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的应用

  • 18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的应用封面图

麻醉领域的应用

不少人一提到“手术”,第一反应往往是刀口和恢复,其实,手术背后有不少默默守护的环节。比如麻醉医生的角色,经常被大家忽略。想象一次清晨查房,手术室外,家属在等候,医生在核查各项数据,麻醉环节其实早已为安全打下了基础。只要涉及手术、重症监护、疼痛治疗,麻醉团队就成为了幕后核心“保障人”。

01 麻醉其实有多重要?🩺

如果没有麻醉,哪怕是小小的阑尾炎手术,患者的痛苦和风险都会大幅增加。麻醉不仅让人“昏睡”,更关键是帮助管理痛感、稳定生命体征。每一次外科操作、缝合、切除,麻醉过程都在实时护航。有研究显示,手术并发症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麻醉管理不善,因此现代医学高度重视这一环节(Wick et al., 2020)。

这种“幕后守护”的角色,其实更像是手术安全的防线。在重症抢救、危重病人处置时,麻醉专科医生经常要比外科医生更早介入,为患者维持基本生命支撑(Goldhaber et al., 2018)。

02 麻醉类型怎么选?🤔

  • 1. 全身麻醉: 适合大部分中、大型手术,比如心脏、腹腔或脑部。患者会完全失去意识和痛感。像之前那位20岁女性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并伴局限性腹膜炎时,常采用全身麻醉操作。
  • 2. 局部麻醉: 多用于小范围手术,比如拔牙、皮肤缝合。患者清醒,仅手术区域“麻木”。
  • 3. 神经阻滞: 比如椎管内麻醉(脊麻、硬膜外麻醉),常见于剖宫产或下肢手术,帮助切断疼痛信号,并随时调整用药。

不同麻醉方式的选择,其实和手术大小、病情急重、患者身体状况密切相关。临床医生会结合活检、影像和体格检查,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03 手术期间都监测什么?🖥️

很多患者以为麻醉时就只是“睡一觉”,其实整个过程都需要密切监控多项指标。术中常规监测包括以下几项:

  • 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变化
  • 血压——观察循环稳定情况
  • 呼吸频率——防止呼吸抑制或者呼吸道堵塞
  • 血氧饱和度——及时补充氧气,减少低氧风险

比如那位20岁患者,术前已经出现心率加快,这在麻醉安排中就需要重点关注,以免发生心血管意外。现代麻醉仪器同时支持血气分析、体温、尿量等多功能,帮助医生随时调整麻醉浓度和液体管理。

04 麻醉好坏会改变什么?💡

麻醉的安全与否,直接决定了手术成败。麻醉不当,有可能导致手术中休克或术后恢复迟缓。麻醉不仅仅是“让人不痛”,更核心在于: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减少失血、控制炎症(Kehlet, 2016)。

举个例子,阑尾炎穿孔的急症患者伴发腹膜炎,麻醉团队要提前评估脓毒症风险,准备扩容和急救药物。一旦出现呼吸衰竭或休克,团队能快速处理,减少对重要器官的损伤。术后,麻醉医生还需要根据创伤大小、失血量、肝肾指标等,制定合适的苏醒方案,让患者安全过渡到恢复阶段。

事实上,麻醉团队对手术恢复速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有巨大影响,这也是各级医院大力提升麻醉科能力的原因之一。

05 麻醉医生与重症监护的“隐性纽带”🛡️

很多重症病人,不论外伤还是感染,术后常常转入ICU,这时麻醉医生会继续管理患者生命支持。重症监护不仅关注呼吸机、升压药,更要细致调整镇静、镇痛和液体平衡。麻醉医生成为ICU团队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例如,上文案例中70%以上的严重阑尾炎患者,如果存在穿孔或腹膜炎,有时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监护,麻醉医生需密切关注器官灌注、尿量、血气,有力预防并发症。国际研究显示,麻醉医生参与ICU管理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降低(Vincent et al., 2021)。

06 术后疼痛,怎么处理更舒适?🌙

刚做完手术,很多人最怕的就是疼痛持续不退。其实,术后疼痛和手术类型、体质、创伤面积密切相关。麻醉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智能选择用药、调整剂量,甚至采用多模式镇痛,比如口服药、静脉泵、区域阻滞联合,既减少依赖感,又提升舒适感。

  • 比如小剂量镇痛泵,能够在术后24小时帮助恢复,减少剧烈疼痛。
  • 如果伤口较大,麻醉团队会选择局部镇痛联合全身镇静,让苏醒期更平稳。

科学镇痛不仅缩短住院时间,还能提升心情,减少并发症。研究发现,积极管理术后疼痛,可以大幅降低慢性疼痛风险,帮助患者更快回归日常生活(Yin et al., 2022)。

07 病例分析:一次穿孔性阑尾炎手术背后的麻醉管理🔎

有位20岁的女性朋友,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且发现穿孔,伴局限性腹膜炎入院。术前检查提示心率升高、白细胞计数偏高、C反应蛋白异常,CT提示有粪石嵌顿。手术团队紧急处理,麻醉科医生细致评估休克、脓毒风险,实施全身麻醉并全程监查血压、心率、氧饱和度。

术后,麻醉科及时切换疼痛方案,结合镇痛泵和口服镇痛药。高效的麻醉管理,帮助患者安全苏醒,疼痛并未明显影响情绪,住院期间恢复顺利。这个例子也许并不罕见,却真实反映出麻醉专业在外科急症管理中的价值。

08 健康建议:术前术后,患者能做什么?🙏

  • 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日常多吃新鲜水果(如苹果、橙子)、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可以提升抵抗力,提高手术耐受性。
  • 摄入优质蛋白: 比如鸡蛋、豆制品、瘦牛肉,促进伤口愈合。
  • 合理补水: 充足水分有助代谢废物,缓解术后不适。
  • 术前配合医生评估: 提前告知所有既往病史、用药和手术史,便于麻醉医生制定更精准方案。
  • 术后积极康复: 听从医生指导,合理活动,保持心态平和,有助加快恢复。
  • 定期体检: 术后如出现伤口红肿、持续发热、剧烈疼痛,要及时就医。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与医护团队保持良好沟通,信任专科医生。当然,手术和麻醉本身就是风险管理和健康保障的产物,只要做好准备,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度过难关。

小结

麻醉不只是“让人不痛”,更是围术期生命安全和舒适体验的关键环节。从手术安全到重症监护,再到术后疼痛管理,麻醉团队始终在后方守护。了解一些麻醉知识,配合医生建议,可以让我们更从容面对手术和疾病挑战。下一次如果要经历麻醉,无需过分担心,只要做好检查、合理饮食和科学沟通,大多数危险都能被妥善化解。

参考文献 📚

  1. Wick, E. C., Grant, M. C., & Wu, C. L. (2020). Postoperative Multimodal Analgesia Pain Management With Nonopioid Analgesics and Techniques: A Review. JAMA Surgery, 155(9), 816-825.
  2. Kehlet, H. (2016).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good for now, but what about the future?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63(2), 202-203.
  3. Goldhaber, M. H., & Callahan, K. (2018). 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0(3), 529-536.
  4. Vincent, J. L., et al. (2021). The role of intensive care in the management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9(2), 236-240.
  5. Yin, X., Cui, J., & Wu, H. (2022).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current strateg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ain Research & Management, 202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