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L1骨折与麻醉科的健康科普指南
- 2025-09-27 07:30:00411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腰椎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车祸、重物砸伤等高能创伤引发,手术是恢复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的关键手段,而麻醉的选择与管理直接关系到手术安全和患者预后。本文将从麻醉方式选择、术前评估、术中管理、术后恢复及风险防控等方面,全面科普腰椎骨折手术的麻醉知识及核心注意事项。
腰椎骨折手术的麻醉需兼顾“手术操作需求”与“患者生理状况”,目前临床以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含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为主,两种方式各有特点,适用场景不同。
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丧失、全身肌肉松弛、痛觉消失的麻醉方式,是腰椎骨折手术,尤其是复杂手术(如多节段骨折、椎体融合术、伴神经损伤修复) 的首选。
- 核心原理: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阻断痛觉信号传递,同时通过肌肉松弛药让腰背部肌肉完全放松,为术者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避免患者术中因体位变动(如俯卧位)引发意外。
- 适用人群:几乎所有腰椎骨折患者,尤其适合高龄、合并心肺疾病、脊柱畸形、严重创伤(如多发骨折、休克前期)或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患者。
- 优势:患者术中无痛苦记忆,肌肉松弛效果确切,麻醉深度可控性强,能有效应对术中血压波动、出血等突发情况。
- 不足:麻醉恢复时间较长(通常1-2小时),可能出现术后恶心呕吐、咽喉部不适(气管插管所致)等短期反应,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调控要求更高。
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阻断脊神经传导,使腰背部及下肢痛觉消失的“半身麻醉”方式,仅适用于简单腰椎骨折手术(如单节段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 。
- 核心原理:腰椎骨折若未破坏椎管完整性(如单纯压缩性骨折),麻醉医生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通过腰椎间隙穿刺(避开骨折节段),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药物扩散后阻断腰段脊神经,实现手术区域无痛。
- 适用人群:年轻、身体基础状况好、骨折类型简单(无椎管狭窄、神经损伤)、手术时间短(<1小时)的患者。
- 优势: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无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镇痛效果精准,可用于术后镇痛延续。
- 禁忌人群:绝对禁忌包括腰椎骨折合并椎管内出血、感染、严重脊柱畸形(穿刺困难);相对禁忌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如服用抗凝药未停药)、休克、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无法配合穿刺(如焦虑、创伤后躁动)。
麻醉风险的防控始于术前,患者及家属需配合医生完成全面评估和准备,这是降低麻醉意外的核心环节。
麻醉前评估的核心是判断患者能否耐受麻醉,重点关注以下维度,患者需如实告知病史,不可隐瞒:
1. 创伤严重程度评估:腰椎骨折常伴随其他隐匿损伤(如肋骨骨折、肝脾破裂、颅脑损伤),术前需通过CT、MRI、超声等检查排除多发创伤,避免麻醉中因未发现的损伤(如内出血)引发血压骤降。
-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患者需提前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冠心病患者需评估心功能(如通过心脏超声),避免麻醉中出现心肌缺血;
- 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需提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戒烟至少2周,减少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 凝血功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停药5-7天,避免椎管内麻醉穿刺时出血,引发硬膜外血肿(可能导致截瘫)。
3. 脊柱条件评估:通过MRI明确骨折节段是否有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判断椎管内麻醉的可行性;若存在严重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需提前告知麻醉医生,选择更合适的穿刺体位或麻醉方式。
1. 饮食控制:麻醉前需严格“禁食禁水”,目的是避免术中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标准要求为:术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如米饭、肉类),术前2小时禁饮清流质(如水、不含果肉的果汁),具体时间需以麻醉医生告知为准,不可因口渴或饥饿擅自进食。
- 降压药、降糖药:术晨可少量饮水送服,避免血压、血糖大幅波动;
- 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班,需提前停药并改用短效抗凝药(如低分子肝素)“桥接”,停药时间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继续服用;
