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慢性肾衰竭:从早期察觉到晚期应对的全景指南

  • 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慢性肾衰竭:从早期察觉到晚期应对的全景指南封面图

慢性肾衰竭:从早期察觉到晚期应对的全景指南

01 什么是慢性肾衰竭?🧬

某天在朋友聚会上,有人提到“肾脏”自己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尿检不合格”,或者联想到喝水、排毒等话题。其实,肾脏的角色要复杂得多。它就像家里的净化器,不断把血液里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清理出去,同时还负责调节血压、制造红细胞、维持体内各种矿物质的平衡。

慢性肾衰竭,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净化器”一点点失去工作能力。它通常是长时间被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拖累,也有些人天生肾功能就略弱。这个过程发生得很慢,刚开始几乎没感觉,只有细微的信号。所以不少人在初期忙于生活,忽略了肾脏的“慢性告急”。

小贴士:肾脏病并非老年人专属,任何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病的人。

02 慢性肾衰竭分几步走?

慢性肾衰竭被精准分为五个阶段,主要根据一个叫“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数据来判断。GFR有点像净化器的工作速度:数字越低,能力越弱。

分期 GFR(ml/min/1.73㎡) 肾脏功能状态
第1期≥90功能基本正常,但可能已经出现肾脏损伤的迹象
第2期60~89轻度下降,常无明显症状
第3期30~59中度下降,部分人可能开始出现不适
第4期15~29重度下降,症状明显,生活受影响
第5期<15肾衰竭,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
GFR 检查一般通过血液生化检测得出,医院体检单上常可查到。

03 这些表现,说明肾脏已经在报警

不同的阶段,肾脏发出的信号也有所不同。如果比作一个“机器警报灯”,早期往往只是偶尔闪烁,晚期才会持续报警。

以下内容仅为最常见的表现。每个人体质差异大,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最早期发现问题。
  • 第1~2期(轻度): 日常中几乎没感觉。偶尔有人会觉得疲倦、早起眼睑微肿,但多数人当作普通劳累或休息不好。
  • 第3期(中度): 有点儿不舒服,比如容易乏力、胃口不好,夜尿增多。弥漫性浮肿开始被发现,但一般还不明显。
  • 第4期(重度): 这时很多人出现了持续食欲下降、皮肤瘙痒、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开始影响工作和生活。
  • 第5期(终末期): 健康状况普遍恶化。出现持续不适,如明显恶心、呕吐,全身水肿和贫血。可能面临透析或肾移植的决定。

有一位42岁的女性患者在体检时被查出肾功能异常,起初她只觉得偶尔容易疲劳,完全没有想到是肾脏出了问题。这说明早期信号很容易被忽略,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体检报告中的肾功能指标。

晚上醒来多次小便、脸和脚莫名有些浮肿时,别只当是天气热。

04 早期筛查与诊断:怎么看才靠谱?🔍

仔细说起来,早期肾脏受损真的很难仅凭自觉症状发现,这时候体检和简单的医学检测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你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炎等高风险因素,建议每年定期检查肾功能。

项目 作用说明 建议频率
尿常规检查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每年一次
血肌酐、尿素氮判断肾脏清除废物的能力每年一次
GFR估算评估肾脏剩余功能医生建议为准
尿蛋白定量敏感发现肾脏早期损伤有异常时定期复查

有一位67岁的男性,有糖尿病病史,每年按医嘱做肾功能筛查,结果去年体检时发现尿蛋白异常,及时介入治疗,延缓了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按时体检对早发现早干预是很有帮助的。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家族有肾病的朋友,体检单千万别跳过肾功能一栏。

05 慢性肾衰竭的背后:这些风险要当心

  • 慢性病影响: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幕后推手”。长期高血压让肾小球处于高压环境,血管壁逐渐变厚,肾脏像是一直被拧紧了“水龙头”。研究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群发生肾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Collins, A.J., Kidney International, 2003)。
  • 不健康生活习惯:长期高盐饮食、大量饮酒、药物滥用(如止痛药)也对肾脏是一种负担。很多人喜欢自购中药或者保健品,过量服用,反而可能造成肾损伤。
  • 遗传基因和年龄:有些人天生肾功能基础偏弱,比如多囊肾病等特殊遗传病。此外,年龄增长也会让肾脏“磨损”加快,45岁以后肾功能衰减速度比年轻人快。
  • 环境与感染因素:反复尿路感染或长期暴露在有害物质中,比如重金属、农药等,也是慢性肾衰竭的诱发条件之一(Jha, V. et al., The Lancet, 2013)。
真的有些人为自身基因或环境困扰难以避免,不过平时控制好血压血糖,已经能拦住大部分风险。

06 管理与治疗:如何对症下药?

治疗慢性肾衰竭是个“长期拉锯”,方案也讲求个体化。

  1. 药物管理:如针对高血压的降压药、糖尿病的控糖药、保护肾脏的特效药(如ACEI/ARB等),都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 饮食调整:某些阶段需要限制蛋白、磷、钾的摄入,可以在肾脏专科营养师建议下制定。切忌自行听信偏方。
  3.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避免剧烈劳累。禁烟,并减少高强度运动带来的肾损伤风险。
  4. 按期复查:根据医生安排,定期跟踪肾功能数据和电解质指标,第一时间了解病情变化,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

以55岁的男性患者为例,因尿毒症接受了透析治疗,配合专业的饮食和药物管理,目前生活依然可以自理,状态平稳。这说明科学管理下,慢性肾衰竭也可以控制得不错。

如感到持续不适,不要硬扛,及时到肾脏专科求助更安心。

07 帮肾脏“减压”的方法

  • 糙米粥 🥣:有利于稳定血糖,含膳食纤维,推荐作为主食适量食用。
    每周3-4次,早餐/晚餐都合适。
  • 深色绿叶蔬菜 🥬: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有助减轻炎症。
    每日1-2餐配菜,焯水后口感更好。
  • 鲫鱼汤 🐟:含易消化蛋白, 配合蔬菜炖汤,对身体恢复有好处。
    1周1-2次,汤清淡不重口。
运动方面,推荐舒缓的散步、轻度瑜伽或伸展操。高强度运动或过量蛋白补剂并不适合。
出现持续浮肿、乏力、胃口明显减少、尿量异常等情况时,需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肾内科就诊,勿拖延。

说到底,慢性肾衰竭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难题,而是生活中一步步积累、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来“慢下来”的健康困扰。学会关注身体的微小变化,养成定期查体的习惯,享受健康饮食和规律生活节奏,对肾脏是最大的支持。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早一步发现,就能多一份健康选择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 Collins, A.J. (2003). Kidney Disease in the 21st Century: Statu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Kidney International, 63(1), 1–8.
  • Jha, V., Garcia-Garcia, G., Iseki, K., Li, Z., Naicker, S., Plattner, B., et al. (2013). Chronic kidney disease: global dimension and perspectives. The Lancet, 382(9888), 260–272.
  • Levey, A.S., Eckardt, K.U., Tsukamoto, Y., Levin, A., Coresh, J., Rossert, J., et al. (2005).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 Kidney International, 67(6), 208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