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夜里磨牙,白天忧虑:探索磨牙现象及应对策略

  • 20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夜里磨牙,白天忧虑:探索磨牙现象及应对策略封面图

夜里磨牙,白天忧虑:揭开磨牙背后的秘密

01 现象描述:磨牙,你有过吗? 🌙

有些人早上起床,发现下巴有点酸,牙齿像是“运动”了一晚上。成年人中,也有人偶尔半夜被室友抱怨牙齿发出咯咯声。这类现象,看起来像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其实远比我们以为的普遍——儿童、青年甚至中老年人都有可能遇到。磨牙不仅在夜间出现,白天紧张时不自觉咬紧牙关也不少见。

常见情境 人群特征 可感知体感
夜间睡眠中 儿童、打鼾人群 醒后下颌不适
白天工作压力大 青年、中年白领 咬牙、紧咬下巴
💡 磨牙不是罕见的小毛病,而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健康信号。

02 明显症状警示:哪些情况不能小看?

  • 规律性头痛或颞颌酸胀——不少人反复头痛,实则与长期磨牙有关。
  • 牙齿明显磨损——某位29岁女性长期夜间牙齿摩擦,近半年发现门牙变短,牙齿敏感增多。
  • 清晨下颌关节疼痛或咔哒声——有朋友起床张嘴时,感觉关节弹响,饭后咀嚼也有不适。
  • 牙龈萎缩、牙裂——经年累月的磨牙,可能让牙根暴露,甚至牙齿断裂。
🧩 如果这些情况持续一段时间,没有缓解,最好别自己拖着。

03 潜在生理原因:牙齿结构的小玄机 🦷

很多人以为只有压力大才会磨牙,其实牙齿的“硬件”也可能惹事。下面看几个主要的生理因素:

因素类型 具体示例 机制分析
咬合关系异常 牙齿排列不整齐 上下牙齿接触点错位,夜间反复摩擦
缺牙未修复 成年人缺失后牙 口腔咀嚼力失衡,诱发单侧磨牙
牙周松动 中老年牙周炎 牙齿不稳定,易摩擦移动
🔎 某些磨牙患者其实没有太大心理压力,反而是牙齿本身出了状况,这点容易被忽略。

04 意想不到的因素:寄生虫也会作祟!🪱

有人会问,和肠道有关的寄生虫,怎么会和磨牙扯上关系?其实早些年,儿科医生就发现部分儿童夜间磨牙频繁,经过检查和排除,发现体内寄生虫感染的几率较高(加藤 et al., 2021)。

  • 典型案例:8岁男孩晚上磨牙,查出蛔虫卵,口服药后症状缓解。
  • 感染表现:除了夜间磨牙,部分儿童还合并肚子痛、食欲减退等。
这方面在卫生条件有限的地区更常见,还和饮用水、食品卫生直接相关。
📚 研究表明,儿童磨牙增加时并非都和心理或牙齿问题有关,可以适当考虑寄生虫筛查(Kato et al., 2021)。

05 心理因素影响:磨牙其实也“焦虑” 😓

有的人一到考试前夕、工作忙碌期间,晚上磨牙频率明显提升。有研究指出,焦虑、压力、甚至一些情绪困扰,会直接影响大脑对咬肌的调控(Manfredini et al., 2010)。磨牙成了一种无意识“外泄”,类似情绪“闸门”,晚上通过咬合释放出来。

  • 23岁大学生,临近毕业论文压力大,最近一段时间夜里磨牙越来越厉害,反复梦境焦虑,白天情绪波动。
  • 中年管理层,因家庭和公司的多重压力,短期内出现下巴疼痛和牙齿敏感。
由此看来,夜间磨牙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身体的小信号,提示我们关注情绪健康。

06 如何科学应对?

富含镁的食物 帮助神经放松、稳定情绪 推荐多吃南瓜籽、菠菜、小米粥
脱敏牙膏 减轻夜间敏感和不适 晚间刷牙时使用,保护牙釉质
温热牛奶 富含钙,有助助眠 睡前一小时来一杯
足够的水 保持身体循环正常 分多次小口饮用,不渴才喝
  • 学会放松训练,比如睡前冥想、深呼吸,减少心理压力。
  • 保持作息规律,让身体和大脑有足够时间自我修复。
  • 遇到明显牙列不齐、咬合不适,建议前往牙科做口腔评估。
👍 坚持这些简单习惯,往往比一味恐慌更管用。

07 什么情况下要找专业医生?

有时自我调整未必见效,特别是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建议别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 牙齿明显磨损或破裂,或者伴有持续牙痛
  • 反复出现下颌关节弹响、张口受限
  • 已采取放松缓解仍无改善,或伴有持续情绪低落
  • 儿童长期夜间磨牙且伴随腹痛、厌食等胃肠道症状

牙医会根据情况,推荐牙合垫(夜间防磨牙套)、牙齿修复等,必要时转介心理健康或消化科;心理咨询则帮助处理深层次焦虑,应对情绪根源。

☎️ 选择具备口腔科、心理门诊的正规医院尤为重要。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提供初筛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Kato, M., Hamada, Y., & Nishi, Y. (2021).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parasite infection and bruxism in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63(2), 227–233. https://doi.org/10.1111/ped.14619
  2. Manfredini, D., Winocur, E., Guarda-Nardini, L., Paesani, D., & Lobbezoo, F. (2010). 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xis I epidemiologic findings. 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Oral Pathology, Oral Radiology, and Endodontology, 109(2), 10-23. https://doi.org/10.1016/j.tripleo.2009.1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