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应对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指引:从现场抢救到医院救治

  • 33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应对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指引:从现场抢救到医院救治封面图

应对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指引:从现场抢救到医院救治

01. 生活中遇到的创伤性休克是什么?

假设你在驾车途中不幸遇到一场车祸,周围有人倒地不起,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有人在现场大声呼救,也有人在慌乱中寻找急救方法。这种突发、未知结果的不安,其实就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创伤现场。

如果伤者因为大量出血或重度撞击而出现血压明显下降、精神迷糊甚至休克,就有可能进入医学上说的“创伤性休克”状态。这时候,抢时间、争主动变得异常关键。
💡小提示:简单来说,创伤性休克是因为失血或组织损伤,导致身体重要器官像汽车缺油那样,不能正常运转,引发一连串危险变化。

02. 创伤性休克有哪些警示信号?

  • 🖐️ 初期轻微表现:身体逐渐变得发冷,皮肤苍白,手脚摸上去比平时冰凉;平时话多的人开始有点说话少,有时还会显得有些迷糊;心跳速度也比平常加快。不过这些变化有时并不容易一眼看出。
  • 持续、有警示的变化:症状变得明显,比如呼吸越来越快,出冷汗,脉搏又快又弱,人越来越反应迟钝,甚至说话困难。这种情况下,身体已经发出紧急信号,说明休克进入了严重阶段。
表现类型 身体反应
轻微 手脚发冷/心率加快/意识偶尔不集中
严重 皮肤湿冷/心率持续加快/精神涣散
👀 有位32岁的女性因交通意外后出现手脚发冷、反应慢,经紧急止血和输液后恢复。这提醒我们,早期信号发现及时,抢救机会更大。

03. 现场抢救的关键步骤

  • 第一步:安全评估
    优先确保自己的安全,然后快速判断伤者处境。
  • 第二步:止血措施
    找出出血点,直接用手按压包扎;如果是肢体大出血,可以用干净的布料包扎,但止血带只能在不得已时使用。
  • 第三步:简易体位处理
    条件允许,建议让伤者平躺,下肢略抬高,有助于血液回流至重要器官。
  • 第四步:注意保暖
    虽然天热,但此时伤者体温调节可能受损,用衣物盖住身体,别让病人受凉。
💬 伤口处理最好避免直接接触,保护好自己,如果伤者昏迷但还能自主呼吸,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04. 如何高效呼叫急救并准备转运?

现场止血并稳定伤员后,及时拨打120。这一步,有时候比现场急救更加重要。

步骤 操作建议
通话时提供信息 说清楚地点、伤者人数、主要受伤部位(如大出血、昏迷)
配合急救人员 如有多名伤者,分出轻重缓急;尽可能协助现场秩序
转运前准备 携带伤者的身份证件和重要随身物品,保护好所有已处理的伤口
⚠️ 有一位57岁男性工地工友在铁架倒塌时大出血,同伴在1分钟内报警急救,并快速包扎止血,最终送医及时获得救治。这样的经验说明,高效呼叫和现场配合,确实能决定生死。

05. 医院里的创伤性休克治疗流程

医院急诊分秒必争。来了创伤性休克患者,医护团队一般会做如下处理:
  • 静脉通路建立:快速插入静脉输液管,补充生理盐水或平衡液。
  • 输血:根据出血量和检查结果及时加输新鲜血制品。
  • 监测生命体征:每隔几分钟就会监测血压、心率、尿量。
  • 查明休克原因并处理:比如有内脏破裂要紧急手术,有复合性创伤则按优先级处理多处损伤。
📊 美国一项关于创伤中心病例的研究显示,创伤休克患者在入院首小时有效补液与生存率成正比(Cannon JW, et al.,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7)。

06. 康复与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身体恢复是漫长的过程。脱离危险后,除了跟随医生的康复方案,还需要关注创伤后的心理变化。例如有位19岁的大学生,因运动摔伤引发休克,经抢救身体痊愈后却出现失眠、焦虑,这需要心理疏导甚至专业心理支持。

身体康复方面:
  • 按医嘱锻炼,慢慢增加活动量
  • 足够热量与蛋白,帮助组织修复
  • 适当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心理调适很关键:
❤️ 创伤事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多与家人朋友说话。如果难以调节心态,可以寻求心理医生帮忙。

07. 如何通过日常做法减少创伤性休克发生?

简单来讲,预防创伤性休克的核心是减少重大外伤风险和强化身体基础。

食物/做法 推荐理由 食用/做法建议
鱼类(鲑鱼、带鱼等) 蛋白质丰富,有助修复受损组织 每周可以安排2-3次作为正餐主菜
绿叶蔬菜 含有多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有助维持血管健康 每天建议搭配1-2种在主餐中
全谷物(燕麦、糙米等) 膳食纤维提升整体代谢能力 早餐或正餐中替换精米面,两天一次即可
运动习惯 增强心脏功能和免疫力 每周3-5次有氧运动效果更好
家庭安全设施 减少意外伤害几率 定期检查家中易碰易摔区域是否隐患
🔎 其次,一旦遇到严重意外,不要硬撑,应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求助,遵医嘱做检查和康复。

文献与参考资料

  • Cannon JW, Khan MA, Raja AS, et al.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Injury.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7;82(4):1029-1039.
  • Sartorius D, Le Manach Y, David JS, et al. Mechanisms of severe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The role of the protein C pathway. Ann Surg. 2007;245(5):813-824.
  • Gordon LA, et al.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raumatic Injury: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nd Interventions. Injury. 2019;50(8):1492-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