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恶性黑色素瘤:了解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

  • 35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恶性黑色素瘤:了解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恶性黑色素瘤:了解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

一提到皮肤健康,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只是晒黑或者长几颗痣。可其实,细小的变化背后,偶尔也会隐藏着不大起眼的风险。比如一个小小的痣,也许长年没怎么注意,却突然形状、颜色发生了改变。如果你平时喜欢户外运动,家人又有过皮肤肿瘤史,这些小信号其实就值得我们多留一份心。今天我们来聊聊恶性黑色素瘤——一种发展快、但可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极大改善预后的皮肤癌。

01 恶性黑色素瘤到底是什么?

说到恶性黑色素瘤,其实就是源自皮肤中黑色素细胞的不正常增殖。这类细胞原本负责皮肤的颜色,却在紫外线、遗传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可能会变得“调皮”,开始快速地异常生长,最终形成肿瘤。💡

黑色素瘤和其他常见的皮肤癌(比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一旦形成,扩散得很快,可以通过淋巴和血液系统转移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包括淋巴结、肝脏、肺、甚至脑部。这也是医学界公认其危险等级更高的原因 (Skin Cancer Foundation, 2025)
不过,只要发现及时,再积极配合治疗,一部分早期患者依然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了解什么情况下要警惕恶性黑色素瘤的出现,对每个人都非常有用。

02 怎么判断“麻烦”找上门了?

常见的恶性黑色素瘤警示信号,并不总是疼痛。简单来说,主要有三点要留心:

  • 1. 外形不规则的新痣或斑块:如果皮肤上突然出现形状很奇怪、边界不清晰、比周围皮肤颜色更深(甚至红、蓝、灰黑多色混合)的新痣,应该多关注下。正常痣通常边界均匀,形状整齐。🔍
  • 2. 颜色变化:原来淡淡的痣开始变得更深,黑得发亮,或者出现粉色、灰色、蓝色样的新颜色交杂。
  • 3. 慢性瘙痒、轻微渗血或结痂:长期反复摩擦、触碰(比如腋下、腰腹、脚底)部位的痣,突然变得爱出血、有点疼,或者持续增大变厚,也要警惕。
📖 实际案例参考:有位54岁的男士,曾因左侧腋下的痣逐渐增大并出现深色斑点,且经常有轻微出血,结果就诊发现,已属于发展期的黑色素瘤并伴随多处转移。

这说明,皮肤上“看似普通”的改变,实际上可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报警。尤其年纪渐长,有过晒伤经历、家族有皮肤肿瘤史的人群,可别大意。有变化的时候,不妨早点去医院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别让恐惧耽误了判断。

03 为什么会得恶性黑色素瘤?

引发黑色素瘤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但有几个典型的诱因被医学界广泛证实。这里简单为大家梳理三点:

  • 1. 紫外线暴露:反复、强烈的日晒以及人造紫外线(比如日光浴、白炽灯)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紫外线能直接损伤黑色素细胞DNA,提高细胞突变概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黑色素瘤出现在躯干、手臂、脸部这些易被晒到的位置(Garbe et al., 2020)。
  • 2. 遗传和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中有黑色素瘤患者,自己的患病风险会升高。部分人天生皮肤白、易晒伤,黑色素含量较少,防护能力也会弱一点。大约10%黑色素瘤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Whiteman et al., 2016)
  • 3. 免疫功能下降:接受过器官移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或慢性肾病、慢性感染等会导致机体防御力降低,增加肿瘤发生风险。

除此之外,年龄增长、体表痣数量多、既往有皮肤癌史,也都属于加分项。 🌞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风险只是“提高可能性”,并不是说有了就一定发病。而若同时存在多项因素,警惕性就更不能低。

04 医生怎么“揪出”黑色素瘤?

有些人一提到医院检查看病,心里就怕复杂流程。其实,黑色素瘤的诊断有一套清晰、可预期的流程,主要包括:

  1. 1. 皮肤体格检查:医生会用放大镜、专业灯光等,观察可疑皮损的边界、颜色、大小及变化。这一步主要靠“望闻问切”。
  2. 2. 影像学分析:比如超声、CT或PET-CT等,评估皮损深浅和有没有扩散,主要用于疾病分期。
  3. 3. 局部组织活检:这是确诊的关键。医生会切下一小块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确定是不是恶性细胞在捣乱。必要时,还会检测“BRAF、NRAS”等可能的基因突变。

检查流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折腾”,大多数检查创伤比较小,过程可控。只要配合医生,及时判断和处理,往往能省下不少心力与时间。

05 可以怎么治?治疗方法与后续展望

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通常根据病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目前公认的主要手段有三类:

  • 1. 手术切除:早期只需局部完整切除即可,有些病例会额外做淋巴结清扫;如果是晚期转移性,需要联合多种方式。
  • 2. 靶向药物治疗:部分黑色素瘤携带基因突变(如BRAF V600E),就能选择针对突变靶点的口服药物。这类药物可以阻断肿瘤生长的信号通路,从而减缓疾病进展(Chapman et al., 2011)。
  • 3.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体内自身免疫系统,对异常黑色素细胞进行“围剿”和清除。这一领域进步很快,近几年给中晚期患者带来更大希望。
🩺 个案参考:这位54岁男士在确诊恶性黑色素瘤后,先后接受了转移灶切除、BRAF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及肾脏保护措施等多种方式,虽然疾病有波动,但积极治疗显著延长了生存周期,也帮助缓解了症状。

当然,早中晚期患者的治疗策略差别不小。总体来看,越早发现和处理,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越有保障。长远来看,治疗方案也会根据新药物和科研进展不断优化。

06 日常生活怎么保护皮肤健康?

说起来,黑色素瘤虽然听上去吓人,但防护其实离不开日常里的点滴注意。这里有几条简单实用的建议,都是正面给力的生活习惯:

  • 定期皮肤自检:每月照着镜子、翻看自己、家人皮肤暴露部位的新痣或斑点,关注有没有形状、颜色明显改变,或者长期不愈的小伤口。
  • 防晒措施要做到位:出门记得涂防晒霜(尽量选择SPF30以上防护指数),帽子、太阳镜、长袖衫都有帮助。中午10点-下午4点紫外线强,尽量减少暴晒时间。
  • 保持健康饮食:比如:鱼、坚果、新鲜蔬果、全谷物。这些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于维持免疫和皮肤屏障功能。适当摄入多种营养,能让皮肤修复变得更高效。
  • 有疑问或变化及时就医:发现皮肤新生、变化快的痣或者斑点,第一时间找皮肤专科医生评估,有经验的医师会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于曾经患过黑色素瘤的朋友,每年复查不能落下。病情稳定后,也要持续优化生活习惯。只要做到早察觉、早处理,黑色素瘤并不是毫无对策的隐患。🍀

参考文献

  • Skin Cancer Foundation. (2025). Melanoma Fact Sheet. https://www.skincancer.org/skin-cancer-information/melanoma/
  • Garbe, C., Peris, K., Hauschild, A., et al. (2020).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lanoma. European consensus-based interdisciplinary guideline–Update 2020.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126, 141-158.
  • Whiteman, D.C., Green, A.C., Olsen, C.M. (2016). The growing burden of invasive melanoma: projections of incidence rates and numbers of new cases in six susceptible popul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74, 29-36.
  • Chapman, P.B., Hauschild, A., Robert, C., et al. (2011). Improved survival with vemurafenib in melanoma with BRAF V600E mut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26), 2507-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