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和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了解与应对

  • 22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和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了解与应对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和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了解与应对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进医院,听到“手术”“麻醉”这两个词时,心里难免有点打鼓。事实上,无论是小手术还是大手术,再或者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病人时,麻醉几乎都是绕不开的环节。哪怕是皮肤美容、牙科也常见麻醉的身影。今天我们来说说麻醉到底在医疗里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普通人需要有哪些常识,风险和应对又该怎么做。

💡 01 麻醉领域到底是什么?

麻醉,其实就是利用特定药物让人在医疗操作期间暂时丧失痛感和部分意识。很多朋友以为麻醉只是“睡一觉”,实际上它远不止让你失去知觉这么简单。医生会根据你的体质、手术类型和特殊情况,选择恰当的麻醉药和方式,让你最大程度地舒适,还要确保操作期间生命体征稳定。例如,在面部瘢痕修复、阑尾炎手术、甚至分娩时,麻醉都能让过程变得更可承受。

简单来说,麻醉不只是用来止痛,它是医生能安全完成手术、各种侵入性操作时的“隐形保护伞”。

比喻:

麻醉就像一道保险门,把不适与疼痛临时挡在身体外,让治疗能顺利进行。

🩺 02 麻醉在手术里的主要用途

  • 😴 镇痛与无知觉:麻醉让患者在手术中感受不到疼痛。一位青年女性,为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进行皮肤修复时,只涂了局部麻醉药物,等待四十分钟,整个操作过程几乎无痛。对于更大的手术,比如腹部或心脏手术,则用全身麻醉让人完全失去意识。
  • 🧑‍⚕️ 维持生命体征监测:手术期间,不单要让你睡着,更要保证心跳、呼吸和血压的稳定。比如在重症监护室,麻醉医生的仪器会随时监测,防止意外发生。
  • 🔧 辅助特殊操作:某些检查和治疗,比如内镜、急救插管,有了适当麻醉,医生能更精准地操作,减少刺激带来的风险。
小贴士:很多皮肤微创项目,也会提前进行表面局麻,减少患者紧张和疼痛。

🧪 03 麻醉药都有哪些类型?是怎么工作的?

说到麻醉药,通常分为两大类: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它们的适用场景和原理有很大不同。

  1. 全身麻醉:让人从头到脚都“断电”。药物经静脉或吸入,几分钟就能让人像睡着一样,对外部刺激毫无察觉。它作用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调节意识、感知和反射。
  2. 局部麻醉:只屏蔽手术区域的知觉。例如做牙科拔牙、皮肤激光治疗时,医生会给局部用药,只让这一小块区域“沉睡”。它阻断局部神经信号,让治疗过程几乎没有痛感。

各种麻醉药组合用在一起,还能达到更理想效果,比如术中先镇痛、后镇静,术后减少恶心呕吐。

别忘了:麻醉方案都由专业的麻醉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和手术需求定制,不能自己随便用药。

📋 04 风险怎么判断:麻醉前的安全评估

每个人接受麻醉前都要历经一轮评估,不是“麻醉师进来打一针就完事”。风险评估目的在于防止操作中出现突发状况,并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安全的方案。下面简单介绍主要步骤:

  • 询问健康史:医生会了解你有没有心脏病、高血压、过敏史,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这些信息对于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剂量非常关键。
  • 体格检查:观察呼吸、心跳、体重和身高。比如体重明显超标或过于消瘦,人群对麻醉的耐受力不一样,药量和方案要单独考量。
  • 必要的检测:部分人群还需要抽血、心电图、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遇到青少年或老年患者,医生更会仔细权衡,全力规避风险。
例子:上文提到的年轻女性,术前评估无过敏史、不存在慢性疾病,因此适宜局部表麻。这个流程也适用于日常许多医疗小操作。

说起来,麻醉医生对于每项评估都很重视,哪怕是普通的打针小治疗,也会详细问清楚身体状况。这种谨慎,其实就是在帮你守住健康的最后一道关卡。

🏥 05 重症监护里,麻醉医生都做什么?

