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膝关节游离体手术中的麻醉科角色——保障患者安全与舒适

  • 1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膝关节游离体手术中的麻醉科角色——保障患者安全与舒适封面图

膝关节镜下膝关节游离体手术的椎管内麻醉科普

 
一、手术与麻醉的适配逻辑
 
膝关节游离体多由软骨损伤、骨赘脱落形成,常引发膝关节疼痛、卡顿、活动受限,膝关节镜下游离体摘除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微创金标准——通过2个0.5cm左右的小切口置入内镜与器械,在高清视野下精准定位并取出游离体,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该手术对麻醉的核心需求是“下肢精准无痛+患者清醒配合”,椎管内麻醉(俗称“半麻”)恰好完美适配:一方面,椎管内麻醉可精准阻断膝关节及周围的痛觉神经信号,避免术中器械操作(如游离体抓取、关节腔冲洗)引发的疼痛;另一方面,患者术中保持清醒,能根据医生指令主动屈伸膝关节(帮助医生定位游离体位置),同时无需气管插管,术后恶心呕吐、咽喉不适等并发症远低于全身麻醉,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肺基础疾病的人群。
 
二、椎管内麻醉的核心类型与选择
 
针对膝关节镜下游离体手术(时长通常30分钟-1小时),临床常用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需结合患者情况选择:
 
(一)硬膜外麻醉(首选)
 
- 原理:麻醉医生在腰椎间隙(多选择L3-L4或L2-L3)穿刺,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药物缓慢渗透至神经根,15-20分钟起效,可精准控制麻醉平面(仅覆盖膝关节至大腿中上部,无需麻醉整个下半身)。
- 优势:麻醉时间灵活,若术中需延长操作(如同时处理轻度软骨损伤),可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药物;术后还能保留导管连接镇痛泵,持续缓解关节疼痛。
- 适用人群:绝大多数患者,尤其对麻醉平面控制要求高、术后需长效镇痛的人群(如合并膝关节退变的患者)。
 
(二)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次选)
 
- 原理:穿刺针穿透硬膜外腔,直接刺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区域),注入药物后5-10分钟快速起效,痛觉阻断更彻底。
- 优势:起效快、操作时间短,适合手术时长<1小时的单纯游离体摘除术。
- 适用人群:手术时间短、对麻醉起效速度要求高的患者;但因麻醉平面较难精准控制(可能波及腹部),且术后头痛发生率略高于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少于前者。
 
三、椎管内麻醉的完整流程与关键细节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筑牢安全基础
 
术前1-2天,麻醉医生会完成专项评估,护士同步指导患者准备,核心环节包括:
 
1. 麻醉评估
- 病史采集:重点确认是否有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凝血功能异常(如长期服用抗凝药)、腰背部皮肤感染(如皮疹、脓肿)——这些均可能增加穿刺出血、感染风险,属于椎管内麻醉禁忌。
- 身体检查:测量血压、心率,检查腰背部皮肤状态,评估膝关节活动度与下肢神经功能(如足背屈、小腿感觉,作为术后对比基线)。
- 辅助检查:参考血常规、凝血四项(排除凝血异常)、膝关节X线/CT(明确游离体位置)、腰椎X线片(确认腰椎间隙无严重狭窄)。
2. 患者准备
- 饮食控制: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防止术中呕吐误吸(虽患者清醒,但关节牵拉可能引发恶心)。
- 药物调整:停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需提前5-7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需提前12小时停用,具体遵医嘱),避免穿刺时出血。
- 体位练习:术前练习“侧卧位屈膝抱膝”(麻醉穿刺体位),减少术中配合难度。
- 情绪调节: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镇静药(如苯巴比妥钠),缓解紧张情绪。
 
(二)术中麻醉操作与监护:全程精准管控
 
手术当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流程分为4个阶段,由麻醉团队全程保障安全:
 
