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

  • 17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封面图

麻醉在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

01 简单来说,什么是麻醉? 🛌

有些人去医院检查或手术会有点紧张,毕竟"一躺上手术台,好像什么都变得陌生了"。其实,这里总有麻醉医生的身影。他们负责用药物或其他方法让人暂时失去痛感和意识,帮助手术顺利完成。麻醉不仅让患者不会感到痛,还让一切都变得更安全、更有保障。

但麻醉并不是简单的一针一药,而是一套管理患者生理状态的专业技术。从呼吸、心跳,到血压的波动,麻醉医生都要一一把关。换句话说,麻醉不是让人“睡过去”这么简单,更是守护生命的一道屏障。

要留心,一次手术体验是否舒适、安全,和麻醉有着很大关系。

02 麻醉在手术中具体做了什么?

  1. 🔬 实现无痛操作:麻醉让手术时身体不会感到剧烈疼痛。比如做阑尾切除,患者不会醒来时大喊大叫,而是醒来后说“啥都没感觉”。
  2. ⏱️ 控制意识和反射:有的操作会刺激身体剧烈反应,比如插管、分娩,麻醉可以有效阻止这些反应,减少风险。
  3. 📈 调控生命体征:长期高血压、高血糖的人做手术时容易波动,麻醉医生会不断监测和调整,帮身体保持在"安全线"上。
  4. 🧑‍⚕️ 应对突发事件:手术中如果突然发生心跳过快、呼吸下降等问题,麻醉医生能第一时间处理。

简单例子: 68岁的王先生,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脑梗死史,需要做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术中麻醉医生持续监控生命体征,发现术后血糖异常升高,第一时间处理,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这说明,麻醉医生的重要性远不止"打一针"这么简单。

03 为什么生命体征管理重要?

有些人可能觉得:"只要不疼、睡一觉醒来就行了"。实际上,手术期间各项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都在复杂变化,稍有波动,后果就会严重。尤其是高龄、慢性病患者,身体本身就像一辆"年久失修的车",小问题也容易带来大麻烦。

研究显示,围术期血压和心律的大幅波动会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Wax et al., 2010)。如果心跳太快、太慢、呼吸变弱,甚至一时血糖过高,都可能让术后恢复变慢,还可能引发心梗、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

所以说,生命体征的稳定,是绕不开的“硬杠杠”。这需要专业的观察和应对,才不是随便应付下就能过去的。

04 麻醉和重症监护之间有什么联系?

手术结束后,很多人以为"拉回病房就没事了"。其实,复杂手术、慢性病患者或大出血者,有可能在术后短时间出现呼吸衰竭、突发感染、严重出血等"不速之客"。这时离不开重症监护室(ICU)的专业照护,而麻醉医生往往深度参与其中, 帮助判断何时转入ICU,监测各项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例如插管、上呼吸机、镇静、保温等。

专业回顾: 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围术期重症患者由麻醉科医生主导监护管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有下降(Checketts et al., 2014)。

可以说,手术台前后的麻醉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守住了"开刀"时的安全,也确保术后恢复的质量。

05 急救复苏环节,麻醉能发挥什么作用?

想象一下,急诊急救现场,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或者外伤病人疼得喘不过气,光有外科医生还不够,还需要麻醉医生快速评估状况,实施镇痛、气道管理、循环支持等复杂操作。

举个例子,抢救过程中,有时需要紧急气管插管,让患者呼吸道畅通,这正是麻醉医生的拿手本领。还有像静脉用药、各种镇痛和镇静措施,也需要他们专业判断,降低并发症风险。

其实,麻醉的急救价值还体现在术后和重症病房,只要有突发危机,他们的身影从不缺席。

06 麻醉医生在疼痛管理上的作用 👨‍⚕️

术后疼痛不是小事,疼痛管理是一门学问。塞一根导管、打一针药,能不能让疼痛缓解,还要看麻醉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比如做完腹部手术,麻醉科常会采用连续静脉镇痛泵,或硬膜外镇痛法,可以大大减轻伤口疼痛,不影响呼吸和肠道功能,让大家能早下床、恢复得快。

研究发现,有效的术后疼痛控制能显著降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Kehlet & Dahl, 2003)。同时,长期慢性疼痛或者癌痛患者,也能够使用麻醉技术来调整方案,提高生活质量。

可见,术后的舒适,离不开麻醉团队的用心。

07 哪些因素会增加手术风险?

并不是每个人做手术都一样轻松。研究表明,高龄、慢性病、多种基础疾病的人群,围术期风险会明显增加(Moonesinghe et al., 2014)。这些风险因素包括:

  • 👴 年龄:60岁以上老人,心脏、脏器功能下降,对麻醉的耐受力降低。
  • 💉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原本会影响手术风险,尤其血糖、血压难以控制,容易在围术期出问题。
  • 🧬 既往脑梗死或其他重大病史:神经、血管损伤后的恢复力弱,容易并发新情况。
  • ⚖️ 饮食和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或肥胖都会加重手术风险。

别忽视,有些风险不会在体检时直接"冒头",但手术期间一旦出现就很麻烦。

08 实用的预防和自我照护建议

其实,围手术期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些平时的习惯减少。下面这些实用建议值得参考:

  • 牛奶、瘦肉、豆制品 — 支持术前和术后身体恢复。建议均衡摄入,多样化搭配,帮助免疫系统和肌肉修复。
  • 新鲜蔬菜和水果 — 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伤口愈合。每天尽量吃几种颜色的蔬菜,膳食纤维还能改善肠道功能。
  • 深呼吸训练与轻度锻炼 — 适合术前锻炼呼吸和耐力,比如每天散步30分钟,可以提升心肺功能。
  • 保持规律作息 — 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应对手术压力。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 定期体检与健康评估 — 术前最好做一次全面健康评估,包括心电图、血糖、肺功能、肝肾功能等。
  • 合理与医生沟通 — 有病史和药物过敏史一定提前告诉麻醉科医生。
  • 选择有经验的医疗团队 — 专业麻醉团队的大型二、三甲医院,手术安全性会更高。

如果手术当天出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最好和医生沟通后酌情推迟手术。

做完手术后,如果发现持续剧烈疼痛、发热、引流物增多、伤口出血等不适,别犹豫,及时和医生联系。

参考文献

  1. Wax, D. B., Lin, H. M., & Reich, D. L. (2010).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Causes, risks, and prevention. Anesthesiology Clinics, 28(3), 421–431.
  2. Checketts, M. R., Alladi, R., Ferguson, K., Gemmell, L., Handy, J. M., Klein, A. A., ... & Moppett, I. K. (2014).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s of monitoring during anaesthesia and recovery. Anaesthesia, 69(5), 529-536.
  3. Kehlet, H., & Dahl, J. B. (2003). The value of “multimodal” or “balanced analgesia” in postoperative pain treatment. Anesthesia & Analgesia, 97(5), 1567–1579.
  4. Moonesinghe, S. R., Harris, S., Mythen, M. G., & Rowan, K. (2014). Risk stratification tools for predict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surgery: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 Anesthesia, 69(6), 55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