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在医院经历手术,几乎都离不开麻醉。其实,麻醉并不单是“睡一觉再醒来”,它让患者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也避免了紧张和不适。麻醉就像为身体按下暂停键,让医生能在安全环境下进行操作。
医学上,麻醉指的是用药物暂时阻断痛觉、运动或意识。分为让你局部麻木或者全身进入“特殊的休息状态”。它像是手术室里的守护者,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和不安。
麻醉的好处不只体现在减少疼痛,更帮助身体应对手术带来的应激刺激,维持平稳的呼吸、血压和其他重要功能。正因如此,麻醉医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非常关键。
02 麻醉前都有哪些准备?
- 详细评估: 医生会了解既往病史,询问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或曾经对麻醉有反应。有时还会查体检报告、心电图等。
- 术前注意事项: 通常手术前6小时需禁食,避免食物和水进入胃里,减少术中呕吐和误吸的风险。
- 药物调整: 有些药物需要暂停或调整,比如抗凝药、降糖药等,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如果有感冒、发热等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举个例子:曾有位62岁的女性朋友,身高157cm、体重48kg,宫颈管占位手术前,医生根据其体检、生化检查和生命体征(如体温37℃、呼吸15次/分、血压120/80mmHg)等,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选择了适合她的麻醉方式。这说明,术前准备直接影响麻醉的安全性。
03 麻醉有哪些类型?哪些手术怎么选?
-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让患者进入“深度休息”状态,意识完全丧失。适用于开胸、腹部等大手术。药物通过静脉或吸入方式给入,手术期间需监测呼吸设备等。
-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 仅让部分区域失去痛觉,如拔牙、缝合伤口。患者保持清醒,但感觉不到痛。
- 区域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 让身体某一部分(如脊椎下半身)麻木,常见于剖腹产或膝关节手术。包括椎管内麻醉(脊麻、硬膜外麻醉)。
- 镇静和镇痛: 对于无需完全麻醉的检查(如胃肠镜),医生会采用较轻的镇静药物,让人处于轻松状态,同时减缓疼痛。
说起来,选择哪种麻醉,取决于手术类型、患者身体状况和医生的专业评估。有的手术麻醉时间很短,有的则需持续数小时,团队会根据实际情况权衡。
04 手术期间怎么监护生命体征?
麻醉医生不仅负责麻醉,更像是在监控室里时刻关注患者的每一个变化。手术期间,他们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氧合、体温等关键指标。
- 心电监护: 持续记录心跳节律,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 血氧监测: 通过指夹设备检测血氧含量,保障脑和身体充足供氧。
- 血压监控: 自动测量仪器定时显示数据,及时调整药物及液体输注。
- 呼吸管理: 麻醉时如需插管,专业设备确保气道畅通,呼吸稳定。部分麻醉还需人工辅助呼吸。
- 液体管理: 手术中根据患者失血量、身体状况,合理调整晶体液、血浆等输注,避免身体脱水或负担过重。
这种“实时守护”让手术过程更安全,也减少了很多突发状况。在医院,麻醉团队被视为“手术室里的安全官”,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05 麻醉后怎么恢复?护理该注意啥?
手术结束,麻醉药效慢慢消退,身体要一点点恢复。此时,患者常常会经历短暂的迷糊、嗓子干或轻微不适。其实,麻醉后的恢复也是围术期管理的重点。
- 苏醒观察: 医护人员会评估意识恢复、呼吸和心跳的平稳情况。部分患者会感到嗓子不适(因插管)、恶心,这些多属短暂现象。
- 生命体征再检查: 麻醉后几小时内,护士会定期复查血压、脉搏,观察是否有异常变化。
- 合理护理: 手术当天应避免剧烈活动,根据医生建议进食。出现异常反应(如呼吸急促、剧烈疼痛等)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 出院准备: 如果恢复顺利,根据手术类型和身体状况可按时出院。部分大型手术患者需要在麻醉科或监护室观察更久。
术后护理和恢复,既是麻醉科的专业领域,也是患者家属需要留心的环节。不少小状况都能通过及时沟通和科学护理顺利解决。
06 麻醉的风险都有哪些?为什么要注意?
