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在情感的双向之旅中:了解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与治疗

  • 4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在情感的双向之旅中:了解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与治疗封面图
在情感的双向之旅中:了解双向情感障碍

01 初见端倪:情绪起伏的小信号

说起来,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其实很常见。不过,有些朋友会发现自己偶尔喜形于色,甚至突然活跃到凌晨却又精疲力竭。有时一段时间里特别爱说话,点子多、精力旺盛,另一些日子里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种轻微的、偶尔出现的变化,很容易和一般的压力、疲惫混淆。

实际上,这些初期变化常常被忽略——比如偶尔过于兴奋、言语增多,或者突然低落、爱发脾气等,都不是偶然的小插曲,而可能是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前奏。

小贴士 💡:留心情绪的轻微变化,对早期识别心理健康问题有益。

02 从极端兴奋到深度低落:明显症状都有哪些?

  • 持续高涨的情绪:有人会出现连续几天都异常乐观、甚至自信到盲目,即使面对压力也很难“低落”下来。
  • 精力过剩、易冲动:举个例子,一位34岁的男性,曾在短期内频繁投资、豪掷资金,行为明显冒险。
  • 情绪急转直下:从充满活力突然转为极度沮丧——不愿起床、对平时感兴趣的活动也失去热情。
  • 专注力下降:有些人在低落期里觉得脑子变慢、思考“打结”,日常任务变得难以完成。
  • 睡眠紊乱:躁狂期常伴随失眠,抑郁期则容易嗜睡。
别忽视:情绪起伏若持续、明显影响生活,要早点关注,避免“忍一忍就过去”的误区。

03 究竟是什么原因?——双向情感障碍的幕后推手

致病因素 简明解析 相关发现
遗传影响 家族中有同类病史者风险更高 研究显示双向情感障碍遗传易感性较高(Craddock & Sklar, 2013)
大脑神经递质异常 本质上属于大脑化学物质平衡紊乱 Ketter & Calabrese (2002)有相关总结
重大压力或创伤 生活突变可能诱发症状 环境因素可促进疾病暴露(Post, 2004)
青壮年期多发 常见于20-40岁 Epidemiological data,Merikangas et al. (2011)

上面这些因素交错影响,说明双向情感障碍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一旦出现,还会对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产生较大干扰。
要留心这些风险,但不至于恐慌——理解是管理的第一步。

04 走进诊室:科学评估怎么进行?

  1. 病史询问:医生会从患者日常作息、情绪变化、突发事件着手了解。比如26岁的女性,反复出现极端情绪变化,工作难以持续,符合双向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2. 精神评估工具:专业量表(如YMRS、HAMD等)量化情绪波动,帮助更精确地判断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3. 排除其他疾病:需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物质滥用等区别开来。
  4. 动态观察:有时需要较长时间连续跟踪,确认波动规律。
自我提示👀:情绪问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和多方面配合确认,别因“诊断复杂”而退缩。

05 治疗新视角:只有吃药吗?

策略 作用与重点 简明建议
药物治疗 主要调节大脑平衡,稳定情绪起伏 遵医嘱,每日规律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
心理治疗 协助认知调整,缓解压力源 可尝试认知行为疗法或家庭治疗
生活规律 保障睡眠与作息,降低发作概率 制定作息时间表,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起居

很多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其实,药物配合科学生活管理,可大幅降低复发风险。治疗像调整电视信号,不是简单开关能解决,一点点修正和配合,能让生活画面变得更清晰。

06 日常应对:如何与双向情感障碍和谐共处?

  • 社会支持很重要:家人、朋友的理解和耐心对恢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定期沟通,情绪波动时主动寻求帮助,可减少孤立无援感。
  • 自我管理的小技巧:记录情绪“日记”,每周回顾情绪变化,有助于判断波动周期和诱因。使用手机App提醒自己规律作息也不失为好办法。
  • 参与支持组织:有双向情感障碍群体交流组织,能为患者及家属带来情感支持和力量。
提醒:情绪失控时不妨与亲近的人分享,不必独自承担。

07 关注饮食与健康习惯:让身体成为情绪的支撑

说到双向情感障碍的日常防护,合理饮食和健康习惯也是很有帮助的环节。这里重要的是强调积极的推荐,而不是列举"不要吃什么"。简单列出几个有益的选择——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坚果类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神经系统健康 每天适量一小把
深色蔬菜 提供丰富B族维生素,帮助能量代谢 一餐中至少有一份
全谷物 稳定血糖和精神状态 将米饭、面包替换一部分为糙米、全麦

此外,日常运动、规律作息对稳定情绪同样有帮助。
建议:出现反复情绪波动、影响到工作生活时,选择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做个评估,是及时处理的靠谱方式。

参考文献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0855-7
  • Ketter, T. A., & Calabrese, J. R. (2002). Stabilization of mood from below versus above in bipolar disorder: a new nomenclatur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3(2), 146-15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926718/
  • Post, R. M. (2004). The role of stress i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bipolar dis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7(S1), S5-S13. https://doi.org/10.1017/S1461145704004165
  • Merikangas, K. R., et al.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https://doi.org/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