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深入了解呼吸道感染:识别、治疗与预防全攻略

  • 4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深入了解呼吸道感染:识别、治疗与预防全攻略封面图

深入了解呼吸道感染:识别、治疗与预防全攻略

01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早上醒来,嗓子有点干,轻微发痒,偶尔清咳两声?这其实正是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TI)来临前的常见“前奏”。简单来讲,呼吸道感染指的是影响我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甚至肺部的一类疾病。引起这些问题的凶手可能是病毒,也有可能是细菌,有时候则是身体在天气变化大或者熬夜等情况时给出的“报警”信号。

呼吸道扮演着过滤空气、保护肺部的角色,遇到感染时,这一“防线”会变得脆弱。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呼吸道感染只是让人感到不适,但严重时会发展成支气管炎、肺炎等较重疾病。对于抵抗力弱的人,某些呼吸道感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不过,初期的变化往往不容易察觉,等到症状明显时,有些损伤可能已经出现。所以,学会识别这些细微信号,对健康真的挺重要。

02 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 🦠

呼吸道感染的征兆并不难察觉,只是我们有时会小看它。症状按照进展,往往有这样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轻微):早期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比如轻微的喉咙痒、偶尔干咳、鼻腔有点不通畅。像是办公室里有人连续打喷嚏、刚运动完冷风一吹等,这些都可能是感染的苗头。
  • 第二阶段(明显):持续性咳嗽、喉咙痛加重、开始有流鼻涕、甚至低热(37.5℃-38.5℃)、身体有些乏力,鼻腔分泌物变稠;到了晚上,咳嗽不止,影响睡眠。比如,有位46岁女性患者发热持续3天(最高体温39℃),咳嗽并伴有咳痰,就是典型的急性症状表现,需要警惕。
  • 第三阶段(加重):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还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痰液由清变黄/绿色,高热甚至超过39℃,全身明显不适。

一旦症状加重到持续发热、严重咳嗽咳痰,体力下降时,应尽早就诊。特别是有慢性病基础的人,要尽早判断是否有进一步发展风险。

03 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与机制 🔬

呼吸道感染为什么会找上门?说起来,罪魁祸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病毒感染: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比如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它们主要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当有人打喷嚏、咳嗽时,病毒会以极细小的颗粒飘散,没戴口罩或者靠得太近就容易“中招”。
    研究显示,流感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1至2小时,而在手部和金属表面可存活24小时以上(Weber & Stilianakis, 2008)。
  • 细菌感染:细菌也是常见元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都可能引起急、慢性呼吸道感染。与病毒不同,细菌除了空气传播,还会通过污染的手和物品间接传播。
  • 自身免疫力下降:长期作息混乱、营养不良或慢性压力,会减弱身体抵抗力。当免疫力低时,病毒细菌的攻击更易得手,就像防线变薄的小城堡,更容易被攻破。
  • 环境与习惯因素:空气污染、潮湿环境、接触烟雾(包括二手烟)都会增加感染几率。冬春季节气温波动,也让呼吸道变脆弱。
  • 宿主特征:年龄偏大、儿童、孕妇、体重大幅波动者,以及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者更容易感染。相关文献分析显示,65岁以上人群患重症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比青壮年高近3倍(Monto et al., 2020)。

这些风险“拼图”叠加,才是呼吸道感染每年高发的真正原因。简单来说,不同年龄、体质和外界环境都会影响疾病的出现和发展。

04 如何科学诊断呼吸道感染? 🧑‍⚕️

很多人遇到“感冒”会迷茫:究竟只是普通鼻炎,还是病毒、细菌感染?其实,不同类型的呼吸道感染,诊断流程也有所区别。

  1.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医生会从你的具体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伴随发热、咳痰、身体疼痛等情况开始询问,然后用听诊器判断呼吸音变化。
  2.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能提示炎症),比如前面那位46岁女患者白细胞计数在6.49×10⁹/L,属于正常范围;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会特别关注药物选择是否合理。
  3. 咽拭子/鼻咽拭子检测:直接检测病毒或细菌感染类型,尤其是流感、新冠流行时,这类检查很有必要。
  4. 影像学检查:若怀疑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医生会建议做胸部X线片、CT。多数上呼吸道感染无需影像检查。

