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秘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情绪管理与心理保护

  • 30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秘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情绪管理与心理保护封面图

揭秘早期双相情感障碍:听心声、辨情绪、护心理

01. 双相情感障碍:究竟什么样?

生活中有人发现,刚刚还在和朋友开心聊天,没过多久便陷入沉默,连点小事也能难以自控地烦躁或悲伤。有时候对未来充满期待,一转眼又觉得一切毫无意义。这些大起大落的情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切换”。其实,这正是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早期常见的特征之一。

简单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影响情绪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在“高涨”(躁狂/轻躁)与“低落”(抑郁)之间反复摆动。根据发作内容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双相I型(有典型躁狂发作)和II型(以轻躁+抑郁为主)。
情绪剧烈转变和行为的极端变化容易让人误解或忽视,尤其是在早期。对工作、学业、家庭,甚至个人健康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扰。

🔍 重点:双相情感障碍≠普通的情绪波动,关键在于“幅度大/持续久/影响大”。

02. 早期信号:轻微起伏往往被忽视

  • 1. 情绪变化快

    一位19岁的女大学生,最近时不时因为琐事暴躁发脾气,没几天又开始失落,对原本喜欢的游戏通通失去兴趣。从中发现——其实情绪的这种小起伏,与青春期、压力等因素不完全一样。

  • 2. 活动动力骤变

    突然对平常聚会、运动很感兴趣,却又莫名在下周变得“懒散”,什么事都不想做。

  • 3. 睡眠习惯变得没规律

    偶尔几天失眠,之后又容易嗜睡,不过表面上还能应付学业或工作。

⚠️ 轻度症状常表现为:
  • 短暂情绪波动但未失控
  • 偶发精力充沛,随后又力不从心
  • 与现实压力关系不大
小结:早期信号通常持续时间短、不易被察觉,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是不能完全忽略。

03. 警惕持续和严重的情绪警报

进一步发展后,有些信号就不再“微妙”,反而变得“异常明显”。这类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显著表现 生活影响举例
极度兴奋或压抑(一周以上) 22岁男生持续多天夜不成眠,大谈创业想法,甚至花光积蓄购买无用设备,而后几乎整周无精打采。
思维变快或变慢 发现自己说话越来越快,跟不上对方对话;反之则大脑像卡壳一样,什么都难以决断。
对人冷淡或攻击性增加 突然与朋友断绝联系,或莫名争吵。
失眠或嗜睡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频繁迟到或旷工,学习成绩大幅滑坡。
别忽视:
  • 若上述症状持续一周以上,且出现幻觉、冲动消费等异常行为,已经不是“普通情绪”问题。

04. 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风险因素全解

其实,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并不止于“压力”这么简单,更多是多方面因素交错:

  • 遗传因素

    医学研究证实,直系亲属有该病史的人,患病概率比一般人高约十倍(Craddock, N., Sklar, P., 2013)。

  •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带来情绪调节系统混乱。

  • 重大生活变故

    如丧亲、离婚、失业等事件,容易诱发或加重已存的情感障碍。

  • 药物与生理疾病

    用药不当、甲状腺疾病、脑外伤等,同样可能诱发情绪紊乱。

  • 青少年与青春期

    16-25岁初发风险最高(Grande et al., 2016),女生和男生均有可能,但症状表现略有差异。

小结: 风险存在与否并不直接决定是否“必然发病”,但很重要的是早预警、早关注。

05. 如何识别?观察和沟通同样重要

  • 观察生活细节

    如果发现朋友、家人总在短时间情绪转变,且生活习惯突然改变,可以问一句:“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这种关心有助于打破沉默,让对方意识到变化。

  • 实际沟通技巧

    交流时,尽量用开放性语言:“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自己的作息有变化?”避免指责或否定,只作倾听者。这会降低防备,增加被帮助的可能。

  • 自查也很重要

    简单记日记,追踪自己情绪和活动,可帮助早期发现异常。使用情绪跟踪App也是不错的补充。

💬 友情提醒:关注异常行为、思维方式或社交习惯,总比“抱侥幸”等待好。

06. 何时寻求医生?专业评估流程咋走

很多人会等到情绪严重影响生活甚至发生自伤行为才去医院。其实,明确早期迹象后,及时求助更靠谱。
就诊建议:

  • 首选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
  • 医生会通过访谈、行为观察和量表自评(如MDQ或YMRS)来综合判断。
  • 必要时结合家属访谈和身体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如甲状腺功能异常)。
📑 实用建议:如情绪起伏持续两周以上且影响工作或学习,应预约专业医生,早一步开启干预措施,避免严重后果。

07. 心理自我管理:积蓄内心的力量

健康习惯 具体做法
规律作息 每天定时起床入睡,坚持不熬夜,有助于稳定大脑生物钟。
摄入全谷类与丰富蔬果 燕麦:促进5-羟色胺合成,每日早餐适量粮食可增进积极情绪。
多做有氧运动 快走或慢跑,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对稳定情绪非常有帮助。
学会放松技巧 冥想、深呼吸或渐进式肌肉放松,每天10-20分钟,缓解内心焦虑(Anderson, E. & Shivakumar, G., 2013)。
定期记录情绪日记 每天用一句话记录情绪波动,便于早发现异常——也有助于与医生沟通。
🌱 小提示:遇到情绪困扰时,不妨尝试“写下来”,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也可能帮你疏导情绪。
📅 提醒: 规律生活、足量蔬果和运动,对大脑的保护其实比你想的还要好用。出现持续低落或极度兴奋,优先联系专业心理医生,不必独自承受。

引用文献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0855-7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241-X
  • Anderson, E. & Shivakumar, G. (2013).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anxiety. Front Psychiatry, 4, 27.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13.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