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透析通路维护:手术方式、护理及并发症全解析

  • 1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透析通路维护:手术方式、护理及并发症全解析封面图

透析通路维护:从手术方式到并发症的全方位解读

01 常见的透析通路都有哪些?

说起来,透析短时间看像是"小插管"的事,但选对通路,对肾病患者来说却是大事。大家常听到的透析通路,主要有三种:动静脉瘘(AVF)、人工血管(AVG)、中心静脉导管(CVC)。

通路类型 优点 适用人群
动静脉瘘(AVF) 寿命长,感染风险较低 前臂血管较好的患者;较年轻者
人工血管(AVG) 成熟快,适用部分血管条件差者 动静脉瘘不适合者,中年或老年患者
中心静脉导管(CVC) 手术简单;短期紧急使用 急性肾衰,尚未建立永久通路时
💡 不通患者可能并不知道,平均来看,一个动静脉瘘正常能用几年,但导管一般几个月到一年,需要更频繁更换。

别忽视: 通路选错了,后续风险、生活便利、透析质量都会受影响。医生通常会根据你的血管状况、年龄、急慢性需求帮你选择最合适的那一个。

02 通路建立手术过程有哪些要关注的地方?

  • 动静脉瘘: 由外科医生在前臂或上臂,连接一段动脉和静脉。手术时要保护周围神经和皮肤,避免手术区出血。
  • 人工血管: 在皮下放进“软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手术区域要消毒到位,减少感染机会。
  • 中心静脉导管: 一根细管插入大静脉(比如锁骨下或颈部),常用超声或X线引导,防止误伤血管、气胸。

很多患者术后会问:"麻药过后会不会很疼?" 大多数人的体验“像瘀伤一样”,不过超过2天疼痛或伤口渗液,要及时回医院查看。

📌 比如54岁的王先生,人工血管手术后一周,手臂略肿,但没有红热疼痛,属于正常恢复——持续恶化才需警惕。

术后前几天,不要提重物,也别频繁活动手臂。医生还会教你怎么保护和检查新通路。

03 如何守护自己的“生命通道”?

日常护理说简单也不简单,既要保持通路区域清洁,又要注意别压伤或碰伤这个部位。可以这样做:

  • 温水轻洗通路部位,

    不用含碘或酒精类刺激性消毒液。

  • 每次透析前后都要检查皮肤有没有发红、肿胀、渗液。
  • 睡觉、转身、提购物品时,别压到通路的一侧。
  • 不要在通路侧量血压、扎针、输液。
  • 有些人摸通路时感到轻微震颤(医生叫"杂音"),发现不明显了,尽早联系医生。
👀 一位48岁的女性患者发现通路皮肤干净但局部发痒,这种情况一般与皮肤干燥或环境有关,而不是感染,只需保持局部清洁和保湿。

小心: 日常护理到位,不仅能延长通路寿命,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04 出现哪些异常情况需要提防?

并发症就像“不速之客”,有些初期表现并不明显。需要留心这些信号:

  • 血栓形成: 通路局部轻微肿胀,早期摸不到震颤,持续无改善要警惕堵塞。
  • 感染迹象: 刚开始可能只有局部发红、温度略高,时间长了出现持续性脓液渗出、伴有发热。
  • 出血或渗血: 局部轻度出血,一般压迫可止;但有持续出血或肿块,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 皮肤变化: 如出现持续红斑、皮肤破溃,不要自行涂抹药膏,应及时就诊。
🩺 例如62岁的男患者,3天前发现通路部位一直发热发红,后来高烧不退,最后诊断为感染,需要住院静脉抗生素治疗。

总结一下: 轻微的是偶尔肿胀或轻度红,如果出现持续高温、无震颤、大范围红肿等症状时,可不是小事,必须及时请医生评估,并配合检查和处理。

05 日常怎么养护“生命线”?

简单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透析通路的畅通起着关键性作用。下面这些建议,既接地气又实用:

  •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类):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免疫力。
  • 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苹果、菠菜):帮助补充维生素,维持皮肤健康。
  • 适度活动:每天轻微散步或肢体锻炼,会提升通路的血流量。但要避免激烈运动或单侧用力过大。
  • 定期复查: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通路功能评估,包括听杂音、查震颤及必要影像学检查。
  • 保持情绪平稳:焦虑会影响恢复,家人和朋友沟通很重要。
👍 很多长期保持科学饮食和锻炼的老年患者,通路能用7年以上,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好。

补充一下: 有任何疼痛、颜色变化、异常流液,不要自己观察,及时就医最重要。

06 有哪些新技术能帮透析患者省心?

  1. 微创手术和自体血管再生:减少恢复期、降低感染机会,部分医院已经在逐步使用。
  2. 血流监测设备普及化:小型化传感器,患者在家也能自助监测通路血流,出现异常及时发现。
  3. 人工智能辅助预测堵塞风险:部分透析中心已引入AI,自动筛查高风险患者,提前干预。
  4. 抗菌材料的新型人工血管:新材料降低感染率,延长使用寿命。
🚀 研究发现,数字化管理和智能硬件,让患者“堵管”事件减少三分之一。新技术未必马上普及,但正在逐年推进。

新技术逐步落地,传统加创新结合,让通路维护变得更安心,这是不少患者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