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症:隐蔽的口腔“杀手”与解锁安宁的策略
有的人每天早上醒来,下巴酸酸的、牙齿有点松动,总觉得没有休息好。其实,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一个小麻烦——磨牙症。它不是瞬间把牙齿“磨坏”,而是像一场悄悄进行的夜间攻防战,渐渐影响你的口腔健康。和伴侣开玩笑“昨晚你像小道士驱鬼”,没准就是磨牙在暗中作怪。
01 认识磨牙症:悄无声息的小麻烦
简单来说,磨牙症(Bruxism)是指人在无意识状态下,上下牙齿反复摩擦、咬紧或咀嚼。它可以发生在夜间,也有一些人白天时会下意识地“咬着牙不放”。磨牙不仅限于成年人,孩子也可能遇到。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异常,但实际上,牙齿和颌部每日承受着额外的压力。
类型 | 发生时间 |
---|---|
夜间磨牙 | 睡眠期间,不自知 |
白天磨牙 | 集中注意力、压力大时 |
要留心的是,磨牙不是一时兴起,很可能长期存在并逐步影响健康。
02 主要表现:轻微信号到明显危机
- ① 早期变化
刚开始时,症状非常隐蔽。偶尔早上觉得下巴有点紧,牙齿酸酸的。有位28岁的女性,经常在工作压力大时觉察到下颌有短暂酸胀,但并未在意,只认为是疲劳。(该病例仅在此处出现) - ② 持续恶化
时间长了,牙齿开始出现磨损,甚至牙釉质被“消耗掉”,变得容易敏感。部分人会出现持续性头痛或下颌关节疼痛。不少人被家人提醒夜里“咔咔作响”,才意识到问题。
长期下去,睡眠质量降低,白天容易疲惫、心情差,甚至影响进食和咬合功能。
03 为什么会出现磨牙症?
磨牙症的背后,原因并非单一。其实,每个人的发病机理都略有不同。下面这个表格能帮你简单梳理:
诱因 | 描述 | 数据或案例 |
---|---|---|
精神压力 | 紧张、焦虑时易形成下意识的咬牙动作 | 据Lobbezoo等(2018)研究,长期压力明显提升夜间磨牙风险[1] |
错牙合 | 上下牙齿排列异常,牙弓不协调 | 口腔检查常发现咬合不正者磨牙明显 |
药物影响 | 部分抗抑郁药等精神药物可诱发 | SSRIs类药物报道有咬紧症状 |
遗传和年龄 | 有家族磨牙史者风险更高,青少年群体也较多见 | 调查显示儿童中约10%-20%有轻度夜间磨牙[2] |
简单来说,这些因素会让下颌肌肉在无意识状态下,频繁收缩和发力,进而引发牙齿反复摩擦。如果同时叠加多个因素,例如长时间压力叠加在错牙合、药物影响之上,磨牙症状甚至会加重。需要关注的是,单纯靠“忍一忍”难以改善,关键在于明确原因。
04 专业诊断:不只是看牙而已
磨牙症不是光凭自我感觉就能完全判断出来,还是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诊断主要通过以下环节:
- 口腔检查:医生会观察牙齿磨损、牙龈变化。
- 病史分析:询问家族史、生活习惯及药物使用。
- 症状评分:结合颌部、头痛等表现评估损害程度。
- 睡眠记录:部分人会借助睡眠监测,分析夜间活动。
05 解决之道:个性化治疗方案
治疗磨牙症的方法,需要根据不同原因来“对症下药”。简单汇总如下:
策略 | 适用人群 | 好处 |
---|---|---|
护齿器(牙套) | 夜间磨牙者 | 减少磨损,缓解颌部压力 |
调整咬合 | 错牙合者 | 改善牙齿排列,减轻异常摩擦 |
心理干预 | 压力型患者 | 调节情绪,减少咬牙冲动 |
药物治疗 | 药物诱导型磨牙 | 调整用药,减轻副作用 |
提醒:治疗不是“一次见效”,而是持续干预。部分严重患者需要多学科联合管理,比如同时进行牙科和心理治疗。“一次到位”很罕见,耐心很重要。
06 日常防护:吃什么有益,怎么做有用?
说起来,预防磨牙的关键并不难,主要是让身体和大脑都能轻松下来,同时养成好的口腔习惯。这里有几个实用的建议: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牛奶 | 富含钙和蛋白质,有助于牙齿坚固 | 每日一杯,睡前饮用更助眠 |
深绿色蔬菜 | 提供镁和维生素,可助放松神经 | 每日餐食配搭,炒、凉拌都适合 |
香蕉 | 含有钾元素,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 | 运动前后作为能量补给不错 |
除了饮食,平时可以试试冥想、瑜伽或者简单的深呼吸练习,帮助自己卸下压力。定期口腔检查也很重要,比如每年一次,让医生帮忙发现早期变化。夜间睡眠环境建议保持安静、舒适,有助于降低磨牙概率。
07 小结:让口腔安静下来
磨牙症其实是种很常见的小问题,不少人直到出现牙齿受损才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平时多关注自己的口腔感觉,有疑问不妨和医生聊聊。口腔健康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压力少一点、睡得好一点,牙齿自然而然也会舒服些。如果你身边有人早晨总喊下颌酸胀,不妨提醒他们留意磨牙,做个简单检查,早点处理,生活也会更安宁。
关键参考文献
- Lobbezoo, F., Ahlberg, J., Glaros, A. G., Kato, T., Koyano, K., Lavigne, G., ... & Winocur, E. (2018). Bruxism defined and graded: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45(3), 282–288. PubMed链接
- Koyano, K., Tsukiyama, Y., Ichiki, R., & Kuwata, T. (2008). Assessment of bruxism in the clinic.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35(7), 495–508. PubMed链接
- Martins, L. C., Küchler, E. C., Ferreira, M. G., Vieira, A. R., & Granjeiro, J. M. (2016). Clinical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primary (idiopathic) bruxism. Journal of Dentistry, 44, 5–12. PubMed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