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在手术和重症护理中的重要性

  • 22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在手术和重症护理中的重要性封面图

💉麻醉领域在手术和重症护理中的重要性

其实很多人平时不太关注麻醉,直到碰到手术或者身边的人进了重症监护,才发现麻醉医生总能静静地出现在最需要的时候。你或许听过术前麻醉评估,术中镇痛,术后恢复,但大多数时候,麻醉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本篇内容,我们就来聊聊:麻醉到底为什么重要,真的只是打一针、睡一觉那么简单吗?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简单来说,麻醉就是让人在手术或者某些特殊检查时,暂时失去痛觉或知觉。技术上分为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几种类型。不同方式适合不同的操作内容和身体状况。

有的人以为麻醉医生只负责“让人睡着”——其实远不止如此。麻醉意味着精准调控多种药物,动态监测体征反应,处理任何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也就是说,好的麻醉更多像是在幕后悄悄守护病人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滴血压的微妙变化。

身体在手术过程中会应激,比如血压波动、心率加快,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发生风险。很多生命支持设备,也是麻醉医生在协调操作。这些背后的努力,让患者在手术室里更踏实、更安全。

🏥02 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是什么?

  • ① 消除疼痛:几乎所有手术都需要麻醉,不然强烈的痛感不仅让人难以忍受,还会给心肺系统带来巨大负担。
  • ② 稳定生命体征:手术切口、失血都会引发身体反应。麻醉医生负责调整药物剂量、补液、血压调节等环节,像为身体上了智能调节系统。
  • ③ 降低围术期风险:麻醉监护包括专门的监测仪,对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进行连续观测。这为及时发现问题提供了保障。
  • ④ 提高手术成功率:高质量麻醉配合,使得外科操作能更加专注,减少风险,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系数。

以我国一位76岁男性为例,他做了腹部肠造口闭合、腹壁肿物切除等多项手术,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全过程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疼痛也有效控制,为手术及康复减轻了很多压力(病例数据见文末)。

🔄03 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的关系

"围术期"这个词,指的是手术前、手中和手术后的整个过程。细分来看,麻醉医生可不只是术前来问两句,术中打一针那么简单。围术期管理——从麻醉前风险评估、术中动态监护、术后复苏和镇痛,每一步都离不开麻醉专业团队的参与。

  1. 术前:全面体格检查和既往史了解,评估麻醉风险,制定麻醉方案。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心脏问题(如本例76岁患者的频发房性早搏),还需做针对性干预,专门准备应对措施。
  2. 术中:实时监测心电、血压、呼吸、血氧等指标,根据手术进展调整药物,预防和处理各种紧急状况。有时,哪怕一个呼吸暂停,麻醉医生也要在几秒内反应。
  3. 术后:关注清醒过程,预防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管理伤口疼痛,维护生命体征稳定。麻醉对术后康复影响很大,恢复越快,感染、并发症等风险也就更低。

说起来,好的围术期管理让手术整个环节更像一场“守护接力”,背后是临床团队协作和细致入微的动态调整。

04 麻醉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

很多人以为重症医学和麻醉“井水不犯河水”。实际上,在ICU(重症监护)环境里,麻醉和重症医学团队常常联合工作。重症患者可能要经历创伤、长时间有创操作甚至昏迷,这时候麻醉医生的专长就很重要。

  • 镇静与镇痛:重症监护不能仅靠镇痛药,特别是术后大创面患者。合适的麻醉技术能防止出现谵妄、器官功能波动,也能让恢复慢慢跟上节奏。
  • 插管、通气支持:重症患者常需要插管、机械通气等。麻醉专业人员善于评估气道状况,处理紧急呼吸道情况,给危重患者多一份安全保障。
  • 参与抢救流程:急救复苏中,如患者频繁心律不齐或严重出血时,麻醉医生凭借气道管理和循环稳定的能力,常“及时出手”。

例如刚才提到的那位76岁病人,手术后第一时间转入监护室,实行镇痛泵管理、密切心电监护,每一步都体现着麻醉与重症团队的无缝衔接。这类“幕后力量”,别忽视了它给重症患者恢复带来的意义。

