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下单孔双通道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麻醉科普
一、手术与麻醉的适配逻辑
单孔双通道椎间孔镜(UBE)髓核摘除术是当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主流微创术式,通过一个操作通道内置内镜与器械,在高清视野下精准摘除突出髓核、解除神经压迫。该手术虽创伤小(切口仅1-1.5cm),但需在腰椎间隙完成精细操作——既要避免损伤神经根、硬膜囊,又要保证术野稳定,这对麻醉提出了特殊要求:需让患者全程无体动、肌肉松弛,同时维持循环稳定以配合术者操作。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该术式的优选麻醉方案,核心原因在于:其一,全麻可通过药物抑制患者意识与痛觉,避免术中因体位(多为俯卧位)、操作刺激引发的不适或体动,防止器械误伤神经;其二,全麻下可通过肌松药使腰背部肌肉充分松弛,便于术者调整手术体位、扩大操作空间,提升髓核摘除的精准度;其三,对合并焦虑、脊柱畸形或无法耐受局部麻醉体位的患者,全麻能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与舒适度。
二、全麻的完整流程与关键细节
(一)术前评估:定制麻醉方案
术前1-3天,麻醉医生会进行专项评估,这是保障麻醉安全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三方面:
1. 病史采集:重点了解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程(如是否合并下肢麻木、肌力下降)、既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手术史(尤其脊柱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判断是否存在麻醉禁忌。
2. 身体检查:除常规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外,会重点评估气道(如张口度、颈部活动度,判断全麻插管难度)、腰背部皮肤状态(排除穿刺感染风险)及下肢神经功能(作为术后对比基线)。
3. 辅助检查:结合腰椎MRI/CT明确突出节段与神经压迫程度,参考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报告,评估患者对麻醉药物的代谢能力与循环耐受度,最终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
同时,护士会指导患者术前准备: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防止麻醉时呕吐误吸);停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需提前5-7天停用,具体遵医嘱);术前晚可口服助眠药保证休息,术前30分钟注射术前针(如苯巴比妥钠镇静、阿托品减少腺体分泌)。
(二)术中麻醉:全程精准调控
手术当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流程分为4个阶段,全程由麻醉医生、护士共同监护:
1. 麻醉诱导(10-15分钟):患者平卧后,护士建立静脉通路(通常选择上肢静脉),麻醉医生依次静脉注射药物:
- 镇静药(如丙泊酚):10-30秒内让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失去意识;
- 镇痛药(如芬太尼、瑞芬太尼):阻断手术刺激引发的痛觉信号;
- 肌松药(如罗库溴铵):使全身肌肉松弛,尤其腰背部肌肉松弛,为手术体位摆放(俯卧位)与操作创造条件。
待药物起效后,麻醉医生通过喉镜完成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由机器控制患者呼吸(维持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6次/分),保障术中氧气供应与二氧化碳排出。
2. 麻醉维持(60-90分钟):手术开始后,麻醉医生通过两种方式维持麻醉状态:
- 静脉输注: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等短效药物,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如髓核摘除时刺激较强,需适当增加药量)实时调整剂量;
- 吸入麻醉:通过呼吸机管路吸入七氟烷等气体麻醉药,与静脉药物协同作用,保证患者术中无体动、无记忆。
同时,麻醉医生会全程监测生命体征:用多功能监护仪实时显示血压(维持收缩压90-130mmHg)、心率(60-100次/分)、血氧饱和度(≥9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每15分钟记录一次;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会额外监测血糖(维持4.4-8.3mmol/L)、动脉血压,确保循环稳定。
3. 麻醉苏醒(15-30分钟):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逐渐减少药物用量,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能应答姓名、配合指令)后,拔除气管插管,转入麻醉恢复室(PACU)。
4. 恢复室观察(30-60分钟):在PACU内,护士会继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咽喉不适(插管引起)、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如止吐药、镇痛药);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功能无异常(如下肢能活动、无麻木加重)后,送回病房。
三、患者关注的核心问题解答
(一)全麻会影响大脑或神经功能吗?
不会。当前全麻使用的药物(如丙泊酚、七氟烷)均为短效、可代谢型,通过肝脏或肾脏代谢后,24-48小时内可完全排出体外,不会在体内蓄积,也不会对大脑神经元造成损伤。术后短暂的头晕、记忆力下降是药物残留的正常反应,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与腰椎神经功能(如下肢活动、感觉)无关——手术本身是解除神经压迫,全麻反而通过避免术中体动,降低了神经损伤风险。
(二)术后疼痛如何控制?
全麻术后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避免单一药物副作用:
1. 术前预防:手术前1小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减少术中炎症反应;
2. 术中辅助:手术结束前,麻醉医生会在切口周围注射局麻药(如罗哌卡因),维持4-6小时的切口无痛;
3. 术后用药:回病房后,根据疼痛程度(VAS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给予口服镇痛药(如氨酚羟考酮,VAS 4-6分时使用)或静脉镇痛药(如帕瑞昔布,VAS>6分时使用),同时可配合热敷、理疗缓解腰背部肌肉酸痛,多数患者术后3天内疼痛可控制在VAS 3分以下。
(三)全麻有哪些风险?如何规避?
全麻的风险多与患者基础疾病或操作相关,通过术前评估与术中监护可有效规避,常见风险及应对措施如下:
1. 呕吐误吸:术前严格禁食禁饮(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是关键,若患者胃排空延迟(如糖尿病患者),麻醉诱导前会给予止吐药(如昂丹司琼),防止呕吐物吸入肺部;
2. 循环波动:术中麻醉医生会通过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稳定,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脊髓缺血;
3. 呼吸抑制:肌松药残留可能导致术后呼吸无力,麻醉恢复室会监测呼吸功能,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后再拔管;
4. 过敏反应: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若出现皮疹、血压下降等过敏症状,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抢救。
(四)术后多久能下床活动?
因全麻恢复较快,且手术为微创,多数患者术后6-8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活动下肢;术后第1天,在护士协助下佩戴腰围(需遵医嘱选择合适型号)下床站立、短距离行走(如病房内往返);术后3-5天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走廊行走),但需避免弯腰、久坐、搬重物(术后3个月内),防止腰椎负荷增加导致复发。
四、麻醉后的护理要点
1. 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用温水,若无恶心呕吐,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术后2-3天恢复普通饮食,多吃高蛋白(鸡蛋、鱼肉)、高纤维(蔬菜、水果)食物,促进切口愈合与肠道蠕动,避免便秘(便秘时腹压增加可能加重腰椎负担)。
2. 体位护理:术后平卧时可在腰下垫薄枕(高度3-5cm),维持腰椎生理前凸;翻身时需“轴式翻身”(肩、腰、臀呈一条直线,避免扭转),防止腰部肌肉牵拉;下床时先侧卧,用手臂支撑身体坐起,再双脚着地,避免直接弯腰起身。
3. 并发症观察:术后需关注三大异常:①下肢麻木、无力加重(可能提示神经水肿);②切口渗血、红肿(可能提示感染);③排尿困难(全麻后膀胱功能未恢复),若出现上述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五、总结
全麻下单孔双通道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麻醉,是“安全保障”与“手术配合”的结合体——通过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全程调控、术后多模式镇痛,既满足了微创手术对肌肉松弛、无体动的要求,又最大限度降低了麻醉风险。患者无需过度担忧全麻对身体的影响,只需严格遵循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要求,即可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早日恢复腰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