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手术:麻醉管理3大关键点,别等血压骤降才后悔
01 什么是创伤性休克?为什么手术风险高?
深夜急诊室,有位35岁的外卖小哥因车祸被紧急送来,面色苍白、额头渗汗,几位医生在他身边不停忙碌。创伤性休克,其实就像身体突然断了电:血液供应跟不上,器官缺氧,正常功能被打断。
这类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强烈疼痛或者创口感染造成,身体几乎难以应对。此时接受手术麻醉,很容易像在细绳上穿行,稍有不慎,血压或心跳就会掉下来,风险比普通手术高出几倍。
02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休克加重的5个信号
休克不是“突发倒地”才能觉察,很多信号其实悄悄出现,关乎能否提前处理。下表总结了五大警示信号:
信号 | 生活场景/举例 |
---|---|
皮肤湿冷 | 病人没有出汗却手背冰凉,摸起来像刚洗过手一样 |
意识模糊 | 呼唤反应比平时慢,眼神发直 |
呼吸急促 | 明明没运动,胸膛上下起伏很快 |
尿量明显减少 | 通常3小时没去厕所,导尿袋里也几乎没尿 |
四肢发凉 | 小腿、脚趾摸起来非常冷,从脚心发麻发凉 |
休克进展很快,出现这些症状时,比血压下降更值得警觉。不要等到机器报警,平时多留心这些细小变化,医疗团队能提早介入。
03 麻醉医生最怕的3种情况:失血、低温、酸中毒
说起创伤性休克手术,麻醉医生最头疼的莫过于以下3个致命难题:
- 失血:血液大量流失后,携带氧气的能力直线下降。没有充足的氧气,器官功能随时“罢工”。有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外伤出血多,术中多次出现血压骤降,抢救压力巨大。
- 低温:进手术室后,特别容易体温下降。低体温会让凝血变差、血管收缩,原本就脆弱的循环变得雪上加霜。
- 酸中毒:组织缺氧,体内代谢废物(比如乳酸)堆积,血液变酸,器官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出现心律紊乱。休克患者常常陷入这个恶性循环,手术过程中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04 手术前必做的4项评估:不是常规体检能发现
其实,许多创伤病人外表看起来没大事,体内可能早已暗流涌动。常规体检和普通血压、心电监测远远不够。下方是手术前最重要的4项专门检查:
- 创伤超声(FAST):手持小型超声探头,医生几分钟能扫清腹腔、胸腔、心包是否有隐匿性出血。对有些“看着没大事”的肚子外伤特别管用。
- 凝血功能检测:很多休克患者凝血因子被消耗,血难以再次止住。术前要用专门血液分析发现这些隐患,否则手术中无法有效止血。
- 动脉血气分析:这项抽血检查能马上看到身体氧气、二氧化碳、酸碱平衡是不是异常。隐藏的酸中毒、呼吸功能障碍可被提早发现。
- 电解质和肾功能:身体长时间循环不足,电解质容易紊乱,肾脏悄悄罢工。通过抽血能即时掌握全身内环境,有助于调整术中方案。
05 麻醉方案选择:全麻还是局麻?液体复苏怎么做?
术前家属常常问:“这么虚弱了,麻醉是不是更危险?” 其实,关键不在于选哪种麻醉药,而在于怎么用、怎么复苏。简单做个区分:
方案 | 适用点 |
---|---|
全身麻醉 | 适合复杂手术和大面积创伤,大多数休克手术首选 |
区域麻醉/局部麻醉 | 创口较小或特殊人群可考虑,不过麻醉深度和药物选择更加慎重 |
液体复苏时,过去“越补越好”的做法早就淘汰,现在讲究“限制性输液”——别贪多,目标是“刚好够用”。过度补液可能令肿胀加重、影响心肺,甚至让创伤部位更难愈合。
06 术后监护要点:别以为手术结束就安全了
很多人手术后松了口气,其实最凶险的48小时才刚刚开始。
一些关键细节不容忽视:
- 体温维持:持续监测并尽量保持在正常范围,避免低温导致凝血、代谢等功能障碍。
- 监控凝血功能:创伤后血液性质变化大,反复查血帮助发现新出血或并发症。
- 出入量登记:记录尿量、引流量、补液量,防止液体潴留和循环过负。
- 呼吸支持:必要时接呼吸机辅助,随时关注氧饱和度和血气变化。
- 感染预防:手术伤口和静脉导管是易感点,要规范换药、适时使用抗生素。
总结一下,创伤性休克的麻醉手术是一场严格的团队作战。从早期的小线索发现,到术前专门检查、麻醉和复苏细致权衡,再到术后全方位监护,每一步都决定结局。
如果你身边有人遇到类似紧急情况,不妨多留意上面这些细节。真的,很多案例说明,你主动一点、专业一点,可能就能多争取一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