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超过10万人罹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忽视可能致命!
01 深入了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定义
在现实生活里,偶尔听到有人说“其实就是一个淋巴结肿大”,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简称DLBCL)远远不止如此。它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是B淋巴细胞出现异常增生的结果(Armitage, J. O., 2012)。B细胞像人体“小卫士”,平时负责产生抗体,抵御外来病菌。但当这些小卫士变“叛变”时,就可能引发DLBCL。
这种病一般起病隐匿,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尤其常见于60岁以上的人群。根据2024年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数据,每年有超10万人被诊断患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这种病不会选择“幸运”的人,男女老少都可能被波及,不过60岁以上的老人是高发对象(Tilly, H. & Dreyling, M., 2016)。
现实中,DLBCL像个“不速之客”,进入身体可能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多个地方肆意发展,有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疾病进展才被发现。遗憾的是,早期没有典型疼痛或剧烈不适,这也是不少患者未能及时就医的原因之一。
0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 🌡️ 持续性发热:不是偶尔的低热,而是体温长时间偏高,好像总带点“火气”,药物一停又反复。
- 💧 夜间盗汗:睡觉时大汗淋漓,换了被褥,还是容易湿透,有的人半夜被汗醒多次。
- ⬇️ 体重显著下降:并非主动减肥,短时间里明显消瘦,裤腰带要重新打一两个洞。
- 淋巴结肿大:常表现为颈部、腋窝等部位摸到肿块,质地坚硬,无明显疼痛。
- 长期乏力:身体疲惫,易感冒,精力像被“掏空”一样恢复不过来。
有位70多岁的男性患者,最近几个月出现明显体重下降和夜间出汗,起初以为是更年期或天气变化引起的,结果体检发现已是DLBCL晚期。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可见,症状虽不像普通感冒那么惊人,长期持续的小问题也不容忽视。
提醒每个人,如果以上症状出现时间较长,有明显变化,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寻求血液科的帮助,别把小信号当成生活压力或年龄变化。
03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基因和遗传:DLBCL不是传染病,本质上源于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尤其是BCL-2、MYC 这些基因的变化,会让本应受控的细胞失去“刹车”,像开了加速器一样增加分裂机会(Shipp, M. A. et al., 2018)。有家族肿瘤史的人,相关风险会升高一点。
- 免疫系统异常:长期免疫系统问题,比如患有自身免疫疾病,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可能导致免疫细胞“乱打乱撞”,让异常B细胞溜过防线。
- 年龄因素:随着年纪增长,免疫系统自然逐渐衰退,6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步入高风险行列。
- 环境和生活习惯:一些证据显示,长期暴露于农药、溶剂,或患有慢性感染(如丙肝、艾滋病)都有增加可能。但在目前的医学理解下,单一饮食或作息很少直接导致DLBCL。
DLBCL属恶性肿瘤,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波及骨髓、脏器等全身系统。这是它与一般良性淋巴增生的分水岭。研究指出,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和恶性程度均会明显提升,要警惕并非某一种生活习惯改变可以完全抵消风险(Tilly, H. & Dreyling, M., 2016)。
总的来说,DLBCL就像体内产生了“不正常的细胞工厂”,相互串联,竞争资源,自然身体就会出现各类功能紊乱。
04 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 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评估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水平,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贫血、感染等情况(Armitage, J. O., 2012)。
- 影像学检测:常用CT、PET-CT检查肿瘤分布和侵犯范围。DLBCL发展可累及淋巴结以外的部位,如肝、脾,甚至部分口咽部。
- 病理活检:通过取出受累淋巴结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分析,结合免疫组化(如CD20、BCL-2、Ki67)明确DLBCL类型和分子分型。
- 基因检测:部分患者需做基因重排、FISH检测,寻找有无MYC、BCL2、BCL6等基因变异,用来判断疾病分型和治疗风险。
- 其他辅助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病毒筛查等,为后续治疗打基础。
举个例子,刚才提到的那位老年男性患者,他就接受了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和多项影像学查验,最终确定自己属于非生发中心型IV期DLBCL,且伴随三种高危基因突变。根据综合评估,医生为其安排了个性化化疗方案。
这也提示我们,不要迷信某一项“神奇体检”,正规的分步检查很重要。确诊需要多学科合作,建议病人优先到具备血液科、肿瘤科和相关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三甲医院。
05 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方法
DLBCL的治疗进步很快。现在主流的方法是化疗+靶向抗体联合(R-CHOP),部分新型方案已在欧美中心应用。例如Pola-R-CHP方案(波拉妥单抗+其他药物联合)在近期临床研究中,提高了高危患者的生存率(Tilly, H. & Dreyling, M., 2016; Sehn, L. H. et al., 2022)。
- 标准化疗+抗体治疗:最常见的是R-CHOP,包括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等组合。适用于大部分初发患者。
- 新型靶向方案:如Pola-R-CHP,适合部分高危、耐药患者。最新临床数据显示,这种组合能显著降低进展和复发风险。
- 复发/难治型治疗:如果疾病进展迅速或首次治疗后复发,可尝试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疗法与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方法。这些疗法能够强化免疫系统,有效对抗异常细胞。
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和遗传分型决定。上文案例中,老人接受了Pola-R-CHP方案,并配合支持治疗后,病情获得稳定控制。
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检测血常规,监测药物副作用。如果白细胞过低、血小板减少,需要升白或输血支持。部分患者则可能因治疗复杂需要转至上级医院,获取更全面的多学科支持。
总的来看,DLBCL不是绝症,关键是根据病情与体质选择个性化方案,坚持治疗,并遵照医嘱随访。
06 日常生活管理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康复
- 🥗 蔬果多样+丰富维生素,有助于免疫调节+每日三餐建议每餐有蔬菜水果,搭配多种颜色,促进营养均衡。
- 🍚 充足优质蛋白+帮助组织修复和提升免疫+建议每日摄入豆制品、鸡蛋、瘦肉等适量优质蛋白。
- 🥛 乳制品或坚果+补充钙和微量元素+可选用低糖酸奶、牛奶或每日适量坚果,帮助骨骼健康。
- 规律作息:保证夜间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机能恢复,减少复发概率。
- 适度锻炼:体力允许时建议散步、太极、轻度瑜伽等,每天30分钟左右,提升体能和心情。
- 心理调适:遇到压力时,可以找朋友聊天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心态平和有助康复。
- 随访复查:定期在血液科或肿瘤科复诊,按医嘱检查血象和相关指标。多数医院现在都可以通过电话或APP多渠道预约复诊。
日常饮食不提倡绝对禁忌,食物选择上追求多样化和新鲜。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听从专业医生和营养师建议,灵活调整。身体出现异常变化或治疗反应,应及时沟通医生,不随意自行处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治疗后继续保持家庭和社会角色,重新找回健康和自信。其实只要坚持科学管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本可以实现长期控制。
文献引用
- Armitage, J. O. (2012). The aggressive NHL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its variants.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12, 483-491.
- Tilly, H., & Dreyling, M. (2016).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27(suppl 5), v83-v90.
- Shipp, M. A., et al. (2018). Genetic and functional drivers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 1396-1407.
- Sehn, L. H., et al. (2022). Polatuzumab vedotin in combination with 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 for relapsed/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Results from a phase Ib/II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40(21), 2297–2306.
-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2024).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hat You Need to Know. Dana-Farber.org.


