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麻醉?在手术中到底有什么作用? 💉
在医院,麻醉就是让人暂时感觉不到疼痛或不清醒,从而顺利完成手术。不管是做阑尾切除,还是处理头部严重外伤,麻醉都是不可缺的步骤。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次脑部手术,没有麻醉,患者会因疼痛和恐惧而难以耐受;有了麻醉,医生可以在患者平稳状态下完成操作。
麻醉其实类似给身体“关掉闹铃”,让疼痛的信号被屏蔽,身体得到保护。对于严重创伤、复杂手术,麻醉更是保证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正因为如此,麻醉医生在整个治疗流程中都如守护者一样——实时监测、主动调整药量,让手术过程更安全。
其实我们平时做的小手术,比如牙齿拔除,也会提前打麻药;而进行大手术,例如脑部创伤,大多用全身麻醉,让人完全没有知觉。这个过程短则几十分钟,长则数小时。有了麻醉,手术风险和痛苦大大降低,恢复也更顺利。
02 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症状? ⚠️
- 生命体征波动:有时候,血压、心跳会突然升高或降低。对于高龄者或重病患者,比如一位66岁男性在脑部创伤急诊中接受全麻,术中存在休克、呼吸紊乱的风险。生命体征异常时,医护团队必须立刻应对,比如调整药物,进行紧急抢救。
- 呼吸问题:少数人会在麻醉期间发生呼吸困难或暂停。如果术前已有肺炎等问题,风险会更高,这对麻醉团队是极大考验。
- 药物反应:麻醉药偶尔引发过敏,比如皮疹、低血压,也有可能激发呕吐或晕厥。全身麻醉还可能有术后嗜睡、短暂记忆障碍等表现。
- 术后恢复异常:极个别情况下,麻醉后患者清醒慢、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长。还有可能出现短暂虚弱或肌肉无力,特别是手术时间较长或用药量较大时。
总体来看,多数反应都能在麻醉医生的监控下及时发现、处理。不过,一旦出现持续的呼吸困难、剧烈头痛、持续嗜睡等状况,家属和患者都该马上反馈医护人员。这种配合,也是保障安全的关键一步。
03 麻醉的主要类型和适应症是什么? 🔍
简单来说,麻醉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每种用法都很明确:
- 全身麻醉:让人完全失去意识,比如脑部或大面积外科手术。常用于颅脑创伤、复杂肿瘤切除等,患者全程无痛、无记忆。如前述脑外伤病例,就是通过全身麻醉完成手术操作。
- 区域麻醉:只让身体的一部分暂时“失灵”,比如脊椎麻醉或臂丛麻醉。适合于下肢、腹部手术,患者意识清醒,但不会痛。
- 局部麻醉:仅针对一个小部位,比如牙科、皮肤缝合。局部麻药注射后,受影响区域感觉不到疼痛。小手术、皮下操作都选用此类。
- 镇静麻醉:让人略微昏昏欲睡,痛感降低,但能交流。常用于胃肠镜等检查,适合恐惧或焦虑患者。
麻醉的选择因手术部位、范围和患者个体情况而异。比如年龄较大的患者、基础疾病影响明显时,会选用风险更低的方案,必要时全程严密监控。不同类型麻醉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医生的专业评估和操作。
04 麻醉前,需要做什么检查和评估? 🩺
其实,麻醉之前医生会仔细了解病史,做全身检查,并安排必要的化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问诊:主要了解既往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过敏史,以及用药情况。比如,最近是否服用抗凝药或止痛药。
- 体格检查:评估呼吸、心脏、肝肾等功能,还会观察有无感染、贫血等异常。尤其是处理重症脑外伤的患者,需要评估神经系统状态。
- 血液检查:涉及血常规(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对于脑外伤伴凝血障碍、贫血者,结果尤其关键。
- 影像学检查:比如X光、CT或MRI,主要用于了解手术部位状况。头部损伤患者会做头颅CT或MRI,判断血肿大小和位置。
- 心电图和其他个体检查:对于高龄或心脏病史人群,要做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排查风险,为麻醉方案定制。
这些检查的目的,就是让医生明确了解患者身体承受麻醉和手术的能力。比如上文提到的66岁男性脑外伤患者,术前就详细联查贫血、致病菌、凝血等项目。只要有任何疑虑,医生会及时调整麻醉方案或延后手术。
05 麻醉后的管理和恢复怎么做? 🌿
麻醉结束后,管理和恢复同样重要。这一阶段医生和护士会持续观察患者,及时发现问题。
- 生命体征监测:麻醉苏醒期间,医护会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如果出现异常,比如持续低血压、呼吸慢,能立刻处理。
- 疼痛管理:手术结束后伴随疼痛,医生会用滴注或泵入止痛药,缓解不适,让患者更容易恢复。比如用地佐辛、甲氧氯普胺等药物。
- 水电解质和营养:患者如不能进食,会补液维持基本代谢。比如脑外伤术后,通常用氯化钠、甘露醇等静滴。
- 防感染和并发症:常用头孢类等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关注引流管是否通畅,及时更换或处理。
- 安全苏醒:手术后的恢复室环境安静、温度适宜,如有呕吐或烦躁,会及时处理。特殊患者如创伤或老年病人,还特别关注意识状态和神经反应。
一般情况下,麻醉后的恢复时间在几小时到一天不等。对于大型手术或重症患者,苏醒速度可能略慢,但只要监护得当,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度过这段时间。从护理实践看,医护团队的严密管理,是降低麻醉并发症的有效保障。
06 日常生活里,怎么理解和管理疼痛? 🧘
说起来,麻醉除了手术这座“大山”,还有日常生活里的小烦恼——比如慢性腰痛、术后伤口疼痛。这时,疼痛管理就成了“身体修复队”中的重要一环。
- 定点用药:如果术后疼痛明显,医生会按需开止痛药。建议按时按量服用,不要自行增减。
- 物理方法:适度休息、冷热敷、轻柔按摩等,能帮助缓解局部疼痛。比如手术后用冰袋冷敷,防止肿胀,也是常见做法。
- 心理疏导:有些人因为疼痛焦虑,难以放松。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和医护或家人多沟通,有条件时可尝试放松训练(如冥想、呼吸法),舒缓情绪,减轻疼痛感。
-
科学饮食:吃些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新鲜食物,有助于组织修复,比如鱼肉、牛奶、鸡蛋、各种蔬果。
推荐表达公式:鸡蛋 + 补充蛋白 + 每日早餐;牛奶 + 加速恢复 + 晚餐前饮用;新鲜蔬菜 + 协助伤口愈合 + 每餐适量。 - 定期复查:重要手术后或明显疼痛未缓解,应按医生建议复诊,检查伤口、骨骼或内脏恢复情况。
日常管理疼痛,不是忍着硬扛——与医护保持沟通,选对方法,早期介入往往能帮身体恢复地更好。对于慢性疼痛或手术后的复杂病情,科学管理比“硬汉”姿态更有效。
参考文献 📚
- Mhyre, J. M., & Greenfield, M. L. (2014). Safety in anesthesia: a review.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118(6), 1195-1201. https://doi.org/10.1213/ANE.0000000000000218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8). Clinical Anesthesia (8th ed.). Wolters Kluwer.
- Hawker, G. A., et al. (2011). Measures of adult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Numeric Rating Scal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63(S11), S240-S252.
- Kharasch, E. D., & Olson, H. (2020).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Recovery after Anesthes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3), 206-217.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80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