按照WHO指南,准确的诊断依赖多种手段结合(WHO, 2019)。像是症状持续3天以上、体温超过38.5℃、伴随严重不适时,优先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勿只靠“自己扛”。

05 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治疗方法 🌡️

治疗呼吸道感染不能“一招打天下”,而要针对具体病情来选择方案。不同类型的感染,治疗路径有区别,不过以下方法可以为更多人提供一些参照:

  • 综合药物治疗:临床上会选择适合的抗感染药物,比如左氧氟沙星(适用于部分细菌感染,需医生处方,尤其青霉素过敏患者),配合盐酸氨溴索帮助化痰;对咳嗽明显者,也可以使用止咳药如苏黄止咳胶囊。此外,补液治疗为确实有体液丢失或需维持水盐平衡的患者提供支持。每一项用药都需要医生精准判断,切忌擅自用药。
  • 对症支持:对于纯病毒感染者来说,关键在于休息、多饮水,缓解症状即可。发热不适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退烧药。
  • 及早就医:如果持续高热、咳嗽加重,或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就要立刻到医院检查。这类变化往往意味着感染已波及下呼吸道,延误或误治风险较高。

有些人以为“硬扛”过去就好,但这种做法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并发症。像前述46岁女士那样,及早在急诊接受规范治疗,能大大降低风险。💡

当前研究(Smith et al., 2020)也说明,个体化、精准的药物选择远比滥用抗生素更加有效。这也是为何不建议自行买药而应听医嘱的重要原因。

06 日常管理与预防建议 🍵

预防呼吸道感染,最好的办法还是做好日常管理。日常的一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其实对抵御感染特别有帮助:

  • 勤洗手👐: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都用流动水和肥皂规范洗手,减少手部病原体的传播,是世界卫生组织反复强调的第一道防线(WHO, 2022)。
  • 均衡饮食:食物多样,营养充足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比如:新鲜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减缓感冒持续时间;鸡汤能润喉开胃,助于身体恢复。建议每天吃2-3种新鲜蔬果、适量肉蛋奶和豆制品,多试着做些简单的家常菜,三餐规律,不贪凉。
  • 保证睡眠:成年人每天建议保持7小时以上睡眠,让身体修复和调节免疫系统。实验证明,合理睡眠可降低呼吸道感染概率(Besedovsky et al., 2019)。
  • 多喝温水:维持咽喉黏膜湿润,对对抗早期感染有一定好处。每餐间用温开水缓缓咽下,每天2000ml左右即可。
  • 适度运动:规律步行、慢跑、跳绳等都可以提升身体防护力,但生病期间不建议高强度锻炼。
  • 注意环境通风:每天开窗至少2次,每次10分钟。尤其在冬季、流行病高发期更要坚持,这样室内空气更新得更快,有利于减少病毒浓度。
  • 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在人多密集的空间、乘坐公共交通时戴好口罩,能有效阻断飞沫传播途径,尤其在流感高发或特殊传染病时期更要加强防护。

如果遇到全身乏力、高热、严重咳痰这些情况,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不要一拖再拖。等症状严重后再处理,恢复期会拉得很长。

07 结语:小细节,大健康

呼吸道感染离我们的日常并不遥远,小到一场感冒,大到支气管炎甚至肺炎。关键不是担忧,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守好健康的“第一道门”。其实只要我们科学认识、有效预防,多几个细心的动作,健康的“呼吸工厂”就会更强壮也更少生病。

如果身边亲友有类似症状,也不要一味恐慌或急于用药,不妨借鉴这里的建议,从增强身体抵抗力和规范就诊入手,给身体和家人更多守护。每一次经验,都是更好照顾自己的起点。

  • Weber, T. P., & Stilianakis, N. I. (2008). Inactiv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modes of transmission: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Infection, 57(5), 361-373.
  • Monto, A. S., et al. (2020). Risks of influenza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older adults. Vaccine, 38(4), 765-772.
  • Smith, S. M., et al. (2020). Antibiotics f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 clinical review. BMJ, 371, m3314.
  • Besedovsky, L., Lange, T., & Born, J. (2019). Sleep and immune function. Pflügers Archiv-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471, 237-24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