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7042个
文章

动脉狭窄不可忽视 — 如何预防和治疗

<span style="color: #da4707">脑</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动脉</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狭窄</span>不可忽视 — 如何预防和<span style="color: #da4707">治疗</spa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技的发展,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脑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严重时可能导致中风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深入介绍脑动脉狭窄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症状、危害、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脑动脉狭窄是由于脑动脉内部的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导致血管壁变厚和变窄,从而给血流的正常通过造成障碍。这种病症较为隐秘,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提高公众对脑动脉狭窄的认识至关重要。脑动脉狭窄的病因及症状脑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因素会引起血管壁脂质的沉积,形成动脉斑块,最终造成动脉狭窄。如果斑块破裂,还可能引发急性脑血管事件。脑动脉狭窄的症状因人而异,轻度狭窄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严重狭窄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中风等症状。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最常见的先兆,表现为短暂的视力模糊、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之后会自行缓解,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中风。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案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还需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对于狭窄程度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脑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成形术等。PCI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支架置入狭窄部位,扩张血管,恢复血流。脑动脉内膜切除术则是通过手术清除动脉内的斑块,对严重狭窄、合并症较多的患者效果较好。脑动脉狭窄的预防措施预防脑动脉狭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高危人群,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按医嘱服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精神压力。此外,还需定期到医院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动脉狭窄。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脑动脉狭窄的治疗也在不断发展。新型支架材料、药物涂层支架、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脑动脉狭窄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也为脑动脉狭窄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已经确诊脑动脉狭窄的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非常重要。保持乐观心态,定期复诊,遵医嘱服药,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家属来说,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平衡饮食、加强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Adelman EE, Adelman R, Spencer MP.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Stroke. 1986;17(1):30-35.Higashida RT, Furlan AJ. Guidelin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Intracranial Endovascular Neuro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J Neurosurg. 2003;98:1232-1238.Caplan LR, Gorelick PB, Hier DB. Race, sex and occlusiv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troke 1986;1:6-10.Mathiesen EB, Joakimsen O, Bønaa KH.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white matter lesions in an asymptomatic general population. Stroke. 1999;30:1604-1609.Yamada M, Kinoshita T, Mizusawa H. Diagnosis of progressive stroke due to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Neurology. 2001;56(S5):171-175.

敬华军主治医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如何科学管理颈内动脉狭窄

如何科学管理颈内<span style="color: #da4707">动脉</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狭窄</span>?

如何科学管理颈内动脉狭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颈内动脉狭窄的类型、诊断流程、分期标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处理及患者生活习惯调整,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而又严重的血管疾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了解其诊断与管理对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颈内动脉狭窄是由动脉内壁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等原因导致的血管狭窄,减少了血液流向大脑的供给,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痛、失语等。临床上,颈内动脉狭窄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其严重程度与动脉硬化程度成正比。由于颈内动脉狭窄的进展常较为隐匿,许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未出现明显症状,但病情可能会在日后突然加重,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因而,早期筛查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分类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的分类主要基于其病因、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等几个角度。根据病因,颈内动脉狭窄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及外压性等几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因动脉内脂质沉积引起,多见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等高危人群。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此类狭窄可能由血管发育异常、外伤、炎症等原因引起,通常较少见。外压性狭窄:当动脉受外部肿瘤、淋巴结或其他结构压迫时,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此类原因同样较为少见。在临床表现方面,颈内动脉狭窄可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中风甚至无症状性狭窄。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及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估病情。如何诊断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信息、辅助检查结果及医生经验。相关文献指出,及时利用多种检查方法进行评估能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既往疾病、家族史及生活习惯等信息。随后,进行体格检查,评估颈部脉搏、血管杂音及神经系统功能。辅助检查方面,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颈内动脉狭窄最常用的初筛工具,可以直观地显示血流情况及狭窄程度。CTA(CT血管造影)及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则能提供更为详细的血管解剖信息。在判断狭窄的严重程度时,常用狭窄直径百分比法。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指南,狭窄≥70%被认为是高度狭窄,需积极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分期与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的分期主要依据其狭窄程度及临床表现。根据相关文献,高度狭窄患者更易在短期内发生中风,因此需要密切监控和干预。轻度狭窄:血管狭窄程度小于50%,通常无明显症状,建议采取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如何治疗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取决于狭窄的程度及患者其他健康状况。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狭窄患者或手术禁忌者,药物治疗是首选。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降压药(如地尔硫卓)等。如何处理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可能会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胃肠不适、肝功能异常等。因此,患者需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复方甲氧那敏胶囊等药物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如嗜睡、头晕等,需谨慎使用,并避免驾驶及高危操作。总之,科学管理颈内动脉狭窄需要多方努力,既包括医生的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也包括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健康生活。通过良好的医生-患者合作关系,可以更好地预防并控制疾病,提升生活质量。