说到麻醉风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失误”。其实,大多数麻醉风险和身体基础状况、用药反应、手术复杂度有关。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这类风险已经大幅下降。
- 药物反应: 小部分人对麻醉药有过敏或特殊代谢反应,可能出现皮疹、喘息或低血压。
- 呼吸问题: 麻醉期间有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呼吸暂停或呼吸道堵塞(多见于高龄、肥胖、呼吸系统疾病者)。
- 心血管波动: 大型手术中血压可能波动,极个别情况需用特殊药物调整。
- 恶心、呕吐: 麻醉药物作用消退时,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不适感一般持续时间短。
- 认知障碍或短暂记忆减退: 年龄较大患者,麻醉后有时会出现短时间的记忆困难,这多为暂时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严重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小于0.1%),但对于高龄、慢病患者,要多加关注。(参考文献:"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Sieber F., 2015, JAMA)
07 麻醉并发症如果出现了怎么办?怎么做好围术期健康管理?
- 科学沟通: 手术前务必和麻醉科医生充分交谈,告知所有过敏和用药史,帮助医生精准制定麻醉方案。
- 术后监测: 麻醉后如出现呼吸、意识、剧烈疼痛等明显异常,应该马上告诉医护人员,不要自己硬扛。
-
健康饮食: 如无特殊禁忌,麻醉后宜多吃新鲜水果、绿色蔬菜。比如苹果和胡萝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促进口腔和消化道黏膜的修复。牛奶富含蛋白质,对恢复伤口和体力有帮助。
- 苹果 – 提供维生素C和纤维,术后恢复更舒适
- 胡萝卜 – 有益细胞再生,食用建议:切碎后蒸熟食用
- 牛奶 – 帮助伤口愈合和补充能量,建议每日适量饮用
- 合理休息: 麻醉后不要急于剧烈运动,最好静养1-2天,根据医生要求逐步恢复活动。
- 定时复查: 如果麻醉后有头晕、记忆模糊等症状,或曾有麻醉不良反应史,建议定期复查,协助医生随访和调整健康管理方案。
- 选择专业医疗团队: 手术复杂或基础病多的患者,建议选择有经验的医院和麻醉团队。定期进行健康评估,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参考文献:"Guidelines for postoperative care in anesthesia", Feldman J., 2021, Anesthesiology Clinics)
其实,科学的术后管理远比单一关注麻醉药物更重要。不少麻醉相关的小问题,通过沟通、健康饮食和规范护理,基本都能解决,减少后顾之忧。
08 围术期自我管理还可以怎么做?
- 提前了解流程: 多问医生麻醉和手术细节,不懂的地方随时提问。
- 保持情绪稳定: 手术前尽量保持平和心态,遇到紧张或焦虑可以用深呼吸等方法缓解。
- 遵守医嘱: 术前禁食、术后按时服药、身体不适时报告,都是保护围术期安全的细节。
- 饮食调养: 鼓励多摄入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品,如清淡鸡蛋、豆制品,小米粥。简言之,新鲜、好消化、富营养的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 社交支持: 跟家人朋友保持沟通,有利于心理恢复,也能及时获得实用建议和鼓励。
围术期管理,医疗团队和患者一起配合,效果更好。只有把准备、沟通、饮食、情绪照顾到位,才能让整个手术过程更安心、顺利。
参考文献
- Sieber F. E. (2015).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JAMA.
- Feldman J. M. (2021). "Guidelines for postoperative care in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9(4), 667-681.
- Kaur S., Singh R. (2019). "Anesthesia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63, 32-36.
- Butterworth J. et al. (2018). "Clinical anesthesia." Wolters Kluwer.
- Bhama P., Kaul V. (2022). "Food an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vidence and practice." Nutrition Reviews, 80(2), 324-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