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科在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指南

  • 23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科在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指南封面图

膝关节镜下韧带修补术的椎管内麻醉科普

 
一、手术与麻醉的适配逻辑
 
膝关节镜下韧带修补术(如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修补)是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的主流微创术式,通过2-3个0.5-1cm的小切口置入内镜与器械,在高清视野下完成韧带重建或修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该手术虽无需暴露腰椎,但需在膝关节周围进行精细操作(如钻孔、韧带固定),且术中需维持膝关节特定体位(如屈膝90°),对麻醉的核心要求是**“下肢精准止痛+患者清醒配合”**。
 
椎管内麻醉(俗称“半麻”)是该术式的优选方案,核心适配性体现在三点:其一,椎管内麻醉可精准阻断膝关节及下肢的痛觉神经信号,术中患者下肢无痛但意识清醒,能配合医生完成膝关节活动测试(如屈伸检查韧带张力);其二,相比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无需气管插管,术后恶心呕吐、咽喉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患者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其三,对合并心肺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
 
二、椎管内麻醉的核心类型与选择
 
针对膝关节镜下韧带修补术,临床常用的椎管内麻醉主要有两种,需根据手术时长、患者身体状况选择:
 
(一)硬膜外麻醉(最常用)
 
- 原理:麻醉医生在患者腰椎间隙(多选择L2-L3或L3-L4)穿刺,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腔,药物缓慢渗透至神经根,阻断下肢痛觉,通常15-20分钟起效。
- 优势:麻醉平面可控(仅需覆盖膝关节至大腿中上部,无需麻醉整个下半身),术中可通过追加药物延长麻醉时间(适合1-2小时的韧带修补术),术后可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持续止痛。
- 适用人群:绝大多数患者,尤其手术时长超过1小时、术后需长期镇痛(如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
 
(二)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次选)
 
- 原理:穿刺针穿过硬膜外腔,直接刺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所在区域),注入麻醉药物,药物快速作用于神经根,5-10分钟即可起效,痛觉阻断更彻底。
- 优势:起效快、止痛效果强,适合30分钟-1小时的简单韧带修补术(如韧带缝合)。
- 适用人群:手术时间短、对麻醉起效速度要求高的患者;但因麻醉平面较难精准控制(可能波及腹部),且术后头痛发生率略高于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少于前者。
 
三、椎管内麻醉的完整流程与关键细节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奠定安全基础
 
术前1-2天,麻醉医生会完成专项评估,同时护士指导患者做好准备,核心环节包括:
 
1. 麻醉评估:
- 病史采集:重点了解患者是否有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凝血功能异常(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穿刺部位感染(如腰背部皮疹、脓肿),这些均可能增加椎管内麻醉风险(如出血、感染)。
- 身体检查:测量血压、心率,检查腰背部皮肤状态(排除穿刺禁忌),评估下肢神经功能(如足背屈、膝关节屈伸能力,作为术后对比基线)。
- 辅助检查:参考血常规、凝血四项(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腰椎X线片,确认无凝血异常及腰椎严重畸形(如脊柱侧弯)。
2. 患者准备:
- 饮食控制: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防止术中呕吐误吸(虽椎管内麻醉患者清醒,但牵拉刺激仍可能引发恶心)。
- 药物调整:停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需提前5-7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需提前12小时停用,具体遵医嘱),避免穿刺时出血。
- 体位练习:术前练习“侧卧位屈膝抱膝”(麻醉穿刺体位),便于术中配合。
- 术前用药: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镇静药(如苯巴比妥钠),缓解紧张情绪。
 
(二)术中麻醉操作与监护:全程精准管控
 
手术当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流程分为4个阶段,由麻醉医生、护士共同保障安全:
 
1. 体位摆放(5分钟):患者取侧卧位,下方膝关节伸直,上方膝关节屈膝抱膝,头部向胸部靠拢,使腰背部弓起(扩大腰椎间隙),便于穿刺。护士会在患者头部、腿部放置软垫,避免压迫神经。
2. 穿刺操作(10-15分钟):
- 消毒铺巾:用碘伏对腰背部皮肤消毒(范围直径约20cm),铺无菌手术巾,仅暴露穿刺区域。
- 局部麻醉:在穿刺点注射少量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减轻穿刺针引起的疼痛。
- 椎管穿刺:麻醉医生用硬膜外穿刺针沿腰椎间隙缓慢刺入,当感觉到“突破感”(提示针尖进入硬膜外腔)后,若为硬膜外麻醉,直接置入导管并固定;若为腰麻,需继续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药物,拔出穿刺针。
3. 麻醉起效与测试(10-15分钟):穿刺完成后,患者改为平卧位,麻醉医生通过“针刺法”测试麻醉平面(用针尖轻刺下肢不同部位,询问患者是否有痛感),确保麻醉平面覆盖膝关节(通常需达到T12-L1水平),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等不适(椎管内麻醉可能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降低),若出现血压下降,及时静脉注射升压药(如麻黄碱)。
4. 术中监护与配合(30分钟-2小时):
- 生命体征监护:用多功能监护仪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每15分钟记录一次,确保循环稳定(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
- 患者配合:术中患者保持清醒,可听音乐、与医护人员交流;当医生进行膝关节活动测试(如屈伸膝关节检查韧带张力)时,需按照指令配合动作,避免随意移动下肢。
- 疼痛管理:若术中出现轻微疼痛(如关节牵拉刺激),麻醉医生可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药物,维持无痛状态。
 
(三)术后麻醉恢复与镇痛:降低不适反应
 
手术结束后,流程分为2个阶段,重点关注疼痛控制与并发症预防:
 
1. 恢复室观察(30-60分钟):患者送至麻醉恢复室,护士继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如下肢能否活动、足背能否抬起),确认无神经损伤;同时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血,若为硬膜外麻醉,可连接术后镇痛泵(持续输注局麻药+镇痛药,维持24-48小时)。
2. 病房护理衔接: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下肢活动正常后,送回病房。护士会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穿刺点24小时内避免沾水,防止感染;若出现下肢麻木加重、穿刺点疼痛、头痛(腰麻后可能出现,多为体位性,平卧后缓解),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四、患者关注的核心问题解答
 
(一)椎管内麻醉会伤腰椎或神经吗?
 
