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保障每一刻的生命安全

  • 15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保障每一刻的生命安全封面图

麻醉在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保障每一刻的生命安全

现实生活中,意外总是不期而至。可能是骑车回家路上的一次撞击,也可能是一场不经意的摔倒。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哪怕表面看似没大事,头部轻微外伤也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挑战,比如创伤性硬膜下出血。这其实离很多人并不遥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麻醉师和麻醉管理在遇到这种危急情况时,背后到底有多重要。

01 什么是创伤性硬膜下出血?

一旦头部遭受撞击,身体内部可能发生你看不见的变化。硬膜下出血,就是指脑部外伤后,血液在脑膜(包裹大脑的外层组织)和大脑之间悄悄堆积。这一“异常的血液集结”就像是大脑周围多了一个不该存在的包袱,会悄悄影响脑功能。
年龄越大,头部外伤后出现硬膜下出血的风险更大,原因之一是老年人大脑自然萎缩,空间变大,血管拉扯更容易破裂。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因轻度头颅损伤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远高于年轻人(Smith et al., 2019)。
别以为只有“重摔”才危险,其实哪怕很轻微的磕碰,尤其是对于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血管脆弱的老年人,也可能让血液慢慢渗出并积聚。

🔶 健康影响:过量积血会压迫大脑,影响记忆、神志甚至呼吸、心率。大血肿还可能导致脑疝,危险性极高,出现生命危险的概率显著上升(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2024)。
☝️ 小心:即使伤后暂时没症状,也不代表绝对安全,硬膜下血肿可以延后发作!

02 麻醉在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 让治疗变得可控
    面对颅脑手术,麻醉师实际上在“做加法”:不仅仅是让患者入睡,更是为手术全程创造稳定环境。以77岁男性骑车意外为例,他因创伤性硬膜下出血、脑疝入住神经外科ICU。全身麻醉的选择和剂量控制至关重要,能显著降低手术诱发的并发风险。
  • 实时监测,调整策略
    手术过程中,麻醉师需要时刻关注血压、心率、氧合、呼吸及颅内压等变化,及时处理应激反应或突发血流动力学异常。有经验的麻醉团队,可以通过合理药物组合,比如维持镇静的地佐辛、调节电解质平衡的氯化钾、生理盐水补液等,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相关治疗。
  • 解除痛苦,减少创伤
    合理的麻醉管理,能让患者在整个诊疗流程中真正“无感”,避免因疼痛或恐惧产生二次损伤,对于创伤性脑出血患者尤其关键。
💡 医学界共识:重症颅脑创伤处理过程中,麻醉师的快速反应决定了手术风险的高低。
🛡️ 提醒:麻醉并不是万能的保障,但科学的麻醉管理大大提高了救治的安全系数。

03 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病?

创伤性硬膜下出血的发生和三个核心因素有关:

  1.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略有萎缩,脑和脑膜之间的空间变大,让脆弱的血管更易受牵拉。一份发表在《The Lancet Neurology》的研究显示,70岁以上患者,由轻微头部外伤导致的血肿发生率约为年轻群体的2-3倍(Foerch et al., 2014)。
  2. 用药和基础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患有凝血障碍,以及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病,也会显著增加血管破裂的几率。血液稀释后,哪怕只是小小的磕碰也可能积小成多。
  3. 生活习惯与安全风险:骑车、开车、爬高等意外风险活动较多时,受伤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骑车摔倒,头盔佩戴不到位,或夜间照明不充分,都是无形的隐患。

总体来说,创伤+个人体质(如老年、用药)是主要危险组合。临床还有一些特殊诱因,比如酗酒、既往头部外伤史,或本身患有脑部异常结构(动静脉畸形等)。简单来说,“不是每个人摔倒都会得,但摔倒后风险因人而异”。

📊 研究发现:老龄化社会,慢性硬膜下出血的门急诊比例逐年升高(Karibe et al., 2017)。

04 什么时候需要就医?该怎样处理?

  1. 出现持续、严重症状时:如头痛持续加重,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异常表现,不建议自己在家观察,直接去急诊。医院会安排头部CT或MRI检查,迅速判断有无出血、出血部位和大小。
  2. 合并慢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有服用抗凝药史、基础病患者等,只要有新发头部外伤和上述症状,更要提前就诊。
  3. 选择具备神经外科的有实力医院:创伤性脑出血对医疗资源和技术要求很高,优先考虑有神经外科ICU和先进设备的三级医院。如果初诊医院能力有限,早转诊是必要选择。

简单一句话,创伤性硬膜下出血的诊疗窗口有限,“越快越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有异常就要快去医院,无需犹豫。及早发现和干预,结果常常大不一样。

05 治疗怎么做?恢复能有多好?