- 激素类药物:长期服用泼尼松等激素的患者,术前需告知医生,麻醉中可能需补充激素,避免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3. 个人准备:术前需取下假牙、眼镜、首饰(如项链、戒指),避免麻醉中脱落引发误吸或损伤;女性患者需避开月经期,以免增加术中出血风险;术前一晚保证充足睡眠,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缓解焦虑。
腰椎骨折手术的麻醉管理具有特殊性——患者多为创伤状态,且常需采取俯卧位(便于术者操作),麻醉医生需全程严密监控,应对三大核心挑战:
创伤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失血(如骨折端出血),俯卧位时胸廓受压、回心血量减少,易出现血压下降;而手术操作(如椎体复位、植入内固定物)可能刺激神经根,引发血压骤升。麻醉医生会通过以下方式维持循环稳定:
- 持续监测: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部分患者需监测有创动脉血压(通过桡动脉穿刺),精准掌握血压变化;
- 液体管理:根据出血量和尿量,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或血液制品(如红细胞),补充血容量;
- 药物调控:血压过低时使用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血压过高时使用降压药(如硝酸甘油),确保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20%。
俯卧位时患者胸部和腹部受压,肺通气功能受限,尤其是合并肋骨骨折或肺损伤的患者,易出现缺氧。麻醉医生会通过气管插管控制呼吸,设置合适的呼吸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保证肺通气和氧合;同时定期听诊肺部呼吸音,观察气道压力,避免气道梗阻或肺不张。
腰椎骨折常伴随神经损伤,手术操作或麻醉药物可能加重神经损伤,麻醉中需通过“神经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 体感诱发电位(SSEP):监测脊髓感觉通路,若波形突然消失或幅度下降,提示脊髓受压,需立即告知术者暂停操作;
- 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脊髓运动通路,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避免内固定物植入时损伤神经根。
麻醉结束不代表风险消失,术后恢复阶段需关注麻醉苏醒、疼痛管理和并发症防控,患者及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以下事项:
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需在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1-2小时,直至意识、呼吸、循环稳定:
- 苏醒延迟:若术后超过2小时仍未清醒,可能与麻醉药物残留、低血糖、脑缺氧等有关,医生会通过监测血糖、血气分析排查原因,必要时使用催醒药物(如氟马西尼);
- 术后躁动:部分患者苏醒后可能出现烦躁、挣扎,多因疼痛、气管插管刺激或药物残留所致,医生会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家属需协助固定患者肢体,避免拔除气管插管或输液管。
腰椎骨折术后疼痛剧烈,若镇痛不佳会影响患者翻身、咳嗽(易引发肺部感染),甚至导致应激性溃疡。临床常用镇痛方式包括:
- 静脉自控镇痛(PCA):患者通过按压按钮自行输注镇痛药物(如芬太尼),按需给药,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少;
- 硬膜外镇痛:若采用椎管内麻醉,术后可保留硬膜外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局麻药,适合术后3-5天的镇痛;
- 口服药物:疼痛缓解后可改用口服镇痛药(如塞来昔布、氨酚羟考酮),需遵医嘱服用,避免过量(可能导致肝损伤或便秘)。
麻醉相关并发症多为短期反应,及时处理即可恢复,需重点关注以下4种:
1. 术后恶心呕吐(PONV):全身麻醉患者发生率约30%,与麻醉药物刺激、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出现症状时需侧卧(避免呕吐物误吸),医生会给予止吐药(如昂丹司琼);
2. 咽喉部不适: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咽痛、声音嘶哑,多在1-3天内缓解,可多饮水或含服润喉片;
3. 尿潴留:椎管内麻醉可能抑制膀胱排尿反射,术后6-8小时未排尿需告知护士,必要时导尿;
4. 硬膜外血肿(罕见但致命):若采用椎管内麻醉,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需立即告知医生,通过MRI排查硬膜外血肿,确诊后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避免永久性神经损伤。
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麻醉风险较高。需注意:
- 术前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血糖<8mmol/L);
- 麻醉药物剂量减少20%-30%,避免药物蓄积;
- 采用短效麻醉药物(如七氟烷),减少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腰椎骨折手术的麻醉安全,是“医生评估”与“患者配合”的共同结果。总结核心原则如下:
1. 如实告知病史:隐瞒基础疾病(如凝血障碍、哮喘)可能导致麻醉意外;
2. 严格遵医嘱准备:禁食禁水、停药时间不可擅自更改;
3. 信任医疗团队:麻醉中出现任何不适(如椎管内麻醉时的疼痛、麻木),及时告知医生,切勿随意移动;
4. 重视术后观察:术后出现异常症状(如下肢无力、呼吸困难),立即呼叫医护人员。
总之,腰椎骨折手术的麻醉并非“简单的打一针”,而是涵盖术前评估、术中调控、术后恢复的全流程管理。了解麻醉知识及注意事项,既能帮助患者减少焦虑,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疗操作,最终实现“安全麻醉、顺利手术、快速康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