重症监护室(ICU)是各种危重病人集中的地方,麻醉医生的任务多样:既要让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减少痛苦,也要保障基本生命功能不被干扰。实际操作中,重点包括这些方面:

  • 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连续监控心跳、呼吸、血压、血氧,每时每刻都准备应对突发变化。
  • 合理镇静与镇痛 🔒:部分重症患者需要插管或持续治疗,这时麻醉药要精准把控量,既不让人太痛苦,也不影响基本生理功能。
  • 辅助呼吸或抢救:危重病人有时需借助麻醉药配合进行插管、呼吸机连接或心脏复苏。每一步都要求专业判断,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提醒:ICU麻醉管理必须全程由资深医生负责,这对患者恢复起到关键作用。

🚑 06 急救复苏时如何应用麻醉?

一谈到急救复苏,比如抢救猝死、严重创伤,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心肺复苏,很少注意到麻醉的角色。实际上,有些紧急操作,比如插管、气管切开、骨折复位,在没有麻醉帮助时,患者因剧烈疼痛而出现强烈反应,反而加重危险。

  • 插管镇静:让意识尚存的患者在插管时减少恐惧和挣扎,操作更顺利,气管避免损伤。
  • 特殊药物复苏:有时麻醉药也被用于逆转特定中毒、过量情况。如抢救吸入镇静类药物过量时,专门拮抗药可及时用上。
  • 桥接后续治疗:成功复苏后,有的人仍需持续镇静镇痛,帮身体慢慢恢复。
说明:急救中的麻醉操作复杂、时间紧迫,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越是在危难时刻,专业麻醉让抢救效率和成功率都有保障。

⚠️ 07 如何理解麻醉风险?原因有哪些?

其实,大部分麻醉是安全的,但任何医疗操作都不可能 0 风险。明白导致风险的常见原因,有助于及时应对。

  • 健康状况基础:有慢性病、肥胖、年龄太大或太小,都可能加大麻醉风险。孕妇、婴幼儿、老人对药物的耐受性本就很弱。
  • 药物过敏与个体差异:对某些麻醉药过敏,或肝肾清除功能低下时,常规剂量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
  • 遗传易感与家庭史:少数人天生对部分麻醉药(比如琥珀胆碱)极其敏感,一旦误用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 基础操作环境:手术环境若不达标或医生经验不足,原本可控的风险可能变得不受控。
研究数据显示:重症患者接受全身麻醉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很多(参考:Butterworth JF, "Safety of anesthesia in sick patients", Anesthesiology, 2018)。不过,只要医生事先评估充分,用药规范,绝大多数风险都能规避掉。

🌱 08 如何预防麻醉风险?科学配合有哪些建议?

  1. 日常养成好习惯: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鱼、鸡蛋)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能力,能帮助抵抗手术和麻醉带来的损耗。如果准备手术,术前2周调整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提高手术和麻醉安全性。
  2. 信息全面告知医生:提前告诉医生本人的慢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相关病史。实事求是,千万别隐瞒。
    例如:有心脏病史、近期感冒、家人曾有麻醉并发症,都要如实交代。
  3. 术前务必规范检查:该抽血、拍片、做心电图的别嫌麻烦,更不能简化流程。这些看似小的环节能大大降低术中意外可能。
  4. 选正规有资质医院:遇到需要麻醉的手术,应优先选择配备规范麻醉团队的医院或医疗美容机构,而非路边不明诊所。
友情提醒:如果有即将面临的麻醉手术,提前养成健康饮食和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只是助力恢复,更为手术安全撑起防护伞。

👩‍⚕️ 09 有麻醉相关担忧时,如何寻求帮助?

如果手头的检查报告、健康情况有变化,或者曾经出现过麻醉相关并发症,建议主动咨询麻醉科医生。临近手术前,也可以提前预约麻醉门诊,让医生结合你的具体身体条件,制定最合适的麻醉计划。

  • 遇到不适症状(如长时间头晕、术后胸闷呼吸急促、伤口持续出血)要及时和医生沟通,不要拖延。
  • 有慢性疾病者,可以咨询主治医生,看看有没有推荐的专科医院。
  • 做高风险麻醉操作时,优先选择大型公立医院、等级医疗美容诊所,以获得全方位保障。
结语:麻醉看似“配角”,关键时刻才发现它背后的专业含量。牢记沟通细节、按医嘱执行、科学养成健康习惯,每一步都是保障自己安全的关键。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家人放心,也让每一次医疗决定都多一份底气。

引用文献

  • Butterworth JF, “Safety of anesthesia in sick patients”, Anesthesiology, 2018.
  • Stewart J, "Local anesthetics: review of pharmac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nals of Medicine, 2020.
  • Zouboulis CC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ne Scar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