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胃癌:识别、原因与应对策略

  • 32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胃癌:识别、原因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胃癌:识别、原因与应对策略

有时,饭后偶尔胀气、胃部轻微不舒服,我们总觉得是吃多了,或者和压力有关。其实,胃部问题绝大多数时候确实都是“小麻烦”,但总有那么些情况,不能简单一笑而过。胃癌,这个名字有些吓人,但它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遥远。今天就来聊聊:如何识别它的信号,弄清致病原因,了解有效的对策。

01  |  胃癌是什么?为什么值得关心?

胃癌,说白了,就是胃里的正常组织出了问题,形成了异常的肿块。多数胃癌来自胃的内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黏膜——医务上叫做“腺癌”。有的年龄较大,或有胃部慢性炎症的人,更容易遇到。根据《Cancer Statistics, 2023》(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23),全球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新确诊这种肿瘤。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也一直排在前列,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值得关心的理由很现实——它多数发展缓慢,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等出现不适往往就是进展期。越早了解胃癌,就越容易“把它拦在门外”。

🔎 02  |  有哪些症状别小看?

很多胃癌早期症状其实和胃炎、消化不良很像,容易被忽略。简单来说,有几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小信号需要注意:

  • 饭量变小:以前一顿能吃一碗,现在一半就饱,甚至经常没胃口。
  • 腹部不适:不是哪种“很疼”的感觉,而是饭后总有点闷,偶尔有点胀气。
  • 消瘦和乏力:不是减肥也没刻意少吃,体重慢慢降,整个人变得懒洋洋。
  • 消化问题:偶尔出现恶心、轻微反酸、容易打嗝,这些如果持续存在要提高警惕。

到了中晚期,胃癌的症状就更加明显,比如持续无法缓解的胃痛、食欲极差、体重迅速减少,甚至大便变黑,这时候就不是“小麻烦”了。

👩🏻‍⚕️ 56岁的一位女性患者,因为短时间内饭量减少、腹部总觉得不舒服,最终被诊断为进展期胃癌。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如果发现这些持续不变的异常,别自己硬扛,早点做胃部检查更稳妥。

🧬 03  |  为什么会得胃癌?

很多人问,为什么有的人得癌症,有的人没有?其实原因比较复杂。一部分是生活习惯所致,也有遗传和环境的成分。
主流医学认为,下面这些情况,和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 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种细菌在很多人的胃里都能找到,如果没有及时医治,容易带来慢性炎症,增加胃癌风险(Smyth EC, Nilsson M,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
  • 长期慢性胃炎: 比如老胃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反复发炎受损,久而久之就有变“异常”的机会,不容小觑。
  • 家族遗传: 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得过胃癌的人,自己的风险会高一些,尤其是年轻就患病的家族史。
  • 饮食因素: 长期吃腌制、熏烤、过咸的食物,或者爱喝很烫的汤,都不太利于胃黏膜“安全”。
  • 年龄增长: 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岁数越大,风险越高,尤其是有长期消化道疾病的人更要小心。

说起来,胃癌的发生,就像是在正常细胞里“某个环节出了岔子”,久而久之“零件出故障”,才演变成恶性肿瘤。所以好习惯和及时修复损伤一样重要。

[1] Smyth EC, Nilsson M, Grabsch HI, van Grieken NCT, Lordick F. Gastric cancer.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6(1):65.

🩺 04  |  如何确认?胃癌检查那些事

当发现自己长期饭量变小、腹胀、体重下降,或者家族有胃癌史,最靠谱的办法还是“眼见为实”——做胃镜检查。胃镜就是用一根细软管子,从嘴进入胃部,通过摄像头看清楚胃里每个角落,如果有异常,还能在局部取点组织检查(医学上叫“活检”)。整个过程虽说有点不适,但现在很多医院都能选择麻醉,无需太紧张。

  • 胃镜:最直接、有效。能看到早期的细微病变,比B超或X光更精准。
  • 病理活检:用来判断组织细胞是不是“坏变”——这一步可以确定是不是真正的癌变。
  • 辅助检查:包括CT、超声、血液肿瘤标志物,主要用来评估肿瘤范围和有无转移。

多数情况下,只要早发现、及时就诊,就能大大增加治愈效果。尤其是胃部有不明不适、家族癌症史的朋友,做好定期体检很有必要。

[2] Lauren P. The two histological main types of gastric carcinoma. Acta Pathol Microbiol Scand. 1965;64:31-49.

