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肺癌:你需要知道的重要事实 🫁
01 肺癌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办公室里有人咳嗽了一阵,大家都会下意识说一句“你要不要查查肺部”?其实,身边的这个担忧并不是多余的。肺癌是生长在肺部的一类异常细胞团块,就像是本不该出现的“不速之客”,逐渐占据了肺组织的空间。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都是导致癌症死亡最多的疾病类型之一。根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统计,2020年全球死于肺癌人数约180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ncer Fact Sheet, 2022)。因肺癌在初期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等到身体出了“大问题”才发现。这说明,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格外突出。定期体检,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别抱侥幸心理,提前发现、早点处理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02 肺癌会有哪些明显症状?
很多朋友可能有同样的疑惑:肺癌是不是一开始就会严重不适,其实并不是。它早期就像“不打扰人的小麻烦”,偶尔咳嗽一下、轻微憋气,并不容易发现。但到了发展阶段,一些持续性的症状则很难忽视。
- 咳嗽变多而且久治不愈,超过三周不见好转
- 咳痰里带有血丝
- 胸痛或呼吸时胸口闷胀
- 声音变哑或喘息
- 体重明显下降,没有刻意减肥却消瘦
- 反复发热、肺部反复感染
像一位49岁的男性患者,最初只是有持续的咳嗽、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但没有引起重视,等到检查时已经是肺癌且带有转移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身体小变化也值得警觉,特别是变化持续时间长的时候。咳嗽超过三周、声音变沙哑等,都别当“小问题”拖着不管,及时就诊才不会耽误诊治时机。
03 什么原因让肺癌找上门?
说起来,肺癌并不是偶然降临的“意外”,而是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最值得关注的,是长期吸烟。大量研究证实,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得多,甚至达到15倍以上(Alberg, A.J., & Samet, J.M.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Chest, 2003)。二手烟也不能掉以轻心,对孩子和家人同样有害。
另外,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像煤烟、汽车尾气里的微粒物等,通过呼吸慢慢作用于肺部,同样增加发生肺癌的风险。生活环境接触石棉、氡气这些特殊致癌物质的人群(如矿山、建筑、装修相关行业工人)需格外小心。家族中有相关病史,本人的遗传因素也有一部分影响。有时候,年龄的积累加上身体免疫力下滑,“异常细胞”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 主要因素:吸烟(主动/被动)
- 环境风险:空气质量差,长期接触特殊化学品
- 个体易感性:家族病史、基因易感
- 年龄相关:年纪越大累积暴露风险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年轻不吸烟”并非完全保险,环境和遗传叠加,个别年轻人也有可能患病。但是,风险和生活方式关系紧密,了解清楚这些诱因,在生活中更容易做出主动选择。
04 如何检查和确诊肺癌?
真的怀疑自己有肺部异常,第一步该做什么?专业检查是一切判断的起点。最常用的就是胸部CT扫描,它能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的肺内病灶,比普通胸片更敏感。如果CT发现可疑肿块,接下来会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用一根细管进入气道获取肺组织/细胞)或胸腔穿刺进一步明确病理类型。
医学上,只有通过显微镜下见到异常细胞,并用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方式分析,医生才能区分肺癌的类型(如腺癌、小细胞癌等),并且评估肿瘤分期。比如前面提到那位49岁的患者,在CT提示有可疑占位后,做了两次取材活检、基因检测,才最终锁定细胞类型和相应的分子特征(EGFR突变)。这些信息对于后续治疗的选择非常关键。
05 治疗肺癌有哪些主要手段?
肺癌的治疗和定制西装有点类似:每个人的方案都必须“量身裁剪”。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其中如何组合、谁先谁后,要结合患者病情阶段和身体状况来选。
举个例子,早期的局限性小肿瘤,优先考虑外科手术,彻底移除肿瘤组织。到了局部晚期或有淋巴结牵涉的阶段,可能需要手术配合化疗/放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病人(比如前述病例已骨转移),现在更多提倡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专门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起效,副作用往往比传统化疗小不少。
- 早期:优先手术
- 局部进展:手术+化放疗
- 晚期/转移:靶向、免疫、联合化疗
医生通常会根据基因检测、病理分型,动态调整药物和方案。用药期间依然要随时评估副作用和身体耐受。有时候,像病例中的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等副反应,也意味着要及时调整药物强度或者变换治疗策略。
06 肺癌患者日常管理怎么做?
治疗不是“打一针了事”,更像一场与生活的长期“磨合战”。这时候,患者的自我管理特别重要。
- 适度运动:不必剧烈,大步快走、瑜伽都行,能提升体力与免疫力
- 饮食方面:多选择富含蛋白质和高维生素的新鲜食物,像牛奶、鸡蛋、深色绿叶菜、橙子等,帮助身体修复(Ochieng, J. et al., Nutrition and Cancer Care, Nutrition and Cancer, 2013)
- 心理管理:和朋友多交流,保持好心情有利于恢复
- 规范复查:按医嘱定期检查、复诊,把异常情况早发现
如果身体出现持久的乏力、反复感染或严重的药物副作用,要立即联系医疗团队。有规律的健康作息、不过度焦虑、适当表达情绪,小细节也会影响能量恢复。家里面支持、医疗团队的指导,都很重要。
07 生活中能如何科学预防肺癌?
很多人关心:是不是不用吸烟就不会得肺癌?其实科学预防覆盖的远不止这一点。关键在于优化生活习惯和增强自身抵抗力。
- 饮食层面:主张多选含丰富维生素C、E的食物,比如西红柿、莓果类、坚果,能够帮助对抗氧化损伤,吃法可以是凉拌、热炒、焗烤都行。
-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减少通宵熬夜,有助于免疫系统维持活力。
- 环境治理:定期通风,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尤其装修后半年内,多开窗。
- 身体锻炼: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广场舞。
- 健康筛查:40岁以后,建议定期胸部检查,特别是有家族史或在高污染环境工作的人。
有效预防肺癌靠日常点滴积累,小小改变也能带来长期益处。有疑问随时和专业医生沟通,不用等到身体“拉响警报”再重视。
对于肺癌,最重要的不是“害怕”,而是知道哪些小信号该重视,哪些日常习惯能悄悄帮我们守住健康。结合上述内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细节,有疑问不妨和医生聊聊,这样才能早一点发现问题、早一点解决问题。每个人的健康路上,只要愿意付出一点点主动,未来就多一份安心。
参考文献(APA格式)
- Alberg, A. J., & Samet, J. M. (2003).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Chest, 123(1_suppl), 21S-49S. https://doi.org/10.1378/chest.123.1_suppl.21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Cancer Fact Sheet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Gopal, M., Abdullah, S., Grady, J. J., & Goodwin, J. S. (2020).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future direction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 1421-1429.
- Ochieng, J., Ochieng, D., & Ochieng, L. (2013). Nutrition and cancer car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in sub-Saharan Africa. Nutrition and Cancer, 65(8), 1121-1126. https://doi.org/10.1080/01635581.2013.83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