  • 外科手术是大多数重症患者的首选:多采用开颅或者钻孔引流,把堆积的血块及时清除。恢复正常脑压,解除对大脑的压迫。
  • 麻醉全程把控:每一步外科操作都离不开麻醉师的配合。比如,在患者有脑疝的时候,快速镇静减少脑代谢,有助于争取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引流后,配合镇痛和用药调整,辅助患者平稳苏醒,减少术后并发症。
  • 恢复过程如何?:及早手术、麻醉与围手术期管理及时,很多患者可以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慢性血肿患者,多数复发率较低(Williams et al., 2017)。不过,急性加重、脑疝等严重情况,预后存在不确定性,需要长期康复训练配合改善。
🌱 快速手术联合麻醉支持,能为大脑“减负”,提高生存概率。

06 麻醉如何帮助患者术后更快恢复?

对不少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来说,术后舒适感和疼痛控制非常重要。
麻醉团队会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病等,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让人在清醒后不会承受强烈疼痛带来的压力。比如,地佐辛等药物能稳定控制疼痛反应,减少躁动和呼吸异常,为后续康复和功能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麻醉后,患者配合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早期开展轻度肢体活动、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这些点滴细节,对于年纪偏大的病友意义尤其大。研究显示,科学镇痛和睡眠管理明显提升了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的恢复质量(Brouns et al., 2022)。

💪 术后疼痛管理做得好,是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加油站”。

07 小科普:麻醉药物和常见误区

  • 手术常用麻醉药:像甲氧氯普胺(防止术中呕吐)、地佐辛(镇痛)、氯化钠注射液(补液)、氨甲苯酸(防止出血)、维生素B6、C(辅助防护)等,都是手术中的“护航者”。药物组合会根据患者状态和手术进展调整。每种药都有明确适应证,都会由专业团队按照严格标准使用。
  • 麻醉类型不是“千人一方”: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手术通常采用全身麻醉,让患者全程不痛苦、无意识而安全进行重要操作。局麻适合小手术,不适用于颅脑手术。
  • 常见误区澄清
    • “麻醉会‘睡死’人吗?” 信赖正规麻醉专业和设备,危险十万分之一以下。
    • “年纪大禁不起麻醉?” 麻醉剂量、监控都是个体化的,老年人更需要专业团队守护。
    • “家属能不能选不用麻醉?” 绝大多数颅脑手术不麻醉反而有致命危险,专业人士会权衡具体利弊。
🧑‍⚕️ 面对麻醉问题,别犹豫多问医生,有任何疑虑都值得沟通说明。

08 日常吃什么对大脑有帮助?还能怎么预防?

  • 深色绿叶蔬菜
    高含量的维生素K、C,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和健康(Gómez-Pinilla, 2008)。
    建议:每天搭配菠菜、羽衣甘蓝等,拌凉菜或煮汤均可。
  • 海鱼(如鲑鱼、沙丁鱼)
    含丰富Omega-3脂肪酸,有益大脑神经保护。
    建议:每周两次,蒸煮或炖汤,优于油炸。
  • 坚果(核桃、杏仁等)
    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健康脂肪,有助于脑部血管健康。
    建议:每天一小把即可。
  • 外出活动安全重于一切
    出门戴好头盔,骑车时注意交通信号,室内保持地面防滑,都是降低意外风险的有效招式。
  • 定期体检、警觉症状变化
    中老年人每年体检,发现有高血压、高脂等基础病早期处理,头部外伤后严密观察三到七天,有症状变化及时就诊。
🌟 简单来讲,健康饮食、日常防护和及时就医,是保护大脑的“三重保险”。

其实,麻醉在创伤性硬膜下出血的治疗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和重要。从你我身边的小意外,到急诊手术间里争分夺秒的抢救,再到术后慢慢恢复,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麻醉与专业团队的陪伴。即使面临年龄大、基础病多这样的高危人群,也不用过度担忧,只要专业医护和家属配合,做好预防和干预,恢复生活信心并非难事。
如果家里有老人或者身边朋友有类似经历,不妨和他们一起了解这些知识,多一份警觉,多一份安心。

参考文献

  • Merck & Co., Inc. (2024). Subdural Hematoma.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https://www.merckmanuals.com/home/injuries-and-poisoning/skull-and-brain-injuries/subdural-hematoma
  • Smith, J. H., et al. (2019).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 the elderly: 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gical outcomes.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31(1), 150-155.
  • Foerch, C., et al. (2014). Subdural Hematoma in the Elderly. The Lancet Neurology, 13(2), 133-135.
  • Karibe, H., et al. (2017).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 the Aged: A Multicenter Research in Japan. 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 57(11), 589-595.
  • Williams, M. A., et al. (2017).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nd the impact of operative evacuation. BMJ Open, 7(9), e017134.
  • Brouns, R., et al. (2022).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Neurosurgical Review, 45(2), 1015-1023.
  • Gómez-Pinilla, F. (2008). Brain foods: the effects of nutrients on brain func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7), 56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