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关键角色

  • 27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关键角色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关键角色

01 什么是麻醉?

手术前后,医生常常会问:“有没有做过麻醉?”很多人其实对麻醉并不熟悉。简单来说,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痛苦或恐惧。一般分为失去部分感觉(局麻),或者完全进入睡眠(全麻)。这种“暂停感知”,让手术能够顺利进行,减少身体和心理的压力。

麻醉其实就像给身体的“警报系统”按下的暂停键。在医生的精细调控下,患者能在接受治疗时保持舒适与安全。

🩺 有些人对麻醉有担心,但只要遵医嘱,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安全完成麻醉和手术过程。

02 手术中的麻醉师到底有多重要?

  • 控制疼痛: 麻醉师为你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式,确保手术期间没有痛感。比如腹部手术通常用复合全麻,可以让患者舒适地度过整个过程。
  • 生命体征监测: 麻醉师随时关注你的心跳、血压、呼吸等指标,“像守护神一样”确保身体运作稳定。稍有异常,马上调整用药或设备。
  • 应急处理: 手术中突然血压下降或有不明反应,麻醉师会第一时间处理,快速采取措施,比如调整麻醉深度,补充药物,必要时启动急救。

🧑‍⚕️ 有一位66岁的女性朋友,因胆囊结石并发炎症接受腹腔镜手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师巧妙地使用复合全麻和多种药物组合,术中患者各项体征始终平衡,顺利完成切除。这个例子说明,麻醉师的存在是手术安全的关键部分。

💡 手术成功不仅靠外科医生,麻醉师的“幕后守护”同样重要。

03 什么因素影响麻醉风险?

麻醉的风险不仅仅来自手术本身,还和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年龄等多方面有关。

  • 身体基础情况
    年龄越大,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越多,麻醉风险越高。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人群接受麻醉,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参考:Saiman, Y. & Nguyen, M. (2023). "Gallstones". Merck Manual - Consumer Version.
  • 遗传和过敏因素
    家族有麻醉反应史或者药物过敏,需要提前告知医生,否则可能在麻醉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 生活习惯重要性
    长期吸烟、酗酒、偏高脂饮食会让身体在麻醉时更容易出问题。一项研究发现,肥胖和快速体重下降都增加麻醉并发症风险。
⚠️ 术前检查和病史沟通,对降低麻醉风险非常关键。不要隐瞒任何既往病史和日常习惯。

04 如何通过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术前准备?

你可能听过“术前要禁食”、“清淡饮食更安全”这些说法,实际操作上可以这样做:

  • 🍲 全谷类和蔬菜: 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健康,减轻术后腹胀。建议术前一周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比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香蕉等,每天至少400克。
  • 🥛 优质蛋白质: 增强身体恢复能力,如瘦肉、鱼、鸡蛋、豆制品。每餐都适量为好,有助于手术后伤口愈合。
  • 🫗 充足水分: 保持细胞活力,减少术后脱水风险。术前两天多喝水,每天不少于1500ml,但避免饮用含糖或过于刺激的饮料。
  • 🚶‍♂️ 适度锻炼: 比如快走、慢跑,一周3-4次,每次30分钟,提高心肺功能,有助于更快恢复。
  • 📅 定期体检: 建议成人每年做一次全面检查,尤其是心脏、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术前提前预约复查。

这些做法有助于身体迎接麻醉和手术。如果自行感觉异常,比如消化不良、疲乏、失眠,最好提前咨询专科医生。

05 常见麻醉类型和适用场景有哪些?

在医院里,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和病人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这里简单介绍主要类型:

  • 局部麻醉
    只让手术部位失去痛觉,比如缝合皮肤、小范围切除。不影响意识,适合体表或小型手术。
  • 椎管内麻醉
    常用于下腹部、下肢手术,比如剖宫产、膝关节置换。患者意识清楚,疼痛消失,能自主呼吸。
  • 全身麻醉
    让整个身体进入沉睡状态,感受不到疼痛或不适,适合大手术或持续时间较长的介入治疗。
  • 复合麻醉
    上述多种方式的结合,能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比如上述66岁女性的胆囊切除术,就采用了复合麻醉,兼顾镇痛和安全。
🔍 和医生沟通手术方案时,可以主动了解麻醉类型和预计的恢复过程,对缓解心理压力有帮助。

06 麻醉后的恢复过程是怎样?

手术结束,麻醉药物逐渐代谢,身体功能慢慢恢复。多数人会有短暂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晕眩。一般几十分钟到几小时内可恢复清醒。有少数人会头痛、恶心,但很快会缓解。

拿前面的案例来说,66岁的女性在术后恢复室观察,体征稳定,不见发热或腹痛。术后护理团队连续评估伤口、体温及精神状态,直到患者清醒、能自主进食为止。

  • 恢复要点:
    🛌 保持躺卧,避免剧烈活动;
    🥤 补充水分;
    😴 保持休息有助于体力恢复。
  • 警示信号: 明显头痛、持续嗜睡、复视、剧烈不适,需通知医护及时评估。
⚕️ 术后心理放松也很重要,有家人陪伴可以恢复得更快。

07 麻醉在重症监护和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麻醉不仅仅用于手术期间,在重症监护、急救和长期疼痛管理等方面也发挥着核心作用。

  • 重症急救: 在ICU中,麻醉专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镇静、镇痛方案,让患者身体得到充分休养,为抢救创造条件。
  • 慢性疼痛: 对于癌症、关节炎及一些慢性疾病患者,麻醉科医生会运用特定药物精准控制疼痛,让患者的日常生活变得更舒适。
  • 康复支持: 麻醉团队帮助制定分阶段康复方案,逐步调整镇痛用药,优化功能恢复。

最新研究指出,合理的麻醉干预可让重症患者死亡率下降10%以上。参考:Martyn, J. A., & Mao, J. (2021). "Pain management and anesthesiolog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合理麻醉不仅是“躺平”,更是帮助身体战胜疾病的关键一步。

参考资料

  • Saiman, Y., & Nguyen, M. (2023). "Gallstones". Merck Manual - Consumer Version.
    https://www.merckmanuals.com/home/liver-and-gallbladder-disorders/gallstones
  • Gartner, D., Howard, A., et al. (2018). "Preoperative nutrition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105(6), 700–708.
  • Martyn, J. A., & Mao, J. (2021). "Pain management and anesthesiolog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5(2), 18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