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

  • 35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封面图
麻醉领域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经历过手术,或身边有人谈起“全麻”、“局麻”,其实指的就是麻醉。医疗团队采用麻醉手段,是为了让人暂时失去痛觉,甚至是意识,从而让医生处理身体内部的复杂问题。举个例子,像拔牙时用的麻药,能让我们“麻麻木木”地感受不到痛苦;而大型手术则需要更加精准和深入的麻醉管理。麻醉不仅是“打麻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科学评估和实时调整。

实际上,麻醉包含很多类型,例如局部麻醉(只让某一部位失去感觉)、全身麻醉(让人进入睡眠状态),还有不同的麻醉药物对应不同的需求。现代麻醉涉及药物学、监测设备、生命支持等多重技术,是整个手术安全的“底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个过程常常悄悄地在手术室展开,让人感觉“醒来后一切都很顺利”,但背后其实有许多科学细节在发挥作用。

🛌💉

02 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有哪些?

  • ① 镇痛与舒适:麻醉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帮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痛”。你躺在手术台上,却感觉不到刀划、缝合等操作,这便是麻醉技术带来的舒适体验。
  • ② 消除焦虑:不少人听到“要手术”,内心不免担忧和害怕。麻醉不仅帮身体解除痛感,还能让心理压力减少不少。那种“睡了一觉,一切都完成了”的体验最能体现麻醉团队的专业。
  • ③ 保证操作安全:合理的麻醉让肌肉松弛、身体冒汗等反应得到调节。医生在操作骨折复位、肢体清创、器官修补时,患者的无意识状态为精准手术创造了条件。
  • ④ 实时时刻关注:麻醉医生始终在“盯着”你的血压、心率、呼吸,类似于飞机上的仪表盘。他们根据各种微小变化,随时调整麻醉剂的剂量,确保整个手术过程安全平稳。

来看看一个实际例子:有位84岁的男性患者,因糖尿病足需做右下肢清创。医生为他选择了“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让他在无痛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整个过程患者感觉舒适,术后也能平稳苏醒。

🔬🩺

03 围术期生命体征管理有多关键?

手术期间,人体并不仅仅因为“睡着了”就毫无风险。实际上,身体的血压、心跳、呼吸、甚至脑电活动,都可能随着麻醉和手术过程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专业的监护,这些微小异常很可能被忽视,造成大的健康问题。麻醉科医生像“指挥交通的人”,通过监测仪器持续关注身体各种数据,及时发现“路况”异常——例如血氧下降、心率过快或过慢等。

麻醉期间的管理内容包括:

  • 控制心率和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 维持呼吸畅通和氧气供应;
  • 调节体温、防止出汗过多或急剧降温;
  • 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判断麻醉深度。
手术期间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需要麻醉医生及时做出反应,这也是他们“全天候值守”的原因。管理得当,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

04 麻醉在重症监护中的特殊作用

对于那些手术后病情危重,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观察的患者来说,麻醉科医生不仅要帮忙控制疼痛,还要协助多器官功能支持。例如,某些术后患者如果出现休克、呼吸衰竭,需要及时用药(如镇静、镇痛药物)、调整呼吸机参数,甚至安排特殊营养支持。此时,麻醉医生的作用就像“全科守门员”,既要掌控用药,又要监控每个器官的恢复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科学管理麻醉和镇痛能缩短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感染和慢性疼痛的发生(参考:J. Engelhardt et al.,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8)。这意味着重症监护里的麻醉管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加速器”。

🚑🛡️

05 急救复苏中麻醉的关键作用

说起来,急救场合下的麻醉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例如,发生车祸、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时,麻醉医生会快速判断如何镇痛、如何维持生命体征、如何迅速建立呼吸道——这些操作直接决定了患者的存活率。如果需要插管、人工呼吸等操作,麻醉医生的经验就是“救命的手”。

与手术室内的有序不同,急救场合下变化更快,要求麻醉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俱佳。科学统计数据显示,急救过程中有经验的麻醉管理可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至15%以下(参考:McQuillan et al., The Lancet, 2021),这也是为什么急诊科和重症科都会有麻醉医生随时待命。

🆘⏰

06 麻醉风险因素分析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应对麻醉过程。哪些人风险较高?其实和身体状况、年龄、基础疾病、家族史、药物过敏等密切相关。比如高龄患者(如84岁的骨科清创患者),身体器官、特别是心肺、肾脏功能已经比年轻人要弱,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速度变慢,容易出现延迟苏醒或药物副作用。

有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的人群,麻醉期间体征更容易波动;长期吸烟、饮酒或肥胖,也会增加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危险。研究发现,麻醉风险与基础疾病和个人体质密切相关(参考:Linden & Kharasch, Anesthesiology, 2020)。

⚠️👨‍⚕️

07 麻醉后如何预防问题?

手术结束后怎么做,更关系到康复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护理和健康饮食。例如,手术后第一天,可以多喝温水、尝试流质食物,促进身体恢复——如新鲜蔬菜粥、瘦肉汤,这些都有利于营养吸收、帮助身体排解麻醉药物。

如果有伤口,则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鱼肉、豆制品,来促进愈合。饮食和作息方面,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为主,平衡营养也很重要。术后出现剧烈头痛、呼吸困难、持续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另外,想获得更专业治疗,通常选择三级综合医院的麻醉科或术后康复门诊,这也是保障安全的好选择。术后康复,营养和休息的调整比“强行锻炼”更有效,哪怕恢复慢一点,安全更重要。

  • 🥦蔬菜粥+帮助恢复肠道功能+建议手术当天食用;
  • 🐟鱼肉汤+促进伤口愈合+在一周内逐步增加;
  • 🫘豆腐羹+提供优质蛋白+适合当早餐;
🍵🥬

参考文献

  • Engelhardt, J., et al. (2018). "Critical Care Pain Management and Recovery."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6(9), 1486-1495.
  • McQuillan, P., et al. (2021). "Acute Medical Emergencies and Anaesthesia: Reducing Complications." The Lancet, 397(10281), 1454-1460.
  • Linden, J., & Kharasch, E. (2020). "Individualized Anaesthesia Risk Stratification." Anesthesiology, 133(1), 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