🛠️ 05  |  治疗方案有哪些?怎么选择?

不同阶段的胃癌,方式不同。早期发现的胃癌,手术切除效果最佳。对于进展期患者,还需要配合化疗、靶向治疗,甚至免疫治疗。简单梳理一下:

  • 手术: 把肿瘤和周围部分胃、淋巴结切除,争取切干净。这是治愈机会最高的方式。
  • 化疗: 用药物阻止异常细胞扩散。适合术前、术后减少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患者。
  • 靶向治疗: 主要针对肿瘤特定分子。例如HER2阳性的胃癌,可以加用相应药物。
  • 免疫治疗: 利用提高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异常细胞”的能力,部分患者可能受益。

比如那位56岁的女性患者,术后配合了多轮化疗和免疫治疗,现在一般状况稳定。这说明科学的治疗方案,是给患者最好的机会。

  • 治疗反应评估: 治疗过程中会通过影像和肿瘤标志物,判断肿瘤缩小与否,及时调整方案。
  • 副作用管理: 常见有恶心、免疫抑制、乏力,需要个体化护理和营养支持。

[3] Ajani JA, Lee J, Sano T, Janjigian YY, Fan D, Song S. Gastric adenocarcinoma. Nat Rev Dis Primers. 2017;3:17036.

💡 06  |  日常怎么做,更有益于胃健康?

  • 谷类杂粮: 促进肠胃动力,帮助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建议主食适量加入糙米、小米、燕麦。
  • 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 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物,有助于降低各类癌症风险。可以每天配上小盘深色蔬菜和一份水果。
  • 优质蛋白(鱼、豆制品): 有助于修复胃粘膜,并增强机体抵抗力。例如早餐可选择豆浆+鸡蛋。
  • 适度体育锻炼: 增强免疫力、改善肠胃血液循环。建议每周保持三次中等强度(如快走40分钟)。
  • 定期胃部检查: 40岁以后,或者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每两年查一次胃镜比较适合,可以和医生约时间安排。

这些积极的生活方式,对胃不是“防弹衣”,但能让它的防护力更强。从身边的小细节做起,你会发现,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才是给胃最好的支持。

😊 身体的每次努力都不会白费。胃部有小不适,及时和医生沟通,偶尔有疑问也别憋着。健康管理并不难,只是从每一次合理选择开始。

[4] Correa P, Piazuelo MB. The gastric precancerous cascade. J Dig Dis. 2012;13(1):2-9.

胃癌不等于无解,但对胃的每一次善待都会在关键时刻帮上你的忙。更重要的是,面对身体发出的“小提醒”,学会倾听、早点应对。定期检查、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才是守护健康的“长期答案”。现今的治疗选择远比过去丰富,相信科学,积极配合就医,生活质量依然值得期待。把这些知识牢记心间,希望下次家人或朋友聊及胃部问题时,你能给出更靠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Smyth EC, Nilsson M, Grabsch HI, van Grieken NCT, Lordick F. Gastric cancer.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6(1):65.
[2] Lauren P. The two histological main types of gastric carcinoma. Acta Pathol Microbiol Scand. 1965;64:31-49.
[3] Ajani JA, Lee J, Sano T, Janjigian YY, Fan D, Song S. Gastric adenocarcinoma. Nat Rev Dis Primers. 2017;3:17036.
[4] Correa P, Piazuelo MB. The gastric precancerous cascade. J Dig Dis. 2012;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