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 40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在医院的手术室外,等候区里常能看到家属紧张地等待着麻醉通知。其实,麻醉的使用并不是简单“打一针不疼”,而是一套严密的医学过程。说起来,安全麻醉就像给手术加了一道“保护伞”,不仅减少痛苦,也让手术更顺利。下面我们一起来聊麻醉到底在手术和围术期管理中有什么具体作用,有哪些细节需要关注。

01 麻醉是什么?常见现象和你想不到的小变化 🎈

不少人以为麻醉就是一针打下去,睡一觉什么都不知道。其实麻醉的作用远不止如此。手术前后,麻醉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手术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让患者“感受不到”手术带来的不适。
在接受麻醉后,一些常见的小变化包括说话变慢、身体某些区域临时失去感觉、甚至有短暂的睡意。只要医生合理操作,这些反应一般都很平稳。偶尔有人术后会有短暂头晕、恶心现象,但通常不严重,很快就能恢复。
实际上,这些小变化正是麻醉起效的表现,说明身体进入了需要的状态。

02 麻醉的类型与选择:怎么分、怎么用?🔍

  • 全身麻醉: 让整个人进入“深度睡眠”,手术期间完全无知觉。比如一些复杂的腹部、胸部手术。
  • 局部麻醉: 只让身体的某个区域失去感觉。比如拔牙、切皮肤小肿块。
  • 椎管内麻醉: 通常用于下腹部、下肢手术。药物直接注入脊髓附近,让腰部以下暂时“麻木”。
📋 病例介绍: 有位26岁的女性朋友,身高167cm,体重53kg,因混合痔接受痔切除术。采用了椎管内麻醉(具体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平面至T10,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整个过程耗时25分钟。她术后意识清醒,很快就能返回病房休息,这就是麻醉医生根据患者和手术特点做出的精准选择。
比如:有时候牙科麻醉后半边脸“失灵”,下腹部手术则常用椎管内麻醉让下半身“无感”。麻醉方式不是随便选的,医生会结合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决定,比如心肺功能、年龄甚至过敏史都要考虑。
所以,遇到手术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其实很重要。

03 麻醉前的全面评估:安全第一,细节不能忽视 📝

麻醉并不是只关心“疼不疼”,评估也是重头戏。为什么要有专门评估?简单说,评估相当于给手术和麻醉做一个“体检”。
  • 病史梳理:每一种病史与过敏反应都可能影响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 体检检查:比如呼吸情况、心跳、血压,甚至最近有没有感冒。
  • 分级判断:常见用ASA分级,II级就是有轻微慢性病但没有严重健康问题。
有的人术前已经禁食禁水,这是为了防止麻醉过程中误吸呕吐物导致风险。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其实关乎患者能否安全度过麻醉期。
🌱 要主动把自己过往的大病、小病、药物过敏告诉医生。没有遗传病、没有高血压之类也请确认。

04 手术时,麻醉其实在悄“守护”你

很多人关心“麻醉是不是一下子就睡过去?”其实,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你不会感到痛苦,还要帮助医生顺利操作。有时候,麻醉会让肌肉放松、减少生理反应,比如心率平稳、血压波动变小。麻醉不是简单的“失去知觉”,更多是在手术期间调节身体对手术刺激的反应。
手术过程中,医生还可能用镇痛、镇静类药物,让你安静、协作,减少应激反应。像上面那位26岁女生,手术时用药保证了全程生命体征稳定,失血也控制在很少的范围内(只10ml)。
有些人会害怕麻醉的副作用,其实全过程中医生都在实时监控。

05 围术期生命体征管理:麻醉医生的“精密操作”🩺

不只是关心“麻醉药打够没”,生命体征的监测贯穿整个手术。麻醉医生会实时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当身体出现异常如呼吸变慢、血压变化,就会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手术安全。
比如病人出现呼吸变浅,麻醉医生会调整麻醉剂量或辅助通气。血氧低时,会马上处理可能的隐患。
有些人对手术环境很紧张,其实医生一直在帮你“打理”:身体每个指标都有专人照看,不只是麻醉药,很多配套药物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如抗胆碱药能减少腺体分泌,血管活性药物确保血压稳定。
接受麻醉时,配合医生做好体位调整或配合用药,其实更有助于降低风险。

06 突发急救与术后疼痛管理:“应变”才是硬道理 🚑

麻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其实肩负着急救复苏的重要角色。万一出现突发情况,比如呼吸暂停、心跳骤停,医生会第一时间启动抢救流程,这也体现了麻醉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在术后疼痛管理方面,合理的麻醉方式不仅让患者醒来平安,更能确保术后痛感减轻。医生常根据手术类型、病人反馈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比如小剂量镇痛泵、局部冷敷、心理疏导等。
💡 术后疼痛不用“硬扛”,医生能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有科学证据表明,良好的疼痛管理能加速术后恢复(Kehlet & Dahl, 2003)。

07 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要小心,但不必焦虑

很多人听到麻醉有风险,就开始紧张。其实,绝大多数麻醉并发症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
  • 短暂低血压/心率波动:通常很快处理,无明显后遗症。
  • 恶心、呕吐:有一部分人容易出现,但药物能有效缓解。
  • 呼吸抑制:主要见于全身麻醉时,医生已准备好应急方案。
  • 少数人还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术后头晕(非常罕见)。
  • 更罕见的有麻醉意识障碍、严重并发症,医生会提前告知并严格监护。
这个例子也提醒我们,和麻醉医生充分沟通很重要:比如术前主动说出过敏史、用药习惯,都能有效降低风险。 有研究显示,完善的麻醉评估和监护程序可以显著降低手术相关风险(Apfelbaum et al., 2012)。所以,不必过度担心,只要做好配合,大多数手术和麻醉过程都是安全可控的。

08 预防与健康建议:术前术后,我们能做什么?🧘‍♂️

除了医生的专业操作,咱们个人也能做不少事情帮助术前术后恢复。
  • 均衡饮食 + 营养补充: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有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有助于术后身体恢复。
    建议:手术前1-2周开始吃得清淡,避免过油腻,手术后如无禁食要求,可以每天适当进食蛋白质帮助伤口愈合。
  • 良好作息 + 适度锻炼: 有规律的睡眠和轻度活动,术后根据医生建议逐渐恢复运动,有益于提升免疫力。
    建议:睡前别暴饮暴食,术后可以在能活动时多走动,减少血栓风险。
  • 主动沟通 + 及时反馈: 任何身体异常(如过敏、药物反应、术后不适),务必第一时间与医生沟通。
    建议:术前主动问医生有关麻醉方式、用药信息、预期反应;术后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反应,及时求助专业医疗机构。
  • 选择正规医院: 复杂手术、特殊体质人群建议选择有麻醉科资质的大型医院。
    建议:根据手术复杂程度和个人健康状况理性选择就医机构。
🌿 总之,均衡饮食、规律生活、主动沟通、科学就医,是术前术后最有益的健康建议,能帮我们减少不适,促进恢复。

文献与参考资料

  • Kehlet, H., & Dahl, J. B. (2003). The value of “multimodal” or “balanced analgesia” in postoperative pain treatment. Anesthesia & Analgesia, 97(3), 726-730.
  • Apfelbaum, J. L., et al. (2012).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ostanesthetic care: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Postanesthetic Care. Anesthesiology, 116(3), 503-515.
  • Butterworth, J., Mackey, D. & Wasnick, J.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ition). McGraw Hil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