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眼睛的“健身操”:上班族护眼秘籍

  • 16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眼睛的“健身操”:上班族护眼秘籍封面图

眼睛的“健身操”:上班族护眼秘籍

01  每天“熬屏”,你的眼睛扛得住吗? 👀

其实现在很多办公室都流行站立办公、健身球当椅子,却很少有人想过,眼睛也需要“健身”。坐在电脑前一整天,眨眼慢慢变少,屏幕的光亮和空调的干燥,会让眼睛出现没有立刻察觉的小变化。偶尔下班觉得眼睛有点累,有些人甚至刷几分钟手机,眼前就有些模糊,伸一下懒腰才发现自己的世界有点不太清楚了。
这种情况短时间看似没什么,不过时间一长,眼疲劳和干涩等不适就会慢慢积累,成为困扰上班族的“隐形小麻烦”。有研究显示,每连续使用电子设备2小时,眼部的疲劳感就会明显上升(Sheppard & Wolffsohn, 2018)。

TIPS 眼睛也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运动恢复活力。别忽视这点!

02  出现这些信号,说明你的眼睛累了

症状 出现时机 生活场景示例
偶尔模糊 长时间注视屏幕后 写一小时PPT,刚抬头视力一阵发虚
轻微疼痛 持续用眼集中注意力 连续编程半天后,眼眶有点酸胀
短暂流泪 偶尔伴随冷风、空调 打印机的位置靠近风口,眼角总有泪水打转
干涩不适 午后较多见 午饭后看表格,眼球觉得“没水润”
病例: 28岁的产品经理小任,下班后眼睛时不时有模糊感,最近连续熬夜赶需求,发现间歇性头痛和轻度眼胀,从中可以看出,长时间用眼容易引起暂时性不适,但认真休息后多能缓解。
提示 这些偶发的不适,通常是早期信号。如果经常出现,需要早点采取措施。

03  为什么上班族更容易被“眼疲劳”盯上?

1. 眨眼次数变少:盯着屏幕工作,眨眼次数会降到平时的一半甚至更低。这直接影响泪膜分布,导致眼表无法得到充分滋润。

2. 用眼距离不当:很多人喜欢屏幕近距离操作,实际上,距离越近,相对的调节压力就越大,眼部肌肉更容易疲劳。

3. 环境干燥:无论是办公室里的空调还是冬季供暖,空气干燥都会加重眼部水分蒸发,容易让人觉得“干涩刺痛”。

4.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泪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尤其是30岁以后这种变化更加明显(Bron et al., 2017)。

小心 这些情况单独一项似乎没什么,但多重叠加会明显增加干眼、视疲劳等风险。

04  护眼操真的有用吗?简单原理和操作步骤

护眼操并不是小学生才做的活动——用合适的方法活动眼球,确实能减轻肌肉紧绷,刺激泪腺分泌,帮眼睛“活动筋骨”。原理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动作:

  • 眨眼快操:一分钟内快速连续眨眼15-20次,帮助泪液分布均匀。
  • 环顾操:分别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慢慢转动眼球,每个方向约5次,用时2分钟。
  • 远近交替操:先盯远2米外物体5秒,再看近30厘米内书本3秒,来回进行10组。
注意 每次护眼操总计时间5分钟左右,避免频繁揉搓眼睛。

05  实用护眼操动作一览表

动作 要点 具体做法
热敷放松法 促进血液循环 闭眼,用温热毛巾敷眼部2分钟
眨眼训练 加快泪液分布 连续快速眨眼20次
眼球转动操 活动眼部肌肉 上-下-左-右-顺逆时针各5次
远近交替训练 调节睫状肌功能 两点(一远一近)交替凝视10组
实用 最好每隔1小时休息一次,每次做1-2个动作,不需要全部做完。

06  饮食协同,让护眼效果更上一层楼 🥕

食物 主要营养素 对眼睛的作用 食用建议
胡萝卜 β-胡萝卜素 有助维持角膜健康 每周3-4次炖汤或凉拌
深绿色蔬菜 叶黄素、玉米黄质 可以减少蓝光损伤 搭配主食炒食或做汤
蛋类/奶制品 维生素A、蛋白质 补充视网膜必需物质 早餐优选水煮蛋或牛奶
深海鱼 DHA、omega-3 维护视网膜健康 每周2次清蒸或炖煮
蓝莓 花青素 减轻视疲劳感 可作为小零食直接食用
小贴士 合理膳食和护眼操结合,效果比单一锻炼要明显。

07  日常·现场·在手的护眼小妙招

  • 屏幕距离保持50cm以上,字体用14号以上更省力。
  • 避免空调风口直吹,多喝水。
  • 办公室光线柔和,别在背光或过亮环境下久坐。
  • 上下班路上用墨镜防紫外线。
  • 出现持续刺痛、红肿或频繁流泪,尽快到眼科做下检查。
病例: 35岁的银行职员林女士,近半年常觉眼睛干涩,认为是天气原因。最近检查发现是急性干眼加重,她调整了用眼方式并配合医生治疗,症状逐渐缓解。这说明,持续症状要及时专业干预。
提醒 护眼操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不适不能硬扛,要配合医生检查。

主要参考文献

  • Bron, A. J., de Paiva, C. S., Chauhan, S. K., Bonini, S., Gabison, E. E., Jain, S., ... & Sullivan, D. A. (2017). TFOS DEWS II pathophysiology report. The ocular surface, 15(3), 438-510. https://doi.org/10.1016/j.jtos.2017.05.011
  • Sheppard, A. L., & Wolffsohn, J. S. (2018). Digital eye strain: prevalence, measurement and amelioration. BMJ Open Ophthalmology, 3(1), e000146. https://doi.org/10.1136/bmjophth-2018-0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