1. 体位摆放(5分钟):患者取侧卧位,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膝抱膝,头部向胸部靠拢,使腰背部呈“弓状”(扩大腰椎间隙)。护士会在头部、腿部放置软垫,避免压迫神经与皮肤。
2. 穿刺操作(10-15分钟)
- 消毒铺巾:用碘伏对腰背部皮肤消毒(范围直径约20cm),铺无菌手术巾,仅暴露穿刺区域,杜绝感染风险。
- 局部麻醉:在穿刺点注射少量利多卡因,减轻穿刺针引起的痛感(类似蚊虫叮咬)。
- 椎管穿刺:麻醉医生持硬膜外穿刺针沿腰椎间隙缓慢刺入,当感觉到“突破感”(提示针尖进入硬膜外腔),若为硬膜外麻醉,直接置入导管并固定;若为腰麻,需继续刺入蛛网膜下腔,见清亮脑脊液流出后注入药物,随后拔出穿刺针。
3. 麻醉起效与测试(10分钟):患者改为平卧位,麻醉医生用“针刺法”测试麻醉平面——用针尖轻刺下肢不同部位,询问患者是否有痛感,确保麻醉平面覆盖膝关节(通常需达到T12水平)。同时观察是否有头晕、血压下降(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血管扩张),若血压低于90/60mmHg,及时静脉注射麻黄碱升压。
4. 术中配合与监护(30分钟-1小时)
- 生命体征监护:用多功能监护仪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每15分钟记录一次,确保循环稳定。
- 患者配合:术中患者保持清醒,可听音乐、与医护交流;当医生需要定位游离体时,需按照指令缓慢屈伸膝关节(无痛状态下),帮助医生精准找到游离体位置。
- 疼痛管理:若术中出现轻微牵拉感(如关节腔冲洗),麻醉医生可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药物,维持全程无痛。
 
(三)术后麻醉恢复与镇痛:降低不适反应
 
手术结束后,流程分为2个阶段,重点关注疼痛控制与并发症预防:
 
1. 恢复室观察(30-60分钟):患者送至麻醉恢复室,护士继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下肢感觉与运动功能(如下肢能否活动、足背能否抬起),确认无神经损伤;同时检查穿刺点是否有渗血,若为硬膜外麻醉,可连接术后镇痛泵(持续输注局麻药+镇痛药,维持24-48小时)。
2. 病房衔接:待生命体征平稳、下肢活动正常,患者被送回病房。护士会告知注意事项:穿刺点24小时内避免沾水,防止感染;若出现下肢麻木加重、穿刺点疼痛或轻微头痛(腰麻后偶发,平卧后可缓解),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四、患者关注的核心问题解答
 
(一)椎管内麻醉会伤腰椎或神经吗?
 
不会。麻醉穿刺是“精准微创操作”:麻醉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明确腰椎间隙位置,穿刺时避开神经根,且穿刺针直径仅0.9-1.2mm,对腰椎组织损伤极小。术后短暂的腰背部酸痛(发生率约5%)是穿刺针刺激肌肉引起,通常1-3天可自行缓解,与腰椎间盘、神经无关,更不会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
 
(二)术中清醒会感到害怕吗?如何缓解?
 
多数患者不会害怕,原因有三点:其一,术前镇静药会让患者处于轻度放松状态,情绪平稳;其二,术中可通过听音乐、聊天分散注意力,且全程无痛,仅能感觉到轻微操作感(无不适);其三,医生会实时告知手术进度(如“游离体已取出”),让患者更安心。若术前极度紧张,可提前告知麻醉医生,术中适当增加镇静药剂量,让患者处于“半嗜睡”状态。
 
(三)术后疼痛如何控制?会影响康复训练吗?
 
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既保证无痛,又不影响康复:
 
1. 术后镇痛泵:硬膜外麻醉患者可保留镇痛泵,24-48小时内持续输注药物,膝关节基本无痛。
2. 口服药物:镇痛泵停用后,根据疼痛程度(VAS评分),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VAS<4分时使用)或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羟考酮,VAS 4-6分时使用)。
3. 局部冷敷:术后48小时内对膝关节冷敷(每次20分钟,每日3-4次),减轻肿胀与疼痛。
这种镇痛方案能让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如下肢活动),反而加速恢复。
 
(四)椎管内麻醉有哪些风险?如何规避?
 
风险多与患者基础情况相关,通过术前评估可有效规避,常见风险及应对措施如下:
 
- 穿刺出血:术前停用抗凝药、检查凝血功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可完全避免。
- 穿刺感染:术前严格消毒、术中无菌操作,术后保持穿刺点干燥,感染发生率<0.1%。
- 血压下降:术中密切监测血压,提前静脉补液,出现下降时及时用升压药,无严重后果。
- 腰麻后头痛:腰麻时使用细穿刺针,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多饮水,头痛发生率<3%,且3-5天可自行缓解。
 
(五)术后多久能下床活动?
 
因麻醉恢复快、手术创伤小,术后活动进度灵活:
 
- 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屈伸脚踝)、直腿抬高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
- 术后第1天:在护士协助下佩戴护膝下床站立,短距离行走(如病房内往返),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
- 术后第2-3天:逐渐增加行走时间(每次15-20分钟),开始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角度从30°逐渐增至90°),避免过度弯曲导致关节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