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学理解与有效应对策略

  • 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学理解与有效应对策略封面图

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学理解与有效应对策略

冬春凉意未退,家里老人一声咳嗽,有时让人心头一紧。其实,普通感冒和咽喉炎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麻烦"。有的人觉得,咳两声、发点烧,忍一忍就挺过去了。但上呼吸道感染虽然多为良性自限,遇上基础疾病、年纪大、用药不当,也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了解一点科学知识,其实比盲目紧张更有用。

01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你身边的常客

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简称 URTI),说白了就是以鼻腔、咽喉、喉部这些"头部前哨"为主的感染,包括感冒、咽炎、喉炎等。最常见的诱因是病毒,比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有时也会被细菌趁虚而入。

上呼吸道感染可以说是人人都遇得上。比如每年秋冬,身边同事开始咳嗽、打喷嚏,就是感染高发的时节。调查显示,成人每年平均会得2-5次,儿童次数更多——家有娃的不难体会这个"常客"的黏人程度(Fokkens, et al., 2012)。

不过,大部分轻症属于自限,会自行缓解。问题出在老年人、慢病患者和体质虚弱者,这些群体感染后变化更快、风险也更高。所以,别小看了平时一阵咳嗽背后的健康风险。

02 典型症状都有哪些?——判断轻重有诀窍

  • 早期信号 👃
    有时候,刚开始只是觉得鼻子微微发痒,偶尔打个喷嚏;有的人会出现轻微咽部不适、轻咳。很多人一开始并不在意,以为休息一下就好。
  • 明显症状 🤧
    持续流清水鼻涕、喉咙肿痛、阵发性咳嗽,严重的可以出现发烧、全身肌肉酸痛、乏力。这时候身体其实在给你更明确的信号:某些"外来者"正在侵扰。
  • 警示信号 🚨
    某些情况下,需要格外注意:高热持续不退(超过38.5°C)、咳痰变为黄绿色、气促、心跳加快,或者出现持续意识模糊、咳血、胸痛。有这些现象时,应尽快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以最近遇到的一位64岁女性为例,她两天内发展出发热(最高38°C)、全身酸痛、喉咙痛和咳嗽咳痰;检查时整体状态还算不错,但已经出现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的上升(见下文病例分析)。
这个例子说明,出现高热和化验指标升高时,绝不能掉以轻心。

03 为什么会得上呼吸道感染?——"不速之客"的来路

  • 病毒入侵,开门在"上游"
    日常打喷嚏、门把手上的飞沫,是常见的传播途径。流感病毒、鼻病毒等能快速进入呼吸道上部黏膜繁殖,引起症状。像办公室密闭空间,就是病毒"堂食"的温床。
    有研究统计,90%以上的感冒是病毒引起(Monto, 2002)。
  • 细菌"趁虚而入"
    有时在原本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也能趁机作乱,甚至导致化脓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等并发症。尤其对于年纪大、慢性疾病患者,细菌感染更为常见。
  • 身体防线为什么会变弱?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慢病患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防护力本就较弱。一旦免疫力下降,外来的病毒细菌就容易逮住机会。据报道,老年人和基础疾病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和重症风险明显增加(Falsey, et al., 2005)。
  • 环境因素"推波助澜"
    温差大、室内空气不流通、人群拥挤时期,都是"小麻烦"活跃的好时机。
    这也解释了为啥每到秋冬换季,门诊感冒患者一下就多了。

04 如何科学诊断?——判断不是凭感觉

  • 体格检查:医生会先观察咽部充血、扁桃体肿胀、鼻腔分泌物、是否有咳音等体征。很多时候,典型的轻症靠问诊和查体就能初步判断。
  • 化验检测:如血常规能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否升高。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炎症程度的参考指标。比如前文病例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RP都有升高,说明感染偏细菌性,需密切观察病情。
  • 必要时进一步检查:针对持续高热、咳嗽加重、合并呼吸困难患者,可能要查肺部影像(如X线或CT)、咽拭子病毒检测等。
    这些检查是判断病情进展和排除更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

有实验室检查异常,或者身体状态变差时,尽快在正规医疗机构复查,是保护健康的基本动作。不要仅凭自我感觉判断病情轻重。

05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 对症处理是主角:大部分轻症依赖休息、多喝温水、保持营养均衡。止咳药、缓解咽痛的含片是常见选择。对于轻微发热,退烧药物可以短期使用,不过不必机械降温,身体发热本是对抗感染的自然方式。
  2. 何时用抗生素?:仅在细菌感染证据充分,比如白细胞、CRP显著升高或症状持续加重、出现脓性分泌物时,医生才会考虑抗生素治疗。
    滥用抗生素不可取,很多病毒感染根本不需要抗生素!
  3. 特殊人群要个体化:有慢性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的人感染后,需密切记录体温、服药可靠,遇到呼吸困难、剧烈头痛等新症状,及时告知医生。例如前面那位64岁女性,除了止咳药物,还需继续原有的甲状腺替代药物,并定期复查血象、炎症指标。
  4. 随访和监测不能少:用药后病情仍然反复或加重,务必按医生建议复查。📝

治疗讲究"按图索骥",一味自行用药、拖延不查,才是真的不安全。

06 日常怎么预防?——习惯改变才是关键

  • 勤洗手:用肥皂认真搓洗至少20秒,尤其是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手部清洁能最大程度减少接触病毒细菌的机会。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可以帮助带走悬浮的致病微生物。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家庭成员有感冒时,更要注意新鲜空气的流动。
  • 均衡饮食,补充营养:新鲜蔬果有助于提升抵抗力。比如,橙子(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健康)、菠菜(补铁支持免疫细胞活力)、瘦肉(优质蛋白,修复组织),这些食物在流感季节尤其推荐。
  • 适当锻炼助力免疫:慢走、健步走、早晚做伸展操,可以帮助增强体质,减少感染风险,无需追求高强度。
  • 避免扎堆聚集:感冒高发期,尽量不在封闭人群密集场所逗留。家庭成员有人生病时,更应做好自我分隔。
  • 清淡饮食,规律作息:身体需要时间"修复"。保持睡眠充足,对提高防御能力很有帮助。

如果你或家人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头晕、声音嘶哑等异常,建议优先选择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建议自行加量用药或拖延。

结语:懂得多一点,健康就在身边

很多时候,所谓的感冒、咳嗽,看起来普普通通。但科学认识上呼吸道感染、会用一点症状判断的窍门,遇到变化敢去正规医院,并不轻信偏方、盲目用药,这种健康观念才是真正能帮到自己和家人的。感冒不是洪水猛兽,但也别轻视它的变化。做到这些,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守住健康底线。

关键参考文献

  • Fokkens, W. J., Lund, V. J., Mullol, J., et al. (2012).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12. Rhinology Supplement, 23, 1-298.
  • Monto, A. S. (2002). Epidemiology of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2(Suppl 6A), 4S–12S.
  • Falsey, A. R., Hennessey, P. A., Formica, M. A., Cox, C., & Walsh, E. E. (2005).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elderly and high-risk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2(17), 1749-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