不会。麻醉穿刺是“精准操作”:麻醉医生会通过腰椎X线片明确间隙位置,穿刺时避开神经根,且穿刺针直径仅0.9-1.2mm,对腰椎组织的损伤极小;术后短暂的腰背部酸痛(发生率约5%-10%)是穿刺针刺激肌肉引起,通常1-3天可自行缓解,与腰椎间盘、神经无关,也不会加重膝关节韧带损伤。
 
(二)术中清醒会感到恐惧吗?如何缓解?
 
多数患者不会感到恐惧,原因有三点:其一,术前注射的镇静药会让患者处于轻度嗜睡状态,情绪放松;其二,术中可听音乐、与医护人员交流,分散注意力;其三,麻醉后下肢无痛,仅能感觉到医生对膝关节的操作(如轻微牵拉),无明显不适。若患者术前极度紧张,可告知麻醉医生,术中适当增加镇静药剂量,让患者处于“意识模糊但可唤醒”的状态。
 
(三)术后疼痛如何控制?会影响康复训练吗?
 
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既保证无痛,又不影响康复训练:
 
1. 硬膜外镇痛泵(首选):若为硬膜外麻醉,术后保留导管连接镇痛泵,持续输注局麻药(如罗哌卡因)+镇痛药(如芬太尼),24-48小时内下肢基本无痛,患者可在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如被动活动、直腿抬高)。
2. 口服镇痛药(次选):若未使用镇痛泵,术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弱阿片类镇痛药(如氨酚羟考酮),根据疼痛程度(VAS评分)调整剂量,VAS>4分时增加药量,确保疼痛控制在VAS 3分以下,不影响康复训练。
3. 局部冷敷:术后48小时内对膝关节进行冷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4次),减轻局部肿胀与疼痛。
 
(四)椎管内麻醉有哪些风险?如何规避?
 
椎管内麻醉的风险多与患者自身条件或操作相关,通过术前评估与术中管控可有效规避,常见风险及应对措施如下:
 
1.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风险因素为凝血功能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规避方式为术前严格检查凝血功能,停用抗凝药,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术后观察24小时,若出现血肿,及时冷敷并加压包扎。
2. 穿刺部位感染:风险因素为穿刺点皮肤感染;规避方式为术前严格消毒,术中遵循无菌操作,术后保持穿刺点干燥,若出现红肿、发热,及时使用抗生素。
3. 血压下降:风险因素为血管扩张;规避方式为术中密切监测血压,提前静脉补液,出现血压下降时及时注射升压药。
4. 腰麻后头痛:风险因素为脑脊液漏出;规避方式为腰麻时使用细穿刺针,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多饮水,若出现头痛,静脉输注生理盐水,通常3-5天可缓解。
 
(五)术后多久能下床活动?
 
因麻醉恢复快且手术微创,术后活动时间取决于康复训练进度:
 
- 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如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
- 术后第1天:在护士协助下佩戴膝关节支具(遵医嘱选择)下床站立,短距离行走(如病房内往返),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
- 术后第2-3天:逐渐增加行走时间(每次15-20分钟),开始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角度从30°逐渐增加至90°),避免过度弯曲导致韧带再次损伤。
 
五、术后护理要点:助力快速康复
 
1. 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用温水,若无恶心呕吐,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术后24小时恢复普通饮食,多吃高蛋白(鸡蛋、鱼肉、豆制品)、高钙(牛奶、虾皮)食物,促进韧带愈合;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防止便秘(便秘时腹压增加可能影响膝关节恢复)。
2. 体位护理:卧床时可在膝关节下方垫薄枕(高度2-3cm),维持膝关节微屈(15°-30°),减轻韧带张力;避免长时间屈膝(如久坐),防止膝关节肿胀。
3. 并发症预防:
- 深静脉血栓:每日进行踝泵运动(屈伸脚踝,每次10-15分钟,每日5-6次),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避免下肢受压。
- 膝关节肿胀:术后48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热敷(每次20分钟,每日3次),促进血液循环;若肿胀明显,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减轻水肿。
- 感染:观察膝关节切口是否有渗液、红肿、发热,保持切口干燥,遵医嘱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药物),预防感染。
4. 康复训练:严格遵循康复计划,术后1周内以被动训练为主(如医生或康复师辅助屈伸膝关节),术后2周开始主动训练(如自主屈伸膝关节、靠墙静蹲),术后1-3个月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但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防止韧带再次损伤。
 
六、总结
 
膝关节镜下韧带修补术的椎管内麻醉,是“精准止痛”与“患者配合”的完美结合——通过硬膜外或腰麻,既保证术中膝关节无痛,又让患者能配合医生完成功能测试,同时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势。患者无需过度担忧麻醉风险,只需严格遵循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要求,即可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早日恢复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