韦辰住院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 高龄患者动脉狭窄梗死和慢性支气管炎那些事儿

— 高龄患者<span style="color: #da4707">脑</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动脉</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狭窄</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脑</span>梗死和慢性支气管炎那些事儿

别让大脑“堵车”!— 高龄患者脑动脉狭窄脑梗死和慢性支气管炎那些事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逐渐感受到健康方面的挑战。能活到八十四岁的确是值得庆幸的,但伴随高龄而来的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大脑动脉狭窄引起的脑梗死,以及慢性支气管炎伴随的肺气肿等更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详细探讨这些常见的老年疾病,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健康挑战。最近,家住哈尔滨市的李爷爷(化名)因出现头晕、气短等症状,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发现李爷爷罹患了大脑动脉狭窄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以及心律失常等病症。在详细了解李爷爷的病情后,我们特为大家整理了一篇详细的科普文章,希望对关心老人健康的你有所帮助。脑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大脑“道路”的危险堵塞大脑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诱因之一。动脉是血液流向大脑的重要通道,一旦狭窄或堵塞,血液无法正常供给大脑,就可能导致脑梗死。脑梗死简单说就是大脑某部分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这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发生功能障碍甚至坏死。众多研究(例如,《Stroke》期刊中的一项研究)表明,90%的缺血性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有关。这些动脉的狭窄或堵塞通常是由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可能是由脂肪、胆固醇、钙和其他物质积聚在动脉壁上形成的,这不仅影响血液的流动,还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完全阻塞血管,导致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呼吸系统的双重挑战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两大主要成分。这两种病症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会引起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的特点是支气管壁上长期存在炎症,这会导致气道分泌大量痰液,阻碍空气流动。而肺气肿则是因为肺部结构受到损伤,气囊失去弹性,肺部容积变大但不能有效交换气体。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因多样,最常见的诱因之一是长期吸烟。吸烟会直接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此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矿工、化工工人)等也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心律失常:心脏的节奏问题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引发的心率不规则的问题,可能会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者心跳间隔不均匀。这不仅会影响心脏泵血的效率,还可能引起头晕、胸痛、乏力,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晕厥或心脏骤停。心率失常的原因可能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高血压等。某些药物、烟草、过量饮酒、电解质失衡以及压力和焦虑等都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有资料表明,高龄人群中由于心肌细胞功能衰退,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高。治疗方案:如何应对多重疾病挑战针对大脑动脉狭窄脑梗死,治疗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大脑供血,尽可能减少脑组织损伤。通常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方面,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常用于防止血液进一步凝结和形成新的血栓。而对于严重动脉狭窄患者,可能会采用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来扩大和保持动脉通畅。(参见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相关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治疗主要在于缓解症状和阻止病情进展。戒烟是防治的首要步骤。此外,支气管舒张药、吸入性皮质激素和氧疗等也是常见的治疗方式。肺康复训练,包括耐力锻炼和呼吸肌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律失常的治疗依据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可能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击复律和导管消融等。最近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型治疗方法,如左心耳封堵术和心脏植入式设备(如起搏器)等。(参考Circulation期刊的相关报道)预防措施: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预防大脑动脉狭窄和脑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和管理危险因素。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血压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建议每年进行体检,特别是检测血脂和血压等关键指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远离烟草和有害气体。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佩戴防护口罩,以及加强锻炼和营养摄入,都对预防此类疾病有所帮助。心律失常的预防则需要从心血管健康入手,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规避过量的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尽量减少压力和焦虑,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前瞻:未来的治疗技术如同所有医学领域一样,脑动脉狭窄、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医学科技,包括基因治疗、再生医学技术、智能医疗设备等,有望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例如,利用干细胞再生神经组织或利用智能手环随时监测心律状况等,都是前景非常广阔的方向。身边有老年人的朋友们,应更多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就医,是减少老年病痛的重要一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加强锻炼,都能有效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拥有健康生活的每一天,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家中长辈患有此类疾病,作为家属需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陪伴他们度过难关。合理的护理、正确的用药、科学的康复训练都是保障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措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长辈们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晚年生活。引用文献 Katan, M., & Luft, A. (2018).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Seminars in neurology, 38(2), 208-211. doi:10.1055/s-0038-1649503. West, J. B. (2011). Comparative physiology of the pulmonary circulation.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1(1), 1525-1539. doi:10.1002/cphy.c100040. Colilla, S., Crow, A., Petkun, W., Singer, D. E., Simon, T., Liu, X., & Lip, G. Y. H. (2013). Estimates of current and futur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12(8), 1142-1147. doi:10.1016/j.amjcard.2013.05.063.

崔敏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