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在情绪的过山车上,如何找到平衡
01 轻微起伏:不易察觉的早期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有时候情绪莫名变差,或者偶尔觉得特别有精力。比如,32岁的李女士近几个月总是偶尔睡不踏实,有时候心情低落不愿见人,但过几天又能恢复如常。这种轻微的情绪起伏,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有时候很容易与普通压力混淆。
不过,当这些变化远比一般人感受的波动更加明显,或者出现得毫无缘由,就要引起注意了。有时它们悄悄出现,却为之后的情绪“过山车”打下基础。
小提示: 如果发现情绪波动越来越频繁、影响到日常节奏时,建议记录下来,有助于后续医生的判断。
02 明显症状:情绪极端变化,影响生活
- 情绪低落期:张先生(29岁)过去三周整体都提不起劲,对什么都没兴趣。工作失误增多,好几天几乎无法下床。家人注意到他连平时喜欢的运动都变得不感兴趣。
- 躁狂状态:42岁的赵先生出现连续多日精力旺盛,话特别多,计划不停变,晚上只睡三四小时仍觉得不累。他突然变得购物冲动,还常无故与家人争执。
- 生活影响:持续的情绪极端(无论是长期抑郁还是莫名高涨),都容易让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受到困扰。一些患者甚至会因为过度自信而产生风险行为,比如随意辞职、高额花销。
注意: 长期的极端情绪波动,有时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比如睡眠严重紊乱、胃口改变或体重变化。
03 成因分析:什么让情绪失控?
原因类型 | 具体机制 | 相关说明 |
---|---|---|
遗传因素 | 部分基因变异会影响大脑对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血清素)的调节 | 医学研究显示,家族中有近亲患病者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会高出2-3倍(Alda, 2017) |
脑化学异常 | 大脑内分泌异常、神经网络失调 | 对情绪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减弱 |
重大压力 | 比如失业、亲人离世或长期关系冲突 | 应激事件易成为发病“导火索” |
生活作息 | 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 | 部分研究提到不良习惯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Etain et al., 2017) |
小知识: 越早识别影响情绪波动的因素,对管理和治疗都更有帮助。
04 如何判定:诊断和评估流程
- 问诊和心理评估:医生会详细问询过往的情绪变化、发作时长、是否影响生活,以及有无可能出现妄想或幻觉等症状。专业工具(如MDQ量表)常用于辅助评估。
- 排除其他疾病: 有的身体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医生会安排相关体检排查。
- 规范诊断标准: 医学界通常参考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等权威标准,分辨出是双相情感障碍还是抑郁症、焦虑症等。
- 建议留意: 如果连续两周以上陷入极端低落或高涨状态,而且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最好早点到精神心理专科就诊。
📆自查建议: 做好日常情绪变化的记录表,有助于医生判断发作类型和频率。
05 治疗与干预: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找到平衡?
- 药物治疗
情绪稳定剂(如锂盐)、部分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药物。它们能缓解情绪波动,减少发作几率,但需遵医嘱长期规律服用。(Geddes & Miklowitz, 2013) -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或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负面思维和应对困难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 - 自我管理
疗养期配合充足睡眠、规律饮食和运动,可缓冲情绪剧烈波动。比如,每天安排固定作息和适量有氧运动,对稳定心情有积极作用。
小贴士: 单靠意志力难以控制极端情绪,及早规范治疗才是安全的选择。
06 怎样和情绪波动共处?支持与希望
- 💡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理解和耐心,是患者稳定情绪很重要的外部支撑。有时候一句及时的问候,就能帮对方减少孤独感。
- 🤝 共同面对,而非指责 家属可学习基础疾病知识,一起制订危机应对方案。例如,如果发现异常举动及时沟通或就医。
- 🌱 心理健康自助社区 参与线下或网络同伴互助小组,分享经验,获得来自同路人的安慰与建议。
行动建议: 如果自己或者家人、朋友情绪出现大幅度波动,建议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而不是刻意隐瞒或“忍一忍”。
07 日常管理推荐:怎样主动预防与自助?
日常好习惯 | 具体做法 | 帮助点 |
---|---|---|
核桃 | 每日适量,可直接食用或搭配酸奶 | 富含欧米伽-3,有益神经健康 |
三文鱼 | 每周2-3次,蒸煮为主 | 高DHA,有助于大脑化学物质平衡 |
牛奶 | 晚间一杯,温热饮用 | 有助于睡眠、缓解焦虑 |
全麦面包 | 早餐/加餐替代精制面包 | 维持血糖平稳,减少情绪波动 |
羽毛球、有氧运动 | 每周3天,30分钟以上 | 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心情 |
建议: 如果情绪起伏较大,可以适当记录日常饮食、运动和睡眠情况,便于自我管理和医生参考。
参考文献
- Alda, M. (2017).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From Segregation Analysis to Molecular Insights.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9(3), 221–230.
- Etain, B., Milhiet, V., Bellivier, F., Leboyer, M. (2017). Genetics and Psychosocial Impact in Bipolar Disorders.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9(11), 99.
- Geddes, J. R., & Miklowitz, D. J. (2013).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72–1682.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