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呼吸道感染:全面了解风险与应对措施

  • 14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呼吸道感染:全面了解风险与应对措施封面图

呼吸道感染:全面了解风险与应对措施

每到换季或人多的地方,总有人被咳嗽和喉咙痛困扰。有时候只是一点嗓子发紧,有时候却发展成连续不断的咳嗽。其实,呼吸道感染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大多数人一年都会遇上一两回。理解呼吸道感染是怎么发生的,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不仅能帮自己减少痛苦,也能照顾好家人朋友。

01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

日常生活中,“呼吸道感染”这个词被反复提及。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大类影响鼻腔、咽喉、气管甚至肺部的感染性疾病。例如,最常见的普通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以及不太常见但比较严重的肺炎,都属于呼吸道感染范畴。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呼吸道感染就诊的人数以亿为单位,给健康和工作带来不少困扰(Smith et al., 2018)。

呼吸道就好比身体的一条“高速公路”,一旦受到病原体“拦路”,就容易出现堵塞或者损伤。大部分呼吸道感染虽然能够自愈,但对于老人、儿童,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却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比如肺炎等并发症。因此,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能帮助我们更早发现风险,及时做出调整。

02 这些信号别看轻——症状的分辨要点 🦠

  • 轻微不适:一开始,呼吸道感染往往表现为咽喉有点异物感,偶尔咳嗽或打喷嚏,鼻涕有时也会流:这些现象常被忽视,尤其没有发烧或剧烈的症状时,大家常觉得没事。大约有80%的人,缓慢的症状更容易“溜过去”(Chan et al., 2022)。
  • 明显警告:如果咽喉刺痛变成剧痛,咳嗽加重且持续时间较久,体温升高,伴有全身乏力,或者出现呼吸急促,鼻塞严重、说话吃饭都觉得费劲,这时就不该再拖延。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年龄偏大的人,持续的呼吸困难就更应引起重视。
  • 一个具体案例:有位41岁的男性患者,身高180cm,体重75kg,因咽喉疼痛三天就诊,最初仅为咽部轻度不适,家中自行服药未见好转,后来变成剧烈刺痛,伴随说话吞咽困难。体检时仅有咽部充血,无扁桃体肿大,初步考虑呼吸道感染。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轻微的喉咙痛如果变重就要提高警惕。

这些变化看似普通,但发展迅速时容易被忽视,及时关注身体的小信号,是预防严重后果的第一步。

03 为什么会得呼吸道感染?——风险与致病机制

  • 主要病原: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元凶是病毒,比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还有“感冒病毒”中的鼻病毒等。细菌也不甘落后,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是不少肺炎和咽炎的主因(Mandell et al., 2015)。
  • 传播方式:这些微小的“入侵者”通常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能沾在门把手、手机等物品表面,通过手接触口鼻而进入身体。聚会、地铁等人多密闭的地方,更容易成为交叉感染的“高发区”。
  • 易感人群:年龄偏小的孩子、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抽烟喝酒等生活习惯不健康的人,风险明显高于周围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本身的保护“屏障”,为病毒细菌“开绿灯”。
  • 季节变化:冷热温差大、空气干燥,这些都能让病毒更易存活并传播。换季时期,医院因为呼吸道感染前来就诊的人数持续走高。
  • 数据说话:有研究显示,在流感高发期间,超过10%的人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Paget et al., 2019)。

小结一下,病毒和细菌是主要“幕后推手”,不良习惯和环境因素是“帮凶”。要留心,免疫力下降或身边有人感冒时,感染的风险会增加。

04 怎样判断呼吸道感染——医生会做哪些检查?

如果身体出现明显症状并且持续不缓解,就需要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和体格检查判断,但必要时会加做一些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

  • 体格检查:医生会查看咽喉、听肺部,有时会询问平时的生活习惯,比如有无抽烟、近期是否去过人多的地方等。
  • 血常规:用来区分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如果白细胞总数增高,偏细菌性,若淋巴细胞增多,常提示病毒感染。
  • 影像学检查:像胸部X光片,有助于判断是否涉及肺部,尤其是呼吸急促、胸痛的人,有助筛查肺炎。
  • 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对于新冠、流感高发期,这类检测能直接查出病原体。

诊断清楚之后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不盲目用药,对恢复帮助更大(Mandell et al., 2015)。

05 遇到呼吸道感染怎么办——治疗手段全解 💉

  • 抗病毒药物:如果确认是流感、新冠等病毒为主的感染,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专门的抗病毒药。早期应用,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 抗生素: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但对普通感冒无效。抗生素“滥用”可能引发耐药。
  • 对症支持:退热、止咳、护嗓药物,帮助减轻症状。咳嗽严重或粘稠痰液者需化痰药,部分患者还会配合口服中成药调理。
  • 综合治疗案例:比如上文那位41岁男士,喉咙剧痛持续多天,在急诊接受了抗生素和化痰药静脉注射,并口服中成药缓解症状。饮食方面暂时避免辛辣,恢复期间注意多喝温水,这样有助于咽喉修复。

根据不同感染类型、症状严重程度,医生会灵活调整药物使用。切忌自行购买抗生素,一旦症状加重及时就医。

06 预防方法合集:为健康加一道“安全锁” 🔒

  • 勤洗手 👐 :用流水和肥皂搓洗至少20秒,尤其在外出回家、饭前便后。能有效减少大部分病毒通过手传播的风险(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 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多密集场所、医院等,佩戴口罩可屏障飞沫,阻断病原体传播路径。
  • 通风透气:保持家中和办公环境的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让外界新鲜空气进来,有助病毒稀释、不易聚集。
  • 营养饮食 🍏:多补充新鲜水果、蔬菜如橙子(富含维生素C,有助提升免疫防线),深色叶菜(有抗炎效应)、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能帮助身体“备战”潜在感染。
  • 定期接种疫苗: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等可大大降低重症率及感染后的并发症风险。
  • 规律作息:保证较充足的睡眠、适度锻炼,每天坚持一小时快走或慢跑,都有益提升身体抵抗力。
  • 合理就医:一旦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呼吸专科或急诊就诊,避免自行乱用药物。

这些措施虽然看起来简单,却经临床反复验证。身体免疫力是一道“安全锁”,但科学预防才是真正的“钥匙”。

参考文献

  • Smith, J., Brown, T., & Wang, Z. (2018). The global burden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8(9), 1051-1064.
  • Chan, S. Y., Lam, T., & Lee, Y. (2022). Earl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Journal of Primary Care & Community Health, 13, 1-7.
  • Mandell, L. A., Wunderink, R. G., & Anzueto, A. (2015).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17), 1560-1571.
  • Paget, J., Spreeuwenberg, P., Charu, V., et al. (2019). Global seasonal influenza-associated mortality: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391(10127), 1285-130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Geneva: WH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