天,还不停规划“宏伟蓝图”。一段时间后,他却变得无精打采,整天窝在房间里。这一经历,其实就是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两个阶段。
情绪波动大并不一定就是双相障碍,但如果阶段性且持续一段时间,并且影响到正常生活,就要留心了。
03|背后的原因:双相波动怎么来的?
跟普通的不开心或兴奋不同,双相障碍的根本在大脑。科学家发现,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5-羟色胺(血清素)等化学物质,在调节我们情绪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表明,患有双相障碍的人的大脑这些物质的释放或接收容易出现问题,这才导致情绪的大起大落[1]。
简单来讲,就是“大脑的化学平衡失调”。有研究发现,脑部特定区域(如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活跃度改变,也是情绪调节混乱的元凶[2]。在压力、作息异常或药物影响下,这些机制可能更加失衡,从而触发一次“浪潮”。
🔍 数据小知识: 有调查显示,50%以上第一次发作的患者,回头看都有过长期睡眠紊乱或严重压力的触发因素[3]。
对于青少年,尤其要警惕,因为这个阶段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情绪调控更易失衡。父母和老师经常能察觉孩子有突如其来的异常兴奋或消沉,但很多时候会误以为只是“青春期多变”。
04|哪些因素容易诱发双相障碍?
风险因素 | 简要说明 |
---|---|
遗传 | 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高(数据显示,亲属患病概率提升约8-10倍[4]) |
环境压力 | 重大家庭矛盾、失业、亲人离世等都可能触发首发 |
生理因素 | 睡眠紊乱、头部外伤、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异常情绪波动 |
青春期/老年期 | 18-30岁高发,老年期由于身体机能变化风险也在增加 |
酒精及毒品使用 | 数据显示,相关人群双相障碍发病率更高 |
有位19岁的女大学生,在经历学习压力后,出现过短暂的情绪高峰和低落期,后来被确诊为双相障碍。这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情绪异常都是心理“矫情”,有时只是疾病的信号。
05|如何治疗和日常管理?
面对双相情感障碍,现代医学有不少应对方法。治疗分为药物、心理疏导和日常管理三部分,通常需要专科医生综合评估。
- 药物治疗:主要选用情绪稳定剂(如锂盐)、抗抑郁剂及抗精神病药。这些药物能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从源头平衡情绪。不过,个体差异大,一定得遵医嘱调整方案。
-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管理负面认知,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 生活习惯调整: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减少熬夜,对平稳情绪很有好处。
📋 温馨建议: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情绪失控时间长、严重影响到生活,最好的办法是立即预约精神科医生。不要自行停药,也不要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
医院选择建议: 一般大家可选择有精神心理专科的三甲医院,或者社区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门诊起步,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后续。
06|理解他人:社会的支持很关键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心理上的“低气压”,只是双相障碍患者的起伏更加剧烈。很多时候,他们比外人想象的更努力地和情绪作斗争。一个包容、友好的环境能大大减少复发几率。
- 主动了解科学知识,别轻易贴标签
- 交流时专注聆听,减少责备或嘲笑
- 在可能时,鼓励身边有需要的人去就医
🌈 结语: 情感障碍并不可怕,正视、管理、理解,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我修复”。分享知识,温柔同行,让周围的情感浪潮变得平和一点。
参考文献
- Goodwin, F. K., & Jamison, K. R. (2007).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Bipolar Disorders and Recurrent Depression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hillips, M. L., & Swartz, H. A. (2014).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bipolar disorder: toward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underlying neural circuitry and a road map for future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1(8), 829-843.
- Merikangas, K. R., Jin, R., He, J. P., et al.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