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8岁女性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术后护理揭示了哪些关键知识?
乔志明主任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4次播放
在苏州市立医院的诊室里,我最近接诊了一位66岁的胆囊结石患者。老先生拿着厚厚的检查报告,坐下来没说两句就紧紧攥着我的手:"乔医生,我这胆囊结石要手术,可全麻是不是就像死过去一样?一闭眼万一醒不过来可咋办?"其实,这样的担忧在老年患者中特别常见。今天,我就借着这个病例,跟大家好好聊聊:当胆囊遇上手术刀时,麻醉医生到底都在忙些啥?
麻醉就像精准的交通管制
很多人觉得全麻就是"睡一觉",这可把现代麻醉想简单了。全身麻醉其实是一套精密的身体管理系统,堪比城市交通的智能管制——要让身体各个"车道"(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既有序运行,又互不干扰。
我们团队常用的麻醉药物就像不同职能的交警:
- 镇痛药负责管控疼痛信号,比如舒芬太尼这类药物,能精准阻断疼痛传导,让患者在手术中感受不到疼痛;
- 肌松药专门管理肌肉状态,像琥珀胆碱能让需要手术的部位肌肉放松,方便医生操作;
- 七氟烷等麻醉气体则像稳定的信号灯,维持患者的麻醉深度,既不会太浅导致术中清醒,也不会过深影响循环。
更关键的是,手术中我们要实时监测6大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体温、肌松程度,相当于给身体装了全方位监控探头。就像那位66岁的老先生,术中他的血压一度轻微下降,麻醉团队立刻通过血管活性药物微调,30秒内就恢复了正常——这反应速度,可比路口交警处理突发状况快多了。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点
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细节里藏着大学问。这位老先生身高163cm、体重58kg,属于偏瘦体型,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较差,这类患者麻醉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剂量——就像给小油箱加油,加多了会溢出来。他的肝肾功能虽然基本正常,但代谢速度比年轻人慢,我们选择了中短效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微量泵每小时精确到毫升给药,35分钟的腹腔镜手术下来,出血不到20ml,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很多人以为手术时间长才危险,其实短手术更要警惕"麻醉醒来"这个关键过渡期。就像急刹车时乘客容易前倾,麻醉药物快速减量时,身体的循环系统可能出现波动。老先生术后在恢复室时,我们特意放慢了药物代谢速度,让他在15分钟内逐渐清醒,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咦,这就做完了?没感觉啊!"
术前术后的小贴士
结合这个病例,我想给大家提几个实用建议:
1. 签字不是走形式:术前麻醉同意书里,医生会告知可能的风险,比如腹腔镜手术有1%-3%的概率需中转开腹(虽然我们科室近年成功率超过95%)。像这位老先生有多年高血压史,我们就重点标注了术中血压波动的可能性——这些信息能帮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也体现了医疗的严谨性。
2. 三个小孔大有讲究:腹腔镜手术的3个5-10mm切口,术后48小时内千万别沾水。老先生术后第二天想洗澡,被我们拦住了——这不是小题大做,保持敷料干燥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可以用保鲜膜轻轻包裹伤口再擦身,拆线后再正常淋浴。
3. 术后2小时是关键期:麻醉清醒后别急着平躺,我们会让患者像这位老先生一样先侧卧,把头偏向一侧,这样即使有少量呕吐物,也能顺着嘴角流出,避免误吸入肺。家属这时候别总想着喂水,等医生评估后再循序渐进更安全。
其实啊,麻醉医生就像手术台上的"隐形守护者",从术前评估到术中管理,再到术后苏醒,全程都在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了解这些知识,下次再面对手术时,心里是不是就踏实多了?我是乔志明医生,咱们下期接着聊手术那些事儿。
乔志明主任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4次播放
乔志明主任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76次播放
陶鑫主治医师|苏州市中医医院
7次播放
魏娟主任医师|黑龙江省医院
2次播放
陈玉娇主治医师|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次播放
朱学涛住院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1次播放
任云主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次播放
陶鑫主治医师|苏州市中医医院
5次播放
贺星主治医师|武警重庆总队医院
2次播放
吕惠贞副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京东医疗区
79次播放
崔晓飞主治医师|杏花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次播放
崔文娟主治医师|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