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知识速递:如何应对和管理乳腺健康?
01 乳腺癌是什么?
在咖啡馆里聊起身体健康,总会有人说起乳腺问题。乳腺癌,其实说白了,是乳腺组织中出现了不正常的细胞,这些细胞没有正常的“生长秩序”,开始无限增殖,最终形成肿块。它慢慢改变着乳腺的本来面貌,有时候让人毫无察觉。所以,知道乳腺癌并不是遥远的医学名词,了解它,反倒更容易看得清楚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觉得乳腺癌只属于中老年女性,事实上,虽然发病风险随着年龄增加,但年轻女性也可能受到影响。早期认识乳腺癌,对防范和调整生活习惯都有意义。
02 乳腺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有些时候,乳腺癌刚出现时动静特别小。早期可能只有偶尔摸到一个小硬块,或者皮肤有几天摸起来略微变硬。这种轻微的不适很容易被误认为普通乳腺增生,甚至偶尔会误以为穿内衣太紧压出来的反应。
等到肿块变大、质地变硬的时候,一些人发现乳腺皮肤出现凹陷,像橘子皮那样,或者乳头流出分泌物,有颜色的甚至有血丝,才引起注意。持续、明显的症状,比如乳腺肿块不消退、乳头形状变化、皮肤发红变厚,这些信号都值得马上去医院咨询。
03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说到乳腺癌的“幕后推手”,其实有不少环节会埋下隐患。这里简单梳理下几种主要的风险来源:
- 遗传影响: 家族中有乳腺癌史,尤其是一等亲属(比如母亲、姐妹)曾患病,风险会比一般人高出几倍。有关基因(比如BRCA1和BRCA2)异常,会增加患癌几率。
- 荷尔蒙变化: 长期雌激素水平较高(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晚生育)的女性,发病概率会增加。雌激素可以促进乳腺组织增生,可能让异常细胞有更多增长的机会。
- 年龄: 年龄的增长本身也是危险因素。超过50岁的女性,乳腺细胞的修复能力减弱,异常增生的几率也随之升高。
- 生活方式: 烟酒、长期缺乏运动、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都被证实和乳腺癌风险增加相关(Colditz et al., 2012)。肥胖易影响体内雌激素代谢,而且可能引发慢性炎症,为乳腺癌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04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怀疑乳腺癌,并不需要立刻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科学的检查,能够查明乳腺“风吹草动”背后的真实原因。
- 乳腺超声: 使用超声波观察乳腺内部结构,主要适用于年轻女性或致密乳腺。
- 钼靶X线: 用特制的X线成像,可以发现不易被摸到的小微钙化和异常结构,尤其适合40岁以上女性定期检查。
- 组织活检: 医生通过微小切口取出肿块的细胞或组织,交给病理医生显微镜下“对比身份证”,最终确定肿瘤的性质(良性还是恶性)。
05 乳腺癌的治疗选项有哪些?
每个人提到治疗,最关心的当然是“怎么选、选哪个好”。其实,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不止一种,每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 手术治疗: 针对早中期肿瘤,切除病变部位或者整个乳腺,部分情况下配合淋巴结清扫。
- 放疗: 利用高能射线精准杀灭残留异常细胞,减少复发概率。一般与手术或其他治疗联合使用。
- 化疗: 适合中晚期或肿瘤较大、存在转移风险的患者。通过药物阻止肿瘤细胞进一步生长和扩散。
- 靶向药物: 如果肿瘤细胞表面携带“特殊标志”,某些药物可以“定点清除”,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伤害(Paik et al., 2006)。
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乳腺健康?
与其总是担心未来患病,不如积极采取小行动,让健康主动“上线”。预防乳腺疾病,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三句话:好吃饭,坚持运动,留意身体信号。
- 颜色丰富的蔬菜水果 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的食材有助于降低身体内的慢性炎症。 建议:每餐至少一份深色绿叶菜和新鲜水果。
- 大豆类食品 大豆中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激素水平(Messina, M., 2016)。 建议:适量摄入豆浆、豆腐、黄豆,每周3-4次。
- 鱼类和坚果 富含优质脂肪酸,支持细胞修复。 建议:深海鱼(如三文鱼)每周1-2次,核桃、杏仁每日一小把。
- 规律运动 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跳舞,可帮助调节激素和体重。
- 定期体检 40岁开始每1-2年接受乳腺影像学筛查,发现异常信号及时就诊。
- 学习自我检查 每月一次,月经结束后3-5天进行乳房自查,摸一摸、看一看,有变化就记录,必要时和医生讨论。
参考文献
- Antoniou, A. C., Pharoah, P. D. P., Narod, S., et al. (2003). Average risks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with BRCA1 or BRCA2 mutations detected in case series unselected for family history: a combined analysis of 22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72(5), 1117-1130.
- Colditz, G. A., & Bohlke, K. (2012). Prioriti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2(3), 194-210.
- Messina, M. (2016). Soy and Health Update: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 Literature. Nutrients, 8(12), 754.
- Paik, S., Shak, S., Tang, G., et al. (2006). A multigene assay to predict recurrence of tamoxifen-treated,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1(27), 2817-2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