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产后出血:新妈妈的隐形危机与应对措施

  • 43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产后出血:新妈妈的隐形危机与应对措施封面图

产后出血:危机之下的守护者

在分娩室外的等待区,时间总显得很慢。许多人以为孩子落地,一切就结束了。但其实,还有一道“隐形关口”让产妇和家人不能掉以轻心——产后出血。看似平凡的一刻,也许藏着不小的风险。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件事讲明白,也让每位新妈妈和家属更安心。

01 什么是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简单来说就是宝宝出生后,妈妈的出血量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范围。医学上,常以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自然分娩)或1000毫升(剖宫产)作为诊断标准[1]。它主要分为“早发型”(产后24小时内)和“晚发型”(产后24小时至6周内),大多数危险都发生在生产后的头几小时里。

产后出血是全世界孕产妇死亡的头号凶手。虽然大多数产妇都能顺利度过,但只要出现严重出血,短时间内失血过多,就有生命危险。氧气和养分输送跟不上,会影响心脑肾等多个重要器官。

小贴士:产后初期,护理人员会反复观察新妈妈的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就是在警惕这一关。

02 有哪些早期信号?产后出血的表现和诊断

  • 1. 轻微变化:刚开始时,产妇可能只是觉得比平时虚弱些,有点头晕或心跳加快。甚至用力时会有累感,家人容易误以为只是疲劳。
  • 2. 出血不易察觉:有些产妇出血速度慢,表面看起来流血并不多,但却在体内默默积聚。比如切口渗血或宫腔内部积血。这时候如果忽视,风险会逐渐累积。
  • 3. 明显症状:出血量增加后,新妈妈会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感到身体极度虚弱,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意识模糊。
真实案例:35岁的张女士在顺产后感觉有点头晕,护士细查时发现她子宫收缩不理想,内出血引起了血压下降,幸亏及时发现,避免了进一步恶化。
TIP:若发现出血量比常规多,或者产妇突然脸色不好、精神恍惚,必须请医务人员做进一步检查,如测量血红蛋白、观察生命体征等[2]

03 为什么会出现产后出血?

常见病因 影响举例
子宫收缩不良 胎盘娩出后,子宫像气垫床一样要“缩紧”,一旦缩不紧,血管就关不住。
胎盘残留或异常 有时胎盘粘得太牢或被撕裂,残留物让子宫恢复变慢。
软产道损伤 生产时阴道或宫颈有破口,小血管持续渗血。
凝血功能障碍 孕期高血压、某些药物或遗传因素让血不易凝固。
剖宫产手术 开刀伤口大,恢复慢,风险高于阴道分娩[3]

生活中,难产、多胞胎、羊水过多、高龄产妇等也都是加重因素。统计显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在亚洲约为3%〜8%,但一旦发生,几小时内就会造成严重后果[4]

别忽视任何“感觉不对”?很多病因不会提前表现,出现前毫无预警,只有保持监测才保险。

04 如何保护新妈妈?实用预防方法

🥗 营养均衡:产前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牛肉、菠菜),有助于提升产妇的血液储备量。
推荐:每周吃2次深色绿叶菜+1次动物肝脏(熟透)、瘦红肉,搭配维生素C助吸收。
🚶‍♀️ 适度锻炼:孕期每日适量活动,让血液循环更好,有助于分娩时子宫更容易收缩。
🩺 产检不松懈:定期产检,医生能提前识别高危因素,比如多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等。
👩‍⚕️ 分娩时仔细观察:选择有经验的医院和团队,分娩后1小时内密切观察子宫硬度和出血情况。
小建议:产后如果觉得身体不适、头晕眼花,不妨主动告诉医生,别觉得自己太小题大做。

05 产后出血怎么办?实用应急处理方案

第一步:及时通知医务人员,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
第二步:医生会评估出血来源,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按摩子宫、给予缩宫素药物协助子宫收缩等[5]
第三步:如保守处理效果不理想,还可能用球囊止血、缝合伤口,必要时考虑手术止血甚至切除子宫(极少数)。
第四步:补充液体或输血,确保产妇身体供氧充足。
新妈妈一旦出现大量失血,短时间处理越及时越好,这直接关系到康复进程。
33岁的王女士顺产后5小时突然持续大出血,医生紧急注射缩宫素,并进行宫腔填塞,血止住了,2天后顺利出院。从此她十分重视身体异常的首个信号。

06 产后恢复怎么做?持续关心不能少

  • 补足营养💪:恢复期多补充蛋白、铁、维生素B12等,鸡蛋、豆制品等常见食物对恢复造血功能很有帮助。
  • 充足休息😴:血液修复需要时间,正确的休息方式能让身体修复更好。
  • 心理疏导🫂:曾经经历出血或抢救的妈妈,可能一度心情低落甚至有创伤感。安慰、交流、必要时寻求咨询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很有价值[6]
  • 定期复查🩺:别忽视任何恢复期的异常信号,包括持续虚弱、反复头晕等。医生会根据出血量和身体状况安排跟踪检查。
从家人的关心到专业复查,都是妈妈健康路上的后盾。生产只是起点,对未来生活信心不会被一次危机打倒。

References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WHO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Geneva: WHO Press.
  2. Carroli, G., Cuesta, C., Abalos, E., & Gulmezoglu, A. M. (2008). Epidemiology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 systematic review.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2(6), 999-1012.
  3. Sheldon, W. R., Blum, J., Vogel, J. P., Souza, J. P., Gülmezoglu, A. M., & Winikoff, B. (2014). Postpartum haemorrhage management, risks, and maternal outcomes: findings from the WHO Multicountry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127(1), 65-70.
  4. Knight, M., Callaghan, W. M., Berg, C., Alexander, S., Bouvier-Colle, M. H., Ford, J. B., ... & Kramer, M. S. (2009). Trends in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high resource countries: 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9(1), 1-10.
  5. Begley, C. M., Gyte, G. M. L., Devane, D., et al. (2019). Active versus expectant management for women in the third stage of labour.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
  6. Creedy, D. K., Shochet, I. M., & Horsfall, J. (2000). Childbi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trauma symptoms: incidence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Birth, 27(2), 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