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耵聍栓塞的识别与取出技术:让耳朵重见光明

  • 19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耵聍栓塞的识别与取出技术:让耳朵重见光明封面图

让耳朵重见光明:耵聍栓塞的识别与取出技术

听力变模糊?可能是“耳朵的小堵塞”来了

有没有试过,洗完头或者外出一趟,发现耳朵里有点发闷,听东西变得模糊?其实,这种情况不一定是进水了,更有可能是耵聍栓塞正在悄悄作祟。很多人觉得耳垢就是脏东西,随手拿棉签去掏,但反而可能给耳朵制造一堵“墙”。关于这个小麻烦,我们不妨聊聊它的来龙去脉,以及怎么让耳朵重见清晰的世界。

01 | 什么是耵聍栓塞?

🎧 耵聍栓塞:其实就是耳垢太多,把耳道部分甚至全部堵住了,影响声音传递,甚至让人听不清楚外界的声音。

说起来,耳垢(医学上叫“耵聍”)原本是耳朵的“小卫士”,用来阻挡灰尘、细菌。不过,如果分泌太多,或者清理不当,容易堆积堵在耳道里,就变成了耵聍栓塞。实际临床中,成年人和儿童都会遇到,只是比例不同。据一份美国调查显示,普通社区人群中,耵聍栓塞的发病率约为6%(Schmitt, 2010)。

02 | 常见症状:轻微到严重,别小看这些信号

症状类型 表现 例子
轻微/偶尔 偶有闷感,声音似乎没那么清楚 20岁的学生,去游泳后觉得右耳闷闷的,隔天又恢复正常
持续/明显 听力下降、持续耳鸣、胀痛感 65岁男性,长期用耳塞,最近听力突然下降,还出现持续嗡嗡声

这些症状不一定总是耵聍栓塞,但如果是持续性的、明显影响生活,最好别拖。尤其是有耳鸣、耳胀、有时甚至觉得声音从“墙后”传来,这类变化需要重视。

03 | 为什么会发生耵聍栓塞?

  • 耳垢分泌多:有些人天生耳垢偏多(遗传相关),或者年龄大了耳道形变,比如老人。
  • 清理不当:用棉签、发夹掏耳朵,反而容易把耳垢推得更深,形成堵塞。
  • 环境影响:长期在尘土、湿度大的环境下工作,耳垢聚集机会增多。
  • 佩戴耳塞或助听器:连续使用,容易影响耳垢代谢与排出。

临床调查指出,老年群体耵聍栓塞发生率更高,这与皮肤老化、分泌腺变化有关(Roland & Smith, 2017)。再加上遗传因素,部分家庭孩子和父母都偏爱“油耳朵”类型,堵塞风险随之升高。

04 | 专业取出方法有哪些?

方法 医生操作流程 适用场景
冲洗(灌洗) 使用温水,低压冲洗耳道,软化并冲出耵聍 耳膜正常,堵塞较深或较硬者
吸引法 专用吸引器,将碎块耵聍“吸”出来,操作快捷 堵塞较软、粘着度低
器械摘除 利用镊子、小钩子,在直视下将耵聍逐步夹出 块状、靠近表面的耵聍

👩‍⚕️如果怀疑有严重堵塞,最好的办法是让耳鼻喉科医生检查后选择合适方法。正规操作能够有效避免耳道损伤和感染。另外,一些医学研究明确建议,自己掏耳朵风险较高,应优先求助专业人员(Smith et al., 2018)。

05 | 日常护理与预防怎么做?

🧴 橄榄油
可软化耳垢,促进自然排出。每月1-2次,滴入1-2滴即可。
💧 温水清洁
日常洗头、洗澡时,让温水自然流过耳朵外部,避免深入耳道。
🌿 维持皮肤健康
多摄取富含维生素A、E的食物(如胡萝卜、坚果),有助于耳道黏膜完整。

简单来说,耳朵不痒不痛不必掏。偶尔感觉有异物,不妨请医生看一看。经常带助听器、耳塞的人,可以1-2个月复查一次耳道。

06 | 就医时该准备哪些信息?

  1. 记录出现症状的时间、持续多久、是否有“闷感”或耳鸣。
  2. 是否用过棉签、掏耳工具,每次掏的频率。
  3. 有无耳鼻喉疾病史(如中耳炎、鼓膜穿孔),或佩戴助听器、耳塞的习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耵聍栓塞的严重程度,以及选择合适的取出方法。其实,一次完整的症状描述,加上家庭史、个人防护习惯,身体检查就事半功倍了。

实际行动胜过担心

耵聍栓塞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处理不当也容易惹麻烦。最好的方案是,养成不乱掏耳朵的习惯,发现听力明显下降、持续闷感,及时和医生沟通。偶尔护理、健康饮食、注意用耳工具的方式,也能帮助耳朵长期保持清爽。

生活中遇到耳朵堵塞,不妨先观察变化,别着急自我掏取。既专业、又简单的方法,其实就藏在科学的小习惯里。如果你还有不确定的疑问,和医生交流,总比自己摸索来得安心。

参考文献

  • Schmitt, B.D. (2010). Earwax: An Underappreciated Problem. Pediatrics in Review, 31(8), 368–370.
  • Roland, P.S., & Smith, T.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earwax impaction.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56(1), S1–S29.
  • Smith, M.L., et al. (2018). Strateg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umen impactio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98(9), 56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