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预防与急救的全方位指南
01 产后出血:你了解多少?
生孩子,总让人既期待又紧张。大多数人在谈起分娩时,都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环节:产后出血。其实,很多妈妈在生完孩子的第一时间,会流不少血,这种失血在医学上被叫作“产后出血”。简单来说,就是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超过500毫升(顺产)或1000毫升(剖宫产)。有些产妇只是轻微的出血,但也有人出血量大,甚至威胁生命。
产后出血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但一旦发生,需要快速识别和处理。通常这种出血分为两种情况:早发和晚发,分别发生在24小时以内和之后。
02 早期变化与明显信号有哪些?
刚生完孩子时,妈妈偶尔觉得有点头晕、乏力,这些算是轻微、偶尔的反应。这时候出血不一定多,肉眼甚至不容易发现异常变化。但如果产妇一直感到虚弱、看东西发黑,甚至有晕倒的感觉,这就要提高警惕了。
信号类型 | 表现 |
---|---|
轻微变化 | 偶尔眩晕、偶发乏力、心跳快 |
明显警示 | 持续头晕、脸色苍白、大汗、心慌、持续流血不止 |
案例参考:一位29岁的妈妈,在产后回到病房两小时内,突然频繁头晕、大汗,后被确诊为产后出血。这说明,早期信号虽不明显,但持续变化不能大意。
03 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 1. 子宫收缩不良:分娩后,子宫像弹簧一样需快速缩紧。如果子宫不收缩,血管口无法关闭,血就会不断流出(Rossen et al., 2016)。
- 2. 胎盘问题:胎盘残留、粘连或剥离异常也会让血止不住。
- 3. 产道损伤:分娩时的撕裂伤、会阴侧切、剖宫产切口等都可能成为出血点。
- 4. 血液凝固异常:某些孕妇本身有凝血功能障碍,生产后就更有风险。
- 5. 多胎妊娠或巨大儿:孕妇怀双胞胎、三胞胎,或宝宝太大,子宫会更容易疲劳,产后不收缩的概率升高。
简单提醒:年龄偏大、孕期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妈妈,风险也普遍偏高。要留心孕期健康状况对生产风险的影响。
04 如何科学预防产后出血?
- 🥦 均衡营养:适量补充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奶制品),有助于提升体力和增强血管弹性。
- 🚶♀️ 适量运动:产前适当散步、做孕妇体操,可以帮助子宫练习收缩,提高分娩后的恢复能力。
- 💧 充足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充足,对血液循环、体液平衡有帮助。每天建议饮用1.5-2升水。
- 🫶 定期产检:按照医生建议参加孕检,能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及时做出调整,比如妊娠高血压、胎盘异常等问题。
- 🛏️ 分娩方式合理选择:特殊时刻,听从产科医生建议选择分娩方式。一些高风险孕妇可考虑提前计划剖宫产。
- 产后尽早哺乳,有助于刺激子宫收缩。
- 伤口护理到位,避免感染;如有持续疼痛应立即告知医生。
补充提醒:如果产后觉得疲乏或体力下降,不妨请家属帮忙照护,关注自身恢复。
05 遇到产后出血,紧急处理怎么做?
突然看到妈妈床单血迹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置,后果很严重。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慌,按照紧急急救流程应对。
- 1. 保持平卧,双腿抬高:这样有助于心脏供血,减少晕厥可能。
- 2. 立即呼叫医护人员:专业处理是关键,切莫自己处理大出血。
- 3. 记录出血量:及时汇报出血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可以观察卫生巾的更换频率和颜色。
- 4. 局部冷敷:如条件允许,可在小腹放置冰袋,促进血管收缩。
- 5. 配合医嘱用药:常见用药包括催产素等,协助停止出血。
现场急救 | 适用场景 |
---|---|
平卧、抬腿 | 减少晕倒风险 |
冷敷小腹 | 血流持续增多时 |
及时通知医生 | 出血量异常,或伴晕厥迹象 |
06 哪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产后如果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大部分属于正常恢复范畴。不过,以下信号不能拖:
- 持续鲜红色阴道流血,1小时更换多片卫生巾
- 突然严重头晕、心跳过快、口唇发白或出现无力感
- 小腹持续疼痛,并伴有扩散感
- 血块不断排出,且量大于1元硬币
医学建议:产妇出院后的2~3周内,观察自身变化。如果出现上述异常,优先选择具备产科及急救资质的医疗机构。
07 产后出血后的心理调适
经历过严重产后出血的妈妈,身体恢复固然重要,但有些人会出现焦虑、担忧、甚至轻微抑郁情绪。其实这些心理反应很常见,不用觉得自己“太敏感”。
- 和亲近的家人、朋友沟通,表达焦虑和担忧。
- 参加妈妈互助小组、咨询专业心理服务,有需要时向专业心理师倾诉。
- 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慢慢适应身体和身份的变化。
生活中的小比喻: 产后恢复就像补水的海绵——需要慢慢浸润,给足时间,心和身体才能真正恢复活力。
引用文献
- Say, L., et al. (2014). Global causes of maternal death: a WHO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6), e323-e333.
- Carroli, G., Cuesta, C., Abalos, E., & Gulmezoglu, A. M. (2008). Epidemiology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 systematic review.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2(6), 999-1012.
- Rossen, J., et al. (2016). Postpartum haemorrhage,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in clinical guidelines: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16,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