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麻醉在创伤性脾破裂手术中的应用:专业指导与应对

  • 11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麻醉在创伤性脾破裂手术中的应用:专业指导与应对封面图

了解麻醉在创伤性脾破裂手术中的应用:专业指导与应对

01 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有多重要?⚙️

有时候,我们听到身边朋友经历创伤手术,都会关心手术本身,却容易忽略麻醉师的角色。实际上,一台创伤性脾破裂的手术里,麻醉不只是“让人睡过去”那么简单。麻醉师要做的,是全程守护患者的生命体征,从手术前到术后,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大意。举个例子,脾脏破裂可能带来严重出血,光靠外科手术还不够,麻醉师的应对决定着手术的平稳与否——这就像是手术团队中的超级指挥官。

在腹腔镜全脾切除这样的四级手术中,患者的疼痛控制来自全麻支持,同时麻醉师还要针对性的安排气管插管、静脉通道,做到术中“无感知”,术后苏醒快。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这份隐藏的保障,是真正的一份“安心”。

02 如何识别麻醉的风险信号?🔎

  1. 个体差异导致的风险: 不同的人对麻醉药的耐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出现晕厥、过敏甚至极罕见的遗传性恶性高热。这种情况下,麻醉师必须在术前问清所有旧病史、药物过敏和家族异常。
  2. 麻醉药引发的生理变化: 麻醉药进入体内后,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呼吸抑制或者心脏跳动过慢。有研究显示,在大型外科手术中,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而需要特殊干预的发生率大约为0.5~1%(Khan et al., 2018)。
  3. 合并症带来的挑战: 像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这些慢病患者,对麻醉的副反应更明显。复杂情况下,麻醉方案也得细致调整,防止发生意外。

实际上,60岁的男性因为车祸导致创伤性脾破裂,接受全麻下腹腔镜脾切除,手术时用到了自体血回收,这说明手术风险较大,血压和呼吸监控十分关键。如果有类似基础疾病的人,建议提前咨询麻醉医生,了解自己的特殊风险点。

03 麻醉师如何守护患者的生命体征?🩺

想象一下,麻醉师就像赛场上的领队,时时刻刻看着心电监护仪,手指层层把关。术中他们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 心率与心电: 一旦出现心跳过快或过慢,及时通过药物或仪器调整,防止恶性心律失常。
  • 血压波动: 创伤脾破裂的患者,如果血压波动大,麻醉师会采集动脉血压或中心静脉压,适时补充液体和调控血管活性药物。
  • 氧饱和度: 用指脉氧仪不断监测血氧,避免因呼吸抑制造成低氧风险,特别是全麻气管插管状态下。
  • 体温变化: 手术过程中低体温会增加恢复难度,甚至诱发凝血障碍。麻醉师常会根据体温适时采取升温措施。

在脾切除手术这样的高风险操作里,任何生命体征的异常都可能加大麻醉风险。因此,麻醉师必须实时调控,保证患者平稳完成手术,并在麻醉恢复期间,及时发现和处理新出现的问题。

04 手术前的麻醉评估怎么做?👨‍⚕️

手术当天,很多人关心“大夫什么时候麻醉”?其实,真正重要的步骤在于麻醉前的系统评估。一份详细的评估会从这些角度入手:

  1. 询问健康史: 包括既往的慢性病、用药、过敏史,以及之前有没有接受过麻醉、有没有不良反应经历。
  2. 体格检查: 麻醉师重点评估气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查看牙齿松动、颈部活动度、呼吸音、心率等。
  3. 必要检查: 包括常规血液学检查、肝肾功能和电解质,部分需要心电图、心脏彩超或肺功能等更深入检查。

比较典型的情况是,高龄、肥胖、既往吸烟或长期慢病患者,麻醉评估时会更加谨慎,综合判断适合哪一种麻醉方式,以及术中什么方案更安全合理。通过这些环节,麻醉团队能提前把握风险,为手术打下稳健基础。

05 麻醉方案如何结合实际手术情况灵活制定?💉

说起来,每个手术的“麻醉菜单”都不一样。创伤性脾破裂的腹腔镜切除手术,通常首选全身麻醉——也就是让患者完全无意识,同时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原因很简单:创伤区靠近重要血管、术中易出血、需要良好的术野暴露,区域麻醉很难满足这些需求。

  • 全身麻醉: 需要气管插管持续通气,使用多种药物复合(镇痛、催眠、肌松等),适合大多数重症和复杂脏器手术。
  • 区域麻醉: 比如椎管内麻醉,仅适用于部分小手术,会减少全麻药物对全身的影响,但不适用大出血或腹部器官损伤的情况。

总的来说,麻醉决策依赖患者自身状态及具体手术要求。像60岁脾破裂的男性这样(腹腔镜全脾切除,手术时间130分钟),全身麻醉显然更靠谱,也利于术中迅速应对突发状况。

06 麻醉后的恢复过程如何管理?🌱

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入麻醉恢复室,此时虽手术已“收尾”,但麻醉带来的影响还没完全结束。这个阶段照护重点有几点:

  1. 生命体征持续监护: 氧气面罩、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必不可少,尤其是年纪稍大的患者,避免因麻醉药代谢慢而导致呼吸和血流问题。
  2. 疼痛管理: 麻醉师会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需要,选择药物或物理止痛,帮助患者在清醒中减少不适。
  3. 观察术后并发症: 包括恶心、呕吐、精神障碍或谵妄,以及极少见的气道障碍。这些多发生于恢复早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顺利康复的关键。
  4. 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 在麻醉完全消退、基本体征稳定的情况下,逐步安排进食和下床活动,帮助肠道尽快恢复动力。

如果患者有特殊的恢复需求,比如既往有药物不良反应史或术中大量失血,麻醉师会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确保整个苏醒阶段安全平稳。

07 日常预防与居家护理有哪些建议?🏡

  • 保持营养均衡: 新鲜的蔬果(如菠菜、橙子)、高蛋白食物(鸡蛋、瘦牛肉)有助于术后恢复和贫血改善。
    推荐每天多样化摄入,分餐分量,适合自己的口味即可。
  • 充足水分摄入: 白开水、淡汤、温热果汁有利于内环境平衡。
    一般来说,术后以小口多饮的原则为佳,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 遵从医嘱活动: 适量的床上活动和早期下地有好处,带引流管的期间以保护管路为重点,有疑问随时与医生联系。
  • 定期复查与健康咨询: 手术直至恢复出院,建议定期回医院复查,保持和麻醉与外科医生的沟通,如有新不适症状及时复诊。

简单来说,吃好、喝足、合理动,科学复查,是术后长远恢复的基础。如果身边亲友有类似大手术,不妨告诉他们这些细节,比一味的焦虑更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Khan, F. A., Hoda, M. Q., & Wahid, F. (2018). Acute Life-threatening Adverse Event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Anesthesia & Analgesia, 127(4), 1044-1052.
  2. Williams, J. B., & Zaccagnini, M. (2020). Perioperative patient monitoring and its impact on postoperative outcome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62, 109016.
  3. Eisenach, J. C., & Hood, D. D. (2016). Current Perioperative Anesthesia Practice: Considerations for Risk Management.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7(6), 21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