⚠️05 麻醉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麻醉虽重要,但也不是没有副作用。有的人术后会感到嗜睡、恶心、咽喉不适。有少数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较严重的并发症。这些风险,和个人体质、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有关。

副作用一般来说多为短暂,且可以处理,比如恶心可以用对应药物缓解;术中出血和过敏等问题,靠监测和快速应对能避免后果扩展。据统计,严重并发症在麻醉事件中占比小于0.01%(参考:Matthes, T., & Klockgether-Radke, A. (2019). Complications in Anesthesia. Anaesthesist, 68(12), 787-795.),不过针对高龄、有心脏或呼吸慢性病的患者,风险控制方案需要格外细致。

说到底,麻醉安全与否,关键还是要有足够沟通,把既往的用药史、过敏、慢性病实情都如实告诉医生。这样在手术室里,你就多了一份心安。

🔍06 如何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并不是所有手术都要上全麻(全身麻醉),具体怎么选还得看手术种类、疾病性质和你的身体状况。麻醉医生会根据你的身体数据、心肺评估结果、基础慢病史,以及具体手术风险,帮你量身定制最合适的麻醉方式。

  •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手术、多部位操作。适合对刺激反应强烈、需长时间麻醉的场景。
  • 椎管内麻醉:常见于下腹或下肢手术,比如剖腹产、下肢骨折复位。常规做法安全,但要注意评估凝血等风险。
  • 局部/区域麻醉:小范围操作,比如四肢小手术、部分肿物切除。麻药仅作用在局部区域,苏醒快,无需全身麻醉。

一般建议,术前有高血压、心肺慢病、肝肾疾病史的患者,一定要提前和麻醉医生如实沟通。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或药物过敏史的,最好自带既往病例或药袋拍照,有助预案制定。

概括来说,不用纠结选择权——专业评估的结果往往更安全、更合理。如果你有问题或担心,不妨直接问问麻醉科医生,他们会帮你做“风险与收益”的详细分析。

🌱07 如何做好术前术后预防管理?(只讲正面建议)

  • 新鲜水果(如苹果、猕猴桃):补充维生素C,帮助术后恢复。建议每天一份,饭后适量食用。
  • 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豆制品、鱼肉):有助修复组织、提高免疫力。术前术后均建议适度进食,每天2-3次。
  • 牛奶和酸奶:富含钙和蛋白,保护骨骼、促进新陈代谢。早晚各一杯即可。
  • 燕麦和全麦面包:高膳食纤维,有助肠道健康,减少术后便秘。可以作为早餐或加餐首选,每次一小碟。

简单讲,营养均衡、定时进餐、适当活动,是术前准备和术后恢复的三个关键词。如果术前有呼吸道感染、基础病不稳或者短期内体重大幅波动,建议推迟手术,先让身体调养到合适状态。

术前和麻醉医生沟通心情、用药和既往问题、术后密切观察异常反应,必要时随时反馈,是预防手术意外和麻醉风险的有效方法。

如果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建议术前遵医指引调整药量,有问题早沟通。术后如出现明显疼痛、持续恶心或身体无力,应及时联系医生,不要自己处理。

实际病例小结

📋有这样一位76岁的男性,直肠癌术后需要多项腹部手术,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慢病。全身麻醉配合严密监护,他在术中、术后都保持生命体征稳定。术后密集营养支持和镇痛管理,也缩短了住院时间。

这类病例让我们看到,麻醉和围术期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手术本身,还影响整个康复过程。有系统、细致的麻醉支持,才能让患者更安心,从容度过人生的“特殊时刻”。

简要参考文献

  • Matthes, T., & Klockgether-Radke, A. (2019). Complications in Anesthesia. Anaesthesist, 68(12), 787-795. https://doi.org/10.1007/s00101-019-0615-x
  • Brull, R., & Macfarlane, A. J. (2017). Regional Anaesthesia and Outcome: Evidence-Based Best Practice, Review. BJ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8(2), 154–164. https://doi.org/10.1093/bja/aew451
  • Wunsch, H., & Kahn, J. M. (2014). ICU and Hospital Mortality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ceiving Noninvasive and Invasive Ventilatio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2(10), 2229–2236. https://doi.org/10.1097/CCM.00000000000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