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与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与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与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

有些事,只有经历过医院手术室,才知道它们有多重要。比如麻醉——本来以为只是让人"睡一觉",实际上它关乎手术顺利、生命体征平稳、疼痛是否可控。生活中,家人突然查出肠道病变或重症求医,"麻醉"也许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到底麻醉是怎么守护我们的?哪些是关键环节,哪些地方又容易被忽视?这篇文章,用最实在的语言给你答疑解惑。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从外观看,麻醉就像是一场无声的保护。它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让患者暂时失去痛觉、或意识模糊,大到开刀手术,小到胃肠镜检查,几乎都离不开。简单理解,麻醉让人"感觉不到疼",也能减少心理和身体上的紧张。实际上,麻醉医生还会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局部麻醉(只让一小块身体部位失去痛感,比如拔牙或肠镜),全身麻醉(让人像睡着一样),以及其他复合麻醉方式。

平时很多人觉得麻醉与自己无关,其实不是。哪怕仅仅是做一次肠镜摘息肉,也会接触到局麻。麻醉医生像看不见的守护者,帮你规避不适与风险。不管用在哪种操作里,核心目标都是:减少痛苦和意外,让医疗过程顺畅许多。

02 麻醉管理中需要关注哪些生命体征?❤️‍🩹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并不是“打完麻药”就没事了。每一个人在手术台上的变化都不一样,危险往往隐藏在变化中。核心监测项目一般有这几项:呼吸频率、心跳、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部分病人的二氧化碳排出量。

  • 呼吸情况:如果呼吸变慢、暂停或者气道阻塞,可能出现缺氧(身体组织缺氧气),需要及时处理。
  • 心跳和血压:麻醉药物可能让心跳变慢、变快或者血压波动,严重时甚至休克。麻醉期间,医生会根据心电图和测量仪器随时调节用药。
  • 血氧:血液里氧气不足,大脑和器官就会“喊渴”。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能在数值刚下降时就做出反应,防止小问题变大隐患。

小提醒:比如有位60岁男性,因为结肠息肉和直肠病变需要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手术时医生必须密切监测他的血压和呼吸,哪怕只有短暂波动,也得即时调整,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尤其重要。

03 麻醉对重症患者的影响:你或许没想到 🏥

很多人以为麻醉只是“睡觉”工具,实际上在重症监护室(ICU),它的用处远远超过止痛。比如,有些危重病人因为插管、人工呼吸或者需要全身放松,麻醉药能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平缓生命体征。

一些重症患者本身就容易血压不稳,对药物的反应更敏感。正确使用麻醉药物,可以降低他们的痛苦和焦虑,同时调整呼吸频率、稳定心率,让器官有更多修复机会。不少数据表明,麻醉在ICU应用时,合理镇痛能降低器官损伤的发生率,提升康复速度(Kumar, et al., "Sedation and Analges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verview and General Principles", Chest, 2017)。

尤其在需要反复操作、身体极度虚弱时,适当的麻醉是维持生命的关键环节,让患者多争取了一份安全。

04 手术前的麻醉评估:为安全打好基础 📝

简单来说,手术麻醉评估像是给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护身符”。具体分几个环节:

  1. 详细问诊:医生会了解你的既往病史,包括心脏病、高血压、药物过敏史等。比如文中提到的那位60岁男性,他有5年高血压史,这会影响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2. 体格检查:如心肺听诊、观察下肢血管状况。部分人气管短、肥胖或者有牙齿脱落,也会涉及麻醉安全。
  3. 辅助化验检查:有些项目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心电图不可或缺。这样可以发现潜在风险,比如贫血、心律失常等。
  4. 定制麻醉方案:评估结果出来后,和你沟通选择哪种麻醉方式、需要做什么准备(比如是否需要禁食)、术中采用哪些监测仪器等。

要记住:有家族遗传性疾病、慢性养护病史或者特殊用药史,一定要提前告知麻醉医生——有备才能无患。

05 麻醉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风险?⚠️

说到麻醉,最常让人担心的就是:万一麻醉出了问题怎么办?其实,现代麻醉已经很安全了,但某些意外还是不能完全排除:

  • 药物过敏:个别人对麻醉药敏感,少数可引发过敏性休克。虽然很罕见,但出现皮肤发红、呼吸急促时,医生会立刻中止用药并处理。
  • 气道问题:有的人双下巴较多、牙齿松动、颈部短粗,插管难度会增加,应急处理的准备要充分。
  • 循环不稳定:比如心脏骤停、血压波动大,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病患者较常见。

与其说焦虑,不如提早准备:麻醉前务必告知医生所有情况——即使你觉得无关紧要,比如偶尔头晕或服用某种感冒药,都可能成关键信息。

06 术后疼痛怎么管,用什么方法更有效?🩺

手术过后,疼痛是很多患者最怕的事情。有规律的术后镇痛管理,能让恢复更快、复查更顺利、减少并发症。据统计,术后疼痛管理到位,住院时间往往会缩短2-3天(Kehlet & Dahl,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and Recovery", Anesthesiology, 2003)。

  • 药物镇痛:常见有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止痛药,如果需求大还可以通过“镇痛泵”自己按钮加药(PCA)。医生会根据身体状况灵活调整剂量和方法。
  • 神经封闭:有些手术部位,比如膝关节、肚皮区域,可以局部注射麻药,阻断局部神经,术后疼痛明显减少。
  • 物理辅助:如冷敷、物理疗法,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强度不如药物明显。

最适合的疼痛管理方案往往是综合多种手段,术后恢复好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很快。切记,疼痛也传递"修复信号",过度害怕并不利于康复。有疑问及时反馈医生,通常能找到合适解决方案。

07 麻醉术后的健康饮食和恢复建议 🍲

手术麻醉结束后的恢复,饮食和日常起居都很重要。不少人误以为术后只能喝稀粥水、忌口严苛,其实合理的营养才是真正帮助身体复原的关键。

  • 鸡胸肉 + 补充优质蛋白,有助于伤口愈合 + 建议每天摄入100克左右,可以炖煮、烤制或蒸食为主。
  • 南瓜 + 提供丰富β-胡萝卜素,为肠黏膜修复助力 + 蒸熟后打成泥,与主食搭配效果理想。
  • 胡萝卜 + 含多种抗氧化营养素,促进身体恢复 + 每日不超过150克,最好炖煮处理。
  • 燕麦粥 + 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 早晚餐各一碗,避免生冷油腻。
  • 黑木耳 + 帮助防便秘,减少肠道刺激 + 每周可食2-3次,炖汤或炒食皆可。

再补充几点:宜清淡、不油腻为主,适度补充维生素和水分,早期不适应时可少量多餐。恢复期间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活动量,逐步增加每日活动,及时反馈不适症状。

参考文献

  • Kumar, A., et al. (2017). Sedation and Analges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verview and General Principles. Chest, 152(1): 254-265. PubMed
  • Kehlet, H., & Dahl, J. B.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and Recovery. Anesthesiology, 98(1): 20